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早在2013年,上海市某調查機構就針對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的500戶家庭展開了一次關於孩子「興趣班」的生活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孩子大多為「獨二代」年齡在3-10歲。他們除了接受幼兒園和小學等正規課程外100%都參加了各種課外興趣班,有些孩子參加了不止一種。選擇外語興趣班的家長們近六成是出於對孩子將來升學就業的考慮,而選擇音樂、繪畫興趣班的,大多是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多方面知識,培養興趣。以音樂學習為例,39。2%的孩子正在參加音樂興趣班,32。4%的孩子雖然沒有參加過但很有興趣,僅6,2%的孩子對音樂興趣班不感興趣。
由此看來,選擇上興趣班的孩子絕對不在少數,而一些家長考慮得不可謂不長遠。但在現實生活中,對此「執行」得怎麼樣呢?正是寒假時間,在一處培訓機構的樓下,一位媽媽帶著兒子等電梯,他們的目的地是頂樓的圍棋興趣培訓班。
可是就在電梯即將下到一層的時候,兒子卻在電梯門口咳嗽起來,緊接著就把早上剛吃下去的飯都吐在了電梯門口。媽媽有些不高興了,指責道:「你怎麼能吐在門口呢?你是真不舒服還是裝傻?」兒子一句話沒說,喘著粗氣。媽媽看到兒子這樣就更不高興了:「你倒是想不想上?每天都鬧出點狀況來,你也真是有意思了。」
兒子想要開口,可媽媽又接著說:「整天就知道玩,讓你學點東西你還不樂意,裝什麼傻?我看你就是欠揍,你總這樣,以後可怎麼辦?電梯到了,母子二人走進電梯,一路上,媽媽的訓斥還在繼續…將來的事情,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是不是太遠了?孩子可能不會考慮到未來怎樣,他只會注意到自己現在的生活,他只會覺得現在並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快樂。對於這個興趣班,至少從目前來看,孩子已經產生了牴觸心理,不然不會有嘔吐這樣不良的生理反應,也許還因為害怕媽媽的訓斥,所以才緊張得吐了出來。
和這位媽媽一樣,我們可能也會認為,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多學一些東西是件好事。相信每一位讓孩子去參加興趣班的家長都是抱著對孩子好的心思才讓他去參與的,也是想要讓他能有一技之長或者能變得多才多藝。最初孩子可能的確對某項活動很有興趣,可一旦進入了興趣班,孩子的興趣就變成了有規律的課程,有些興趣班也會限制孩子學習的內容或者約束他的思想,結果原本自由的興趣變成了被約束的死板教育,孩子當然不會喜歡。再加上很小的孩子參加太多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他也會身心俱疲,最終失去興趣。
其實說到底,讓孩子去參加那麼多的興趣班,還是我們的不自信所導致的。我們認為孩子不夠好,覺得他只有更好,將來才能成才,結果我們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孩子需要更大的進步,卻沒有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發展進程,也有自己的成長規律。
盲目信任興趣班顯得很急功近利,孩子要成功,多半都是靠他自己的腳走出來的,興趣班表面上看是在幫助孩子拓展特長,但是你有沒有意識到,孩子其實根本沒有想要再進一步的意思?他可能只是覺得感興趣,只是想要讓自己能感受體驗一番?如果進入了那些無良的培訓班,孩子的興趣是不是反而有可能會被限制?
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在其《朱子治家格言》中說,「教子要有義方」,就是教育子女既要有大義,也要講究方法,過分重視所謂的「特長」,反倒忽略了對孩子根本德行的培養,情況就會如另一位明末清初理學家陸桴亭在《論小學》中所說的那樣,「童子時,惟外誘最壞事」,外面的誘惑對孩子而言,是「最壞事」的。孩子可能會誤解這些所謂的「興趣」「特長」給他帶來的益處,最終只是虛長了他的浮華風氣,反倒沒有了提升自我的意義。所以,對待興趣班,我們應該有更理智的看法。
第一,理性看待興趣班的價值。
興趣班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孩子的興趣發展有個更科學的通道,老師可以通過引導來激發孩子更大的興趣,如果他有天賦,就讓他的天賦能得到更好的發揮興趣班不是萬能的,並不能說孩子去了興趣班就一定能有好的發展。很多人受到外界的影響,看到別人帶著孩子去興趣班,也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去,這時我們應該更理性地看待興趣班的價值。
在了解孩子興趣的前提下,找一些合適的興趣班,可以從周圍人那裡獲得信息,也可以自己去找找看,最好是找有相關資質的機構開辦的、有相關經驗的老師所帶的班級,就是要保證其正規性。同時,不能貪多,不要將孩子的所有課餘時間都佔用了。興趣班裡的興趣發展,只能算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它與孩子平時的休息、玩耍、鍛鍊的地位都應該是同等的,讓孩子能自由調節自己的生活最好。
第二,引導孩子發展有意義的興趣。
興趣班的作用是讓孩子的興趣有所發展,但關鍵是要看孩子的這個興趣是好還是壞,好的興趣可以繼續發展,壞的興趣則要及時遏制。好的興趣,能夠陶冶情操,能夠鍛鍊心性。琴、棋、書畫等興趣都是可以好好發展的。有的孩子喜歡熱鬧一些的興趣,比如唱歌、跳舞,也可以發展,如果孩子只是將其當成愛好,那就讓他自由發展,除非他想要將其發展成事業,或者他非常有天賦,再順應他的天賦發展。
尤其是對於唱歌、跳舞這樣的興趣,很多孩子會因此而變得非常喜歡自我表現,父母們也往往會變得喜歡炫耀,這會讓孩子最初的興趣變得充滿慾念,會讓孩子的心變得不那麼單純。所以在這方面的興趣要格外注意,最好只關注他的興趣發展,不要總想著讓他表演。
第三,選擇更合適的培養興趣的方式。
