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殼魚,是尖塘鱧屬,華南地區常見養殖的有泰國筍殼魚、澳洲筍殼魚、本地筍殼魚。筍殼魚是名副其實的名優水產,質優、價高、市場廣闊。在澳洲、東南亞、港粵臺、上海、江浙、廣西、海南等地,筍殼魚在食客心目中的排行一直都是淡水魚類中數一數二的。
在澳洲、泰國,筍殼魚都被尊為餐桌上的上等佳餚,常常作為特別菜式推薦給旅遊者。
據酒樓廚師介紹,1斤半以上的筍殼魚肉質最好,若用清蒸,因魚肉富含膠質,以致筷子一夾就散,非得動用湯匙兜送入口。鮮甜不腥,嫩滑細膩賽過海水石斑,特別值得讚嘆的是,輕嚼幾口,齒頰留香之處,還能感受到一種賽似帝王蟹腳肉的彈力。鮮甜滑嫩,咬嚼時的彈力,兩種感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般水產的肉質難以企及。除卻清蒸,還可以油浸、蒜燒。各地烹調技法各有差別,花樣翻新。
目前我國市場上的泰國筍殼魚主要依賴進口,澳洲筍殼魚在東莞南方特種水產研究所最近能夠規模化育苗和養殖,而本地筍殼魚因為個頭比較小,較少人鑽研其繁育。目前市面上規格在400克以上的大筍殼魚市場批發價格穩定120元/公斤左右,主要滿足城市酒樓消費,供不應求。
據廣州市黃沙水產批發市場郭華威介紹,黃沙市場內有5-6家在做批發,日交易量接近1噸,主要滿足省內市場。
而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在珠三角地區,400克以上的筍殼魚塘邊收購價今年最低也有80元/公斤。2002年我國進口泰國筍殼魚3000多噸,且價位都在每公斤160元以上,主要在廣州、上海等大城市消費。按照現在的養殖模式,該魚的養殖成本很低,也就是說,在目前的行情下,現在養殖筍殼魚,只要拿得到苗,養得出來,就能夠賺錢。
據東莞南方特種水產研究所陸昌勝介紹,「幾年前,幾個杭州、上海的客商來找我要購買筍殼魚,當時我手裡沒有貨,於是到處找筍殼魚,發覺當時國內沒有人搞筍殼魚養殖。」據了解,臺灣十多年前就開始進口泰國筍殼魚,但直到現在都很少有人能實現規模化供應商品魚。
一些養過筍殼魚的養殖戶也說,本地筍殼和泰國筍殼魚難養,病多,難治,很難把握成活率,最後多數難以獲得預期的成功。
澳洲筍殼魚經多年馴化,容易養,成活率高,在試養了目前市面上的本地筍殼魚、澳洲筍殼魚、泰國筍殼魚等品種之後,陸昌勝鎖定了澳洲筍殼魚。
東莞南方特種水產研究所對澳洲筍殼魚進行了多年的馴化,結果表明,馴化後繁育出的種苗很適合規模化養殖,在池塘、水庫湖泊的網箱、山區溪流等環境養殖都可以。而且這條魚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基本無病、易養,成活率通常在七八成以上,養殖效益很顯著。現在該研究所對該品種的繁育養殖已走向成熟,今年有批量的苗種育成和供應,並逐漸形成了一套針對華南養殖水體現狀、行之有效的養殖措施。
他曾在報刊登技術指南和疑難問答,並有苗種供應,凡購買苗種者將接受他的親自指點並有更詳細資料相送。
東莞南方特種水產研究所今年繁殖了一批澳洲筍殼魚春苗,通過南方農村報的推薦,鬥門吳生、茂名柯生、中山餘生、番禺梁生、順德梁生、杭州王生等搞水產養殖的朋友都曾來拿過苗,目前長勢喜人。現在研究所養殖基地內又培育出一批秋苗,這些老客戶紛紛再次定購進行越冬養殖,這樣有利於商品魚儘早供應市場。
