收錄於話題 #成本控制 16個
削減成本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把工作流程中的某個活動徹底刪去。只試圖去削減成本是很難有顯著成效的。有一家飯館,只做兩道菜:水煮魚與酸菜魚。一個月下來,老闆想知道到底哪道菜更賺錢。於是,會計給老闆做了下面這張報表。酸菜魚90元一份,一個月賣了300份。水煮魚100元一份,一個月賣了150份。魚都是統一配送的,品種與價格都是統一的,每份菜中魚的成本是25元。這樣算下來,水煮魚毛利率更高,更賺錢。不過,這種算法只計算了直接成本,而沒有算間接成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的區別是,是否可以追溯到產品。每一份菜必定要用一份魚,根據出售的份數,就可以算出兩道菜對應的魚的成本。因此,魚屬於直接成本。老闆問,如果把間接成本算上,水煮魚還是最賺錢的菜嗎?做菜用的輔料的成本。一項成本是否可以追溯到產品,是判斷它是否為直接成本的依據。通常來講,廚師在做菜的時候,如果領來的輔料不是根據每份菜來領的,這種輔料就屬於間接成本。這個問題後面還要進行分析。人工工資、水電氣的費用和飯館設備的折舊費,這些更無法追溯到產品,也屬於間接成本。從兩道菜的這些間接成本之間的比例關係可以看出,財務人員是按照兩道菜的銷售量進行分攤的:酸菜魚300份,水煮魚150份,這些間接費用按照2∶1的比例分攤進這兩道菜。在考慮了間接費用之後,酸菜魚的利潤率為21%,水煮魚的利潤率為29%,依然是水煮魚比酸菜魚更賺錢。
在成本的核算中,直接成本是相對準確的,不容易出錯。不過,在一些管理混亂的工廠裡,直接成本的核算也不準確。比如為A產品領來的料,A產品生產完了,應該退回物料倉庫,但是工人怕麻煩,就留著這些沒用完的原材料給B產品用了。等到核算成本的時候,發現A產品的成本超過預算,但是B產品卻節省了成本。這樣的成本數據,不僅不能為決策提供依據,還會誤導決策者。
而間接成本的分攤具有很大的主觀性。比如這個飯館的間接成本是按照兩道菜銷售的份數來分攤的,可能別的飯館會按照銷售的金額來分攤,或者按照廚師在這兩道菜中耗費的時間來分攤。不同的分攤方法,就會計算出不同的成本。到底哪個對呢?有沒有最優的成本分攤方法呢?我想,這世界上並不存在百分之百客觀準確的成本,所有的成本計算都是會計人員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進行的。看到這一點,你是不是很沮喪?當你認真地看成本報表時,卻不知道這只是在某種假設下計算出的結果。即便你知道這一點,你可能也不知道這個假設到底是什麼。別急,雖然我們無法準確計算真正的成本,但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無限趨近這一目標。回到飯館的案例,我們思考一下,所有這些間接成本真的不可追溯到產品嗎?老闆向會計要了輔料的明細帳(見表)。老闆發現有兩種輔料的金額比較大,酸菜和辣椒一共2100元,佔了調料成本的一多半。老闆也是廚師出身,他想,酸菜是酸菜魚的輔料,而辣椒則是水煮魚專用的一種特殊辣椒。老闆問會計,酸菜和辣椒能不能算作直接成本呢?會計準則並沒有規定,什麼是直接成本,什麼是間接成本。這些是由企業自己來判斷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更準確地計算成本。酸菜和辣椒作為間接成本的最大問題是,這兩種輔料的成本將會按照一定的規則(本案例中是2∶1的比例關係)計入兩道菜的成本,而這個規則也許並不符合實際情況:水煮魚的輔料成本更高。至此,我們給出的建議是:不要拘泥於形式,而要看本質。如果輔料是可追溯的,就應該按照直接成本來核算。能夠按直接成本核算的,就不要作為間接成本,間接成本只包括實在無法追溯到產品的成本。即便是間接成本,雖然無法直接追溯到產品,但是根據生產的流程或工序,也可以進行分攤的細化。比如輔料中的食用油,水煮魚用油多,用量是酸菜魚的5倍,所以油的費用可以重新分攤,按照150×5和300×1的比例來分攤。如果把酸菜和辣椒作為直接成本來核算,食用油按照剛才的比例進行核算,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呢?分析結果見表。天啊,情況出現了反轉。原來被認為更賺錢的水煮魚的利潤率只有21%,而酸菜魚的利潤率卻是25%。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得出了不同的結果。錯誤的成本核算會導致錯誤的決策,比如錯誤的定價。食用油的例子不是個案。比如飯館的人工工資,會不會因為工序的不同,而導致在兩道菜中的分攤比例有所變化?折舊費和水電費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1、直接成本是那些可以追溯到具體產品的成本。間接成本是無法追溯到具體產品的成本,它最終會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分攤。2、在成本核算中,直接成本是相對準確的,不容易出錯,而間接成本的分攤卻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儘量把成本歸集到直接成本,間接成本只應包括實在無法追溯到產品的成本。
作者:閆靜 選自:經營者的財務金三角
聲明:本文由「管理會計知識匯」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閆靜《經營者的財務金三角》
本書聚焦於經營者日常決策所需要的財務思維,幫助經營者獲得化繁(經營)為簡(財務)的能力。可以通過閱讀本書學習如何理解財務這門商業語言,實現從管理者向經營者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