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的江河裡,密密麻麻的盤踞水面,是隨處可見的現象。
羅非魚之所泛濫成災,究其原因,還是它許多人被定義為「垃圾魚」,不好吃、不能吃。
——不過,如果是下面這種罕見的「巨型羅非魚王」,也不能吃嗎?
廣東男子水庫釣獲「7.8斤羅非魚」
竟還有如此大的羅非魚?
近日廣東一位釣魚愛好者,在當地水庫垂釣時,意外釣起一條「7.8斤的超級羅非魚」。
這條羅非魚王一出水,就令許多釣魚愛好者驚呼「成了精」....
確實,羅非魚是如今我國東南、西南地區都最常見的外來物種,甚至成為一些江河裡「主要魚種」。
許多釣魚愛好者在垂釣時,羅非魚都是最容易釣獲的魚種之一。
尤其是在春夏季,兇猛貪吃的「指甲非」鬧窩,更是許多釣魚愛好者面對的共同難題....
但是,即使江河裡羅非魚數量如此之多,但有幾個人見過這種罕見的「巨型羅非魚」?
(河裡的常見的羅非魚,與這條羅非魚王的對比,反差令人驚異)
羅非魚真的能長這麼大嗎?又需要多少年才能長成?
為何在野外的江河裡,即使無人捕撈,也幾乎見不到這麼的羅非魚?
這其實是由基因決定的
事實上,這條「7.8斤羅非魚王」,跟大家平時在江河裡見到的野生羅非魚,而是一種特殊的養殖品種」奧尼羅非魚「。
是一種人工培育的新品種,它具有羅非魚的外形特徵,且背高、體厚、頭小,形如真鯛,體色清麗亮澤。
——最大的特徵是生長速度快、極限體型大,一般常見於大型水庫、養殖人工湖等。、不過,即使以奧尼羅非魚的體型來看,這位廣東釣魚人釣獲的「7.8斤羅非魚」,也確實是罕見的「巨物」,可能需要3-5年才能長成,當得上「魚王」的稱號了。
另外一方面,那些生活在水溝、河道裡的野生羅非魚,則屬於各種羅非魚雜交的後代。
尤其是經過多代雜交,它們的個頭越來越小——同時它們的耐汙、耐寒和色彩豔麗程度反而在上升......
(河道裡最常見的羅非魚體型,基本在10-15公分左右)
這些多代雜交的野生羅非魚,理論上來說半斤到一斤就是生長極限,很難再長到更大了。
7.8斤的羅非魚,食用價值如何?
羅非魚之所以被稱為垃圾魚,主要是因為它們常常在臭水溝、下水道出沒。
加上野生的羅非魚大多個頭小,小的殼硬、刺多、肉少,吃起來「扎嘴」,因此不受吃客們歡迎。
小羅非魚吃起來「全是刺」
然而如此大的羅非魚,則不僅不是「吃不得的垃圾魚」,還是一種極為鮮美的食材,堪稱魚鮮上品......
其肉質細嫩,且相比鯉魚、草魚等淡水魚,幾乎無細刺,非常適合食用,清蒸紅燒皆可。
不過,可能有些令人頭疼的是——這麼大的羅非魚,可能需要一個非常大的鍋....
老司機們,你們見過這麼大的羅非魚王嗎?
(助力生態,轉發、關注、隨手點個讚都是支持,也歡迎後臺私信我們爆料、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