陸昌勝表示,筍殼魚在大城市大酒樓登陸成功,驟然形成了一股消費熱潮,呈現出一個大市場。但大家要選擇馴化好的品種,才能比別人更早養殖成功搶先供應市場,這樣才能喝到頭啖湯。澳洲筍殼魚具有相當優勢,當能保證養殖戶頭啖湯喝得好。
筍殼魚學名雲斑尖塘鱧,由於其體形似筍殼,故名筍殼魚。該魚原產於東南亞,最大個體可達5到6公斤,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名貴的淡水魚品種。筍殼魚生活在有微流水的沙泥底層和草叢中,喜穴居,性溫順,不善跳,耐低氧;適溫15℃到35℃,最適溫25℃到30℃,10℃以下死亡;能在pH為5的酸性水體和鹽度為1%的鹹淡水中生長。幼魚以水中微生物為餌,成魚捕食小魚蝦,耐飢能力強。人工養殖可馴餵下雜魚及合成飼料。
一、池塘條件
池塘面積以0.15~0.4公頃為宜,水深1.5米以上,淤泥少、有換水條件、水質良好。水面可適當放養些水仙或浮萍,塘底放置筒狀物、舊輪胎等物件做成的「魚屋」。
二、投苗
目前筍殼魚種苗大多是從東南亞國家引進。投放魚種應在天氣穩定、水溫20℃以上的時候進行,每畝投放2000~3000尾,投苗前可用10微克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10分鐘以消毒防病。魚苗先在池塘的一角用密網圈養2~3周,以後再撒網放養到大塘中去。
三、投飼
筍殼魚為肉食性魚類,幼苗期攝食輪蟲、枝角類等浮遊動物;長至2釐米以後開始捕食魚蝦幼苗、小昆蟲。故人工養殖投放魚種前的塘水,應培育有一定數量的浮遊動物,並適當投放些魚花。魚種進入大塘後,可繼續投餵大小適當的魚苗(蝦苗),也可以在魚種標粗階段馴食冰鮮及下雜魚,直至養成。每日投餵量約為魚體重的3%,故投餵量為早餐佔1/3、晚餐佔2/3。
四、水質管理和分塘養殖
筍殼魚耐低氧,目前畝產數百公斤的密度可不必使用增氧機,水色以偏肥、綠爽為好,pH值在7以上。養殖後期可適量換水或每月用5~10公斤/667平方米生石灰全塘潑撒。魚苗期過後,每畝混養20~30尾花白鰱和30尾鯽魚,有利於調整水質。
泰國筍殼魚學名雲斑尖塘鱧,鱸形目塘鱧科塘鱧屬尖頭塘鱧,因形似筍殼,故而得名,最大個體可達5到6公斤。該魚原產於東南亞,通常2齡魚性成熟,一般養殖15-18個月最大個體達1.3斤,平均規格約0.7斤,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去年同期養殖利潤較高,為名貴的淡水魚品種。
一、形態特徵生活時體色為黃褐色,容易隨生活環境而變化。體側有5-6個縱向大深褐色斑塊,腹部淡黃色,鰭上常有縱向的深褐色條紋或小的深褐色斑點。
二、生活習性
1、棲息習性泰國筍殼魚為典型的底棲穴居性魚類,生活在有微流水的沙泥底層和草叢中,喜穴居,性溫順,耐低氧,遊泳能力不強,多在夜間活動;可適應pH為5的酸性水體和鹽度為15%的鹹淡水。
2、適溫性泰國筍殼魚為暖水性魚類,適溫15℃到35℃,最適溫25℃到30℃,11℃以下或36℃以上開始死亡,最高、最低致死溫度分別為40℃和10℃。
3、食性泰國筍殼魚胃發達,為肉食性,食物組成隨不同的生長階段而不同,不夠桂花魚兇猛,追食能力差,容易大小參差不齊。在天然環境中,幼魚以水中微生物(浮遊動物)為餌,成魚捕食小魚蝦,耐飢能力強。在人工培育條件下,1.5釐米以上魚苗可攝食家魚魚苗和蝦苗,成魚養成可以投餵活鯪魚苗作為飼料魚,以類似桂花魚的養殖方式進行養殖。人工養殖可馴餵下雜魚及合成飼料。據介紹,餌料係數:冰鮮小雜魚為6-9,人工飼料為2-3左右。
