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丨「科技秀才」給田野帶來新希望

2020-12-15 新華網客戶端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

「科技秀才」給田野帶來新希望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科技秀才」給田野帶來新希望

新華社記者

在日前召開的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總結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

技術人員眼裡的小問題,可能卻是農民著急上火的「當務之急」。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紮根田間地頭,這些「科技秀才」讓科技之光照進農家,給田野帶來新希望。

讓科技之光照進農家

深秋十月,閩北地區的竹蓀採摘季已結束,浦城縣永新村村民徐昌福的田裡,仍是一番熱鬧景象。

「100斤竹屑配6兩尿素、一畝地備料5至6噸、田的四周要挖好水渠防積水……」從順昌縣趕來的科技特派員高允旺,正向10多名農戶介紹竹蓀種植「秘方」。

高允旺是順昌縣大曆鎮經管站高級農業經濟師,從2001年開始已連任9屆科技特派員。雖然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土專家」,但高允旺自主研發出「三增加、建堆發酵」的竹蓀種植新技術,使閩北地區竹蓀畝產從80斤增長到180斤。

為了更好服務農村農業,高允旺牽頭組建了一支由7名「土專家」、返鄉青年等參與的福建省首支「農民科普志願者服務隊」,長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傳播科普知識。同時組建了「科特派竹蓀產銷群」微信群,實時指導菇農種植技術。

「老高來了永新村,我們才知道種竹蓀也要講科技。」徐昌福說。

這些年來,新技術從順昌輻射到邵武、建陽等周邊縣市,江西、湖南、浙江、雲南等地的菇農也慕名而來,邀請高允旺前往各地指導竹蓀種植。如今,全國每年應用高允旺的新技術種植的竹蓀超過3萬畝。

科技特派員制度已不再只是「星星之火」。科技部數據顯示,分布全國各地的科技特派員目前已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轉化示範2.62萬項先進適用技術,為科技興農富農作出了突出貢獻。

讓農民挖到「第一桶金」

「老汪來了!老汪來了!」浙江省泰順縣司前畲族鎮徐宅村村口,一輛小車剛剛停穩,就被村民們團團圍住。「走!」老汪下了車,挽起褲腿,直接跟著村民們去蜂場看蜂箱、下地看莊稼。

村民們口中的「老汪」,名叫汪自強,支援泰順縣農業發展已15年。他是浙江大學教授,也是一名「身上帶著雨水、手腳沾滿泥土」的科技特派員。

「這幾年的日子,過得可真是甜喲。」跟在老汪身邊,蜂農嚴立超高興得合不攏嘴。

10多年前,嚴立超開始飼養泰順當地的「土蜜蜂」中華蜂,不管怎麼起早貪黑幹,蜂蜜產量就是上不去。

汪自強知道後,不僅自己上門指導,還請來浙江大學的養蜂專家,手把手教會嚴立超用先進技術建立種蜂場、提純和選育種蜂,實施蜜蜂孵化園項目、申請產品認證。同時對當地蜂農開展技術培訓,累計培訓2500多人次,打造出一項「甜蜜蜜」的特色產業。

「科技特派員將新品種、好品種引進來,讓我們能搶佔先機,就等於挖到第一桶金。」嚴立超說。

「科技秀才」來了,農業難題也有人來「解」了。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蔡為明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武義縣之前,種菇是出了名的苦活累活。菇農們自己選料、人工裝料,裝好的料棒還要幾天幾夜地燒土灶進行滅菌,可即使沒日沒夜地守著,菌棒成品率依然很低。

2008年,長期從事食用菌科研與推廣工作的蔡為明帶領團隊科技特派員來到武義。他帶著團隊育新種、推新法,還與當地合作投資入股成立武義創新食用菌有限公司,開發出現代化菌棒生產技術,菌棒成品率達97%以上,為當地菇農提供質優價廉的菌棒。

「種了20多年的菇,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又輕鬆又有保障。科技特派員走到哪裡,哪裡的百姓就能富起來。」武義縣泉溪鎮車蘇村的菇農傅傑說。去年,他們一家三口種菇收入30萬元。

一批批科技特派員進鄉入村,為農民領創新之風、領創業之頭,作出了巨大貢獻。僅浙江省就實施科技項目9515項,支持發展農業企業432家,解決農村200多萬勞動力就業。

讓田野充滿希望

剛開始創業時,廣東花農馬三朗發現苗圃裡的蘭花葉尖部分變得像玻璃一樣,以為害病了,這讓他憂心忡忡——打工幾年,東拼西湊,才種了3畝蘭花,一旦花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就沒了。