培養孩子的興趣不一定非要去興趣班,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休息時間利用起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發展興趣的時機和空間,引導他去發展。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看看他的興趣是不是適合發展,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然後針對孩子的需求,安排他的興趣發展計劃。如果是像下棋這樣的興趣,不妨和他一起發展興趣陪著他一起學習,如果我們自己有這方面的技術就更好了,不僅能指點孩子,還能和他一起感受興趣所帶來的快樂。第四,對孩子的興趣才藝要遠離功利心。
有的孩子在才藝方面很有興趣,但有時候又不能堅持下去,於是有的父母會用「成名」來進行引誘,有時候還會刻意讓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現一番,並利用周圍人的誇獎或捧場來激勵孩子。這樣的做法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虛榮心,最終他一定會變得功利,從而也就喪失了心中原本的安寧。如果父母抱著讓孩子成名、賺錢的功利目的,那麼即使孩子成了眾人矚目的「小童星」,可能也會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
讓孩子在人前進行「表演」,可能會讓他更有自信,也可能會助長他的傲慢之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讓孩子在人前進行「表演」這件事,要慎重對待。當然,不排除有的孩子性格比較開朗外向,又有表演欲和十足的天賦,那就另當別論了。
著名文學家老舍早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而忘了兒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長也。」因此,既不要讓孩子在眾人面前炫耀才能,也不要刻意要求他表演節目,而是讓他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
關於才藝,孩子想學、愛學,他才會真的去學,強逼著讓他學,甚至不惜用功利來誘惑他,這樣的才藝學來何用?倒不如乾脆放手,任孩子選擇自己更喜歡的事情去做。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某項才藝,可以告訴他這項才藝會對他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讓他多接觸與此才藝有關的內容。比如,孩子想要學畫,那不妨帶他多看看名家畫作,引導他學會欣賞,鼓勵他從畫中看出更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內心越純淨、越單純,他對畫的領悟與理解才能越有味道,越有自己的見解,這才是真的在培養他的情操。
但有的父母不惜一切代價培養孩子的才藝,恨不得越多越好。而孩子一旦有了才藝,父母就希望有可以讓孩子一展才藝的平臺。在父母這種功利思想的影響下,各種商業運作的才藝大賽應運而生。
才藝大賽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父母的熱捧,一些父母更是不惜重金領著孩子參加各級、各類的才藝大賽。有的父母是抱著讓孩子見見世面和鍛鍊一下的想法,有的父母卻是抱著讓孩子多拿幾個證書的功利心。
暫且不論這些父母帶孩子參加才藝大賽的初衷是否合理,才藝大賽自身就真真假假,難以辨別。有的才藝大賽雖然冠以「國際」「全國」之類的名目,卻在收費、評獎等方面非常混亂。一些父母花費了大筆資金,卻發現這是一場披著「華美外衣」的騙局。
對於孩子來說,多參加一些才藝比賽本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可以在比賽的過程中向別人學習,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學習心得和體會,也可以通過比賽得到鍛鍊、增加信心。然而,現在很多才藝比賽的商業氣息、功利性太重,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
因此,面對各種形式的才藝大賽,我們一定要謹慎對待。首先,要詳細了解才藝大賽的相關情況,不要盲目讓孩子參加。凡是需要交一大筆錢的比賽,都不是單純地為孩子提供一個展示才藝的舞臺的,更多的是商業行為。其次,明確讓孩子參加才藝大賽的目的,千萬不要抱有功利心。讓孩子參加比賽的目的,是鍛鍊他的能力,是讓他享受比賽的過程,而不是讓他拿那一張獎狀或一個獎盃。最後,一切以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為原則,要尊重他的自然發展規律,掌握好讓孩子參加才藝大賽的「度」。如果為了讓孩子參加比賽而進行「揠苗助長」式的魔鬼訓練,或讓他參加過多的比賽,甚至參加成人類別的比賽,都很容易損害他的天性,也會帶給他更大的壓力,甚至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反而得不償失。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登上舞臺,從而鍛鍊各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要擺正心態,給孩子一個沒有功利色彩的舞臺。不論孩子是在舞臺上展示才藝,還是在舞臺上參加比賽,父母都不要刻意強調結果,而是讓他重在參與、享受過程。實際上,興趣也好,才藝也罷,最終仍要回歸到「做人」上來。著名翻譯家傅雷給兒子傅聰的家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在傅雷看來,做人與藝術是相通的,做人追求真善美,藝術也是如此。音樂是藝術中的一個門類,對音樂的理解需要藝術中其他門類的支撐。鋼琴是藝術的一種載體,是音樂家表達情感和對藝術理解的一種形式,音樂之美脫離不了精神上的「美」。
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孩子接受好的興趣才藝教育,那麼就要淡化功利心,讓孩子學藝術不是為了他將來成為音樂家、舞蹈家、畫家,而是讓他做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讓他接受藝術的薰陶,提高對藝術的鑑賞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