三、生長特性泰國筍殼魚的經濟養殖周期為12-15個月,當年繁殖的魚苗當年生長速度很慢不能養成上市,必須經過越冬階段,越冬後50-150克重的魚種生長速度快,再養殖5-7個月達到商品魚規格。
四、 筍殼魚的病害防治技術
1、養殖水質管理
在池塘、水泥池等條件下養殖筍殼魚,養成率較難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水質惡化造成,實驗證明筍殼魚對水質的要求比中水層魚類要求的指標高,在商品魚養殖全程中管理好水質,是提高中、後期養成率的重要環節。 在準備商品魚養殖池塘時,要清除塘中的淤泥,有效降低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的產生體,水體ph值7~~8時,可用10ppm強氯精對塘底消毒,初次進水後,用1ppm 硫酸銅加0.3ppm硫酸亞鐵或克藻靈全池潑灑滅殺藻類,有效控制藍藻水華(藍藻門微囊藻,俗稱臭綠沙)的發生,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微囊藻在水體中繁殖泛濫時,形成藍藻水華,在水體中大量釋放損壞魚類的肝毒素及神精毒素,會造成魚類死亡。
持有益藻類種群開始繁殖。增施化肥硝酸鉀20ppm;磷酸二氫鉀5ppm,保持水色茶褐色或嫩綠色,透明度在50cm左右,全池1/3~~1/4 面積放養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根據池塘面積設置增氧機以保持水清、水活。
2、寄生蟲的防治
筍殼魚在養殖中最常見的是寄生蟲病,錨頭蚤寄生在魚的胸鰭、腹鰭下,將魚捕起十分容易看到,魚得病初期並無不適,魚體被錨頭蚤寄生叮咬處,因表皮被破壞容易感染多種體表性疾病和併發症,表現為傷口局部紅腫、化膿,最終引發魚血液系統感染而死亡,防治不及時或不能堅持徹底殺蟲,在一定時間內雖不會造成大規模死亡,但零星死亡不斷。徹底殺滅寄生蟲是筍殼魚養殖中首要的防病措施。
筍殼魚耐藥物毒性能力強,使用高出常規標準值1~~2倍的藥物未能見其有損害,各類水產殺蟲劑均可使用,由於筍殼魚底棲在池低,使用劑量與池塘水肥度相關,可用水泵保持池塘水體循環增強藥效,殺蟲劑與要間隔7天使用第二次。可使用阿維菌素、敵百蟲殺蟲劑,敵百蟲可使用濃度為1~~1.5ppm並視治療效果,周期性徹底滅殺各類寄生蟲。
3、體表性疾病
由於筍殼魚其磷片呈梳齒狀;倒刺性極強,在捕抓時相互摩擦,造成表皮損壞不易察覺而至病,是運輸、分養、轉塘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大規格魚种放養初期,常見症狀是魚鱗、魚鰭損傷處紅腫或黴菌感染後的棉絮狀增生物,尾部磷片脫落表皮潰爛。
分規格養殖,必要的養殖轉移或採購大規格魚种放養,凡是擦傷的魚都要先用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消毒傷口,然後用比重6%鹽水加20ppm聚維銅碘(含碘量10%)配製的消毒水,在水泥池、方形塑料桶或在水池中建立塑料布水箱暫養2天以上,消毒水現配現用,每天換消毒水一次,在暫養過程中要保持充氧,經過表皮治療康復後,才可轉入正常養殖。高溫季節可周期性使用石灰20~~40ppm 及各類水產用消毒劑2倍的劑量全池潑灑消毒。
更多關於筍殼魚養殖技術及筍殼魚苗的信息,請瀏覽中國水產養殖網的相應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