諮詢了科技特派員朱根發才知,這不是病,而是一種名為「水晶」的蘭花觀賞點,有「水晶」的蘭花更值錢。

「那時候剛開始種蘭花,很多東西不懂。」馬三朗有些赧顏。

現任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環境園藝研究所所長的朱根發是廣東省最早的一批農村科技特派員。花農的蘭花種植技術極其匱乏,為解決這一問題,朱根發和他的團隊就在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為花農們提供技術支持。

除了隨時為花農解決生產中「當務之急」的技術難題,朱根發還在翁源引進和培育了30多個蘭花品種。2018年,翁源蘭花面積達1.6萬畝,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蘭花基地。

上千萬盆走向全國市場的蘭花,正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曾經培訓課每次必到的馬三朗,是朱根髮帶動的第一批致富農民。而這個在朱根發眼中曾是「對蘭花一知半解,但腦子活、肯鑽研的花農馬三朗」,如今種植蘭花過百畝,成了當地致富帶頭人。

2018年,朱根髮帶領的一個包括6位博士的20多人研發團隊與翁源當地幾家企業合作,建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翁源工作站暨廣東(翁源)蘭花研究院,計劃將翁源打造成為未來中國的蘭花種苗基地。

馬三朗投入了100萬元,成為合作方之一。他說,這將可能對翁源甚至中國蘭花產業帶來重大變化,有幸參與其中,當然要奮力爭先。

「科技特派員只是帶了個頭,農民有了希望,農業就更有希望。」朱根發說。(執筆記者:吳濤、朱涵、王成,參與記者:孟含琪、荊淮僑)

