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急診冠脈造影及PCI
圖5
圖6
圖7 急診冠脈造影及PCI
圖8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心肌梗死時,病理性Q波主要影響QRS波前40 ms,可與右束支阻滯異常的後40 ms並存,作出各自的明確診斷。
圖9 右束支阻滯合併心肌梗死
圖10 下壁心肌梗死合併右束支阻滯
正後壁心肌梗死合併有束支阻滯時,因兩者都影響QRS波群後半部向量,可造成診斷的困難,此時主要依靠病史、心肌酶學、影像學、是否合併其他部位的心肌梗死而鑑別。
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合併新發RBBB患者院內死亡風險最高。
圖11
➤伴症狀的動態ST-T改變
圖12 左:入院心電圖;右:胸痛時心電圖
圖14
圖 典型的心肌梗死心電圖
【例1】
圖1 超急性期T波改變
【例2】
圖2 AMI演變期心電圖的偽正常化(前降支閉塞)
【例3】
圖3 急性心肌梗死迴旋支閉塞,進展性q波
【例4】
圖4
圖5
【例5】
圖6 De Winter症候群
【例6】
圖7 下壁導聯及V2-V4導聯J點上抬伴相應導聯ST段抬高
圖8 此為圖7患者的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
【例7-8】
圖9 III、aVF導聯T波雙向和倒置,V6導聯有鋸齒狀R波,結合臨床提示可能有缺血
圖10
【例9】
圖11
圖12
【例10-11】
圖13
室性心律,與束支阻滯相似,通常不能由心肌缺血解釋。這種心電圖是完全性心臟阻滯合併室性心律。下壁和側壁導聯ST段抬高(黑色箭頭),前壁導聯ST段壓低(藍色箭頭),提示心肌缺血。下壁、右胸導聯ST段抬高,QS或rS波型的導聯ST段壓低、T波倒置,提示缺血。
圖14
下圖是另外一例心律失常提示心梗的心電圖,可見房室連續起搏和心房感知心室起搏;下壁導聯ST段明顯抬高(黑色箭頭),aVL導聯ST段壓低(藍色箭頭),提示下壁心肌梗死。
圖15
【例12-13】
圖16
心電圖示成對出現的室早,提示缺血。I、aVL導聯ST段抬高(黑色箭頭),III、aVF導聯ST段壓低(藍色箭頭),符合前側壁心梗。成對室早的出現使ST段的異常非常容易被忽視。
圖17
下圖是另一例成對室早提示缺血的心電圖。下壁導聯ST段抬高(黑色箭頭),前側壁導聯ST段壓低(藍色箭頭),符合缺血改變。
圖18
【例14】
圖19
心電圖示下壁心梗及肢導聯低電壓。低電壓使心梗更難以被發現。下壁導聯有輕微的ST段抬高(黑色箭頭)和T波倒置(藍色箭頭),aVL導聯ST段壓低(紅色箭頭)。
圖20
【例15】
圖21
心電圖提示側壁缺血,容易和正常變異的早期復極混淆;V4-V6導聯ST段抬高(黑色箭頭),V2 -V3導聯ST段輕微壓低(藍色箭頭)。但早期復極沒有交互出現的ST段壓低。心電圖還顯示:II、aVF導聯Q波,提示陳舊性心梗。
圖22
【例16】
圖23
心電圖示正在發生或新近發生的前壁心肌缺血,患者2天前出現胸痛,心肌標誌物輕度升高。心前區導聯ST段明顯倒置(黑色箭頭),無病理性Q波和ST段抬高/壓低。明顯的ST段倒置也可以由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應激性心肌病、間歇性右心室起搏或間歇性LBBB引起。心電圖的其他表現:輕度PR和QT間期延長,左心室肥厚。
圖24
【例17-18】
圖25
心電圖提示下壁心梗。下壁和側壁導聯ST段抬高(黑色箭頭),aVL、V1和V2導聯ST段壓低(藍色箭頭)。右冠脈或左迴旋支阻塞可能導致下壁缺血。右冠脈阻塞更可能出現III導聯ST段抬高幅度超過II導聯,I導聯無ST段抬高。
圖26
下圖為另一例下壁心梗心電圖,右冠脈呈彎曲病變。III導聯ST段抬高(黑色箭頭),幅度超過II導聯(藍色箭頭),I導聯無ST段抬高(紅色箭頭)。
圖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