責任編輯: 劉陽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春天——各地農業生產新動態掃描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管建濤、王建
  •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我的老師是網紅」——教育改革創新讓...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我的老師是網紅」——教育改革創新讓學生們更愛上課新華社上海9月17日電題:「我的老師是『網紅』」——教育改革創新讓學生們更愛上課
  •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 | 一蔬一飯都是愛——3700萬農村娃的營養...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  一蔬一飯都是愛——3700萬農村娃的營養餐故事  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 >題:一蔬一飯都是愛——3700萬農村娃的營養餐故事  新華社記者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
  • 熱解讀丨總書記關心的「這杯水」,溫潤百姓心
    11月13日下午,正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江都水利樞紐建設運行等情況。江都水利樞紐位於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亞洲最大的泵站樞紐。
  • 在希望的田野:火龍果帶來的紅火日子
    ▌【在希望的田野上】火龍果帶來的紅火日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碩果纍纍的枝頭紅紅火火的火龍果映照出村民們紅火的好日子沙河鎮新業火龍果種植基地負責人 劉錦明該基地通過「按勞分配,計件工資制」,為貧困農戶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周邊村民脫貧增收,輻射帶動當地精準扶貧走出了一條實幹興邦的新路子。貧困戶謝祖娟、李小瓊就通過自身的勞動,現在實現了脫貧。
  • 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一蔬一飯都是愛——3700萬農村娃的營養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直牽動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心。總書記強調,有針對性地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營養餐或營養包行動,保障生長發育。今年是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的第9個年頭。一頓滿含溫度和愛意的營養餐,已經惠及3700萬名農村學生,既讓他們「舌尖」更安全、身體更健康,又為不少貧困家庭減輕負擔。
  • 魅力長春人·長春好故事 | ​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魅力長春人·長春好故事 | ​夢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12-14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那片希望的田野
    「北大荒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看著照片,我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荒時對這片田野的深情褒獎,塵封的記憶慢慢開啟。 我的家鄉在林口縣的一個偏僻山村,因為缺乏勞動力,村裡的孩子早早就下地幹活。1982年,剛滿9歲的我便開始了「鋤禾日當午」的艱苦勞動,稚嫩的雙手勉強握住沉重的農具,纖細的兩腿在仿佛永遠也走不到盡頭的田間吃力地跋涉。
  • 八月、充滿希望的田野
    田野裡靜悄悄,成片的莊稼長得蔥蔥鬱鬱,洋溢著豐收的希望。梅子沿著熟悉的田間小道向自家的田地走去,汗水順著臉頰流下來,如一條條小蟲在爬,手心裡攥著她夢寐以求 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她的心裡既興奮又忐忑不安。「昨天在街上看了,有賣水煮花生的,城裡人圖著嘗個新鮮,買的人特別多,所以價錢還不小呢,好幾塊錢一斤,這眼瞅著就要開學了,要是能賣一些,就能把你弟弟上高中的費用湊齊了吧,家裡不是還有一筐鹹鴨蛋麼,也能頂上點用處……」 媽媽熟練地一邊拔著花生藤,一把擼下嫩花生,再用力把花生藤扔到邊上的玉米地裡,一邊繼續說:「再說了,都小夥子、大姑娘家的,開學後到新的學校念書了,咋能不做幾件象樣的衣服呢
  • 沙田開展百姓宣講活動,「身邊好人」講感人故事
    近期,沙田掀起百姓宣講熱潮,宣講成員走進村(社區)、小區、學校、企業等,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和講述「身邊好人」故事,把理論知識和百姓好故事送到群眾身邊,傳播正能量,營造了濃厚的學習宣講氛圍。活動中,還設置有獎問答環節,引導幹部群眾讀好學透《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這本重要著作,希望帶動親戚朋友一起讀一起學,倡導爭做黨的創新理論、鎮委決策部署和正能量故事的志願宣講人和傳播者,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沙田落地生根,用老百姓的家常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沙田好聲音,傳遞正能量。
  • 一把麥子一碗米,為何在總書記心裡重千鈞?
    全球每年糧食貿易量有限,依靠別人解決吃飯問題不僅靠不住,而且過多進口糧食也會給低收入國家購糧帶來壓力。「在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多了是問題,少了也是問題,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問題。多了是庫存壓力,是財政壓力;少了是社會壓力,是整個大局的壓力。對糧食問題,要從戰略上看,看得深一點、遠一點。」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一語中的。
  • ...創造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住有所居」篇
    從「房住不炒」定位到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從住房保障到供應體系建設,從易地搬遷扶貧到棚戶區改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繫百姓安居冷暖,始終把「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目標」作為一項重要改革任務,全面部署、躬身推進。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新華社記者在回訪中看到百姓「夢圓安居」的一張張笑臉,看到他們正在從「新」出發,用雙手、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乘勢而上,在希望的田野上展望盡美...
    希望的田野上傳來豐收的佳音。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數據,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事關國運民生,事關基層百姓幸福,糧食收成牽動著14億中國人民的心。特殊之年糧食大豐收,意義重大,在進一步提升我國基礎硬實力的同時,更為應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克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堅實力量。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讓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夯實糧食安全...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讓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端牢中國飯碗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讓百姓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端牢中國飯碗  新華社記者陳俊、褚曉亮、孟含琪  民以食為天。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 我最喜愛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丨我們要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
    如今,總書記提出的「經常上網看看」,希望領導幹部們能拿出遊子「奔團圓」的勇氣,將困難和拖延化作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經常上網看看。 我最喜愛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丨我們要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 海澱區基層關工委掀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關心下一代工作重要...
    ,與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相結合,認真謀劃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在全區各級關工委中進一步掀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熱潮,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統領,推動全區關心下一代事業更好發展,為海澱區「兩新兩高」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丨「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習近平和百姓安居...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繫百姓安居,跨過高山河流,深入山村巷陌,聽民聲,察民意,在一個個百姓「夢圓安居」的精彩故事裡,躬身推進「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莊嚴承諾。  總書記離開新村時,土族群眾聞訊而來,村口歡聲雷動。  安居之下,才有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四川大涼山深處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吉地爾子家的新居裡,在甘肅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李應川家,在陝西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汪顯平家……所到之處,總書記總要屋裡屋外仔細察看,關心了解百姓住房改善情況。
  • 數據報告|《希望的田野》:以直播為窗口,探索大美中國鄉村
    近日,一檔聚焦「扶貧」題材的節目,真正將「助農直播」落到實處,這便是芒果TV的自製綜藝——《希望的田野》。 《希望的田野》是一檔電商助農直播節目,由張紹剛、黃聖依、李雪琴、池子、安崎、蔣一僑等嘉賓組成「希望小組」,探索中國鄉村並推廣特色農產品。
  • 四川洪雅:希望的田野桑果飄香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白朝波於2016年開始正式經營桑果園,從當年收入70多萬元,到去年收入300多萬元,今年預計收入400萬元。白朝波說:「我先是在洪雅竹編廠,做了3年機修工,然後又進入陽坪農場從事銷售,後來又去了新希望集團,負責宜賓、自貢、內江、瀘州等川南地區的營銷工作。」正是這些艱辛的打工生涯,才成為一個個人生路上發展的基礎。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巾幗能人孫京梅: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知道他是為我著急,但咱定下的事不能有一絲一毫地更改。」孫京梅說。2010年到2013年,孫京梅在這塊地上投入達3000萬元,卻鮮有回報。「最難的時候,整宿整宿睡不著覺,四處求人借錢,一年200萬的承包費都湊不齊,所有人都覺得我要倒下了。」孫京梅說。2014年3月,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來到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