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入侵物種為黃石湖造成災難

2020-12-18 新經網

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只有一種入侵性捕食性魚類在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中產生了廣泛的變化。事實上,它的存在造成了嚴重破壞,改變了從浮遊植物到熊的所有飼養水平。

黃石湖流域被認為是原始的,食物網很大程度上不受人為幹擾。在1994年之前,本地的鱒魚(Oncorhynchus clarkii bouvieri)是湖中的頂級捕食者,也是熊,水獺和水鳥等陸生物種的重要食物來源。

然後又出現了另一種鱒魚,入侵湖鱒(Salvelinus namaycush)。這條大魚成了新的頂級捕食者。到1998年,科學家計算出僅在那一年估計就有125,000隻湖鱒消耗了300到400萬隻鱒魚。

水獺和熊不能轉向吃新物種,因為湖鱒留在更深的水域,並且在產卵時不會像本地物種那樣移動到淺水區。

在「 科學進展 」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黃石資源中心的Todd Koel及其同事分析了1980年至2017年的數據集。數據的範圍,以及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指標的測量,使他們能夠比較入侵魚入侵前後的湖泊生態。

在引入新型捕食者(稱為營養級聯)之後,先前穩定的食物網中的級聯變化在水生生態系統中得到了很好的研究。

在開展這項工作時,Koel及其同事預測,「頂級捕食者的連鎖效應在水生生態系統中會很強,但會在水生陸地生態系統邊界上減弱或減弱」。

相反,他們發現兩種生態系統類型的影響仍然很強,特別是對於熊和魚腥草(Pandion haliaetus),但在以前依賴於苛刻的鱒魚的每種捕食者物種中也很明顯。

灰熊(Ursus arctos)和黑熊(Ursus americanus)對前鱒魚產卵溪流的訪問量分別下降了63%和84%,因為他們在公園的其他地方尋找替代食物,包括可能是麋鹿犢。

魚鷹別無選擇,只能吃魚,因此無法切換獵物來源,因此因湖鱒入侵而急劇下降。在1987年至1991年期間,鳥類的成功率平均為59%,但在2008年至2011年期間下降到零。該地區留下的少數魚餌離開黃石湖在10公裡外的蛇河上遊覓食,獵物魚更豐富。

禿鷹(Haliaeetus leucocephalus)的嵌套成功大大下降,然後在2013年至2017年間恢復到平均70%。研究人員表示,恢復可能是由於猛禽從苛刻的鱒魚轉移到吃水鳥的年輕人,如作為號手天鵝(Cygnus buccinators),在公園裡已經衰落了。

河獺(Luta canadensis)將他們的飲食從鱒魚轉移到另一種引進的魚類,並且還吃了兩棲動物。該數據集未包括湖鱒到達前水獺豐度的估計值。

在湖泊本身,浮遊動物的生物量和個體長度有利於更大的生物體,並且還減少了向支流的養分輸送。

在2012年至2017年期間,更加努力地從黃石湖中清除湖鱒魚,Koel報告說,在多年沒有成年鱒魚返回一些較小的支流後,熊的使用增加了結果是」。

該研究詳細介紹了「入侵湖泊內外多個營養級別之間的相互作用,突出了引入的捕食性魚類對其他原始生態系統的潛在實質性影響」。

相關焦點

  • 黃石國家公園正受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P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黃石公園的水生生物正面臨威脅,因為一些外來物種正被意外引入水域。NPS將這一威脅歸咎於那些沒有得到妥善清理的船隻,它們帶來了水生入侵物種(AIS)。船的底部可以攜帶德雷斯尼類貽貝,也被稱為誇格貽貝,這是一種淡水物種,但它們比本地物種更有效地餵養無脊椎動物。
  • 5大物種入侵引發5場巨大生態災難
    亞洲鯉魚亞洲鯉魚入侵美國,在美國造成巨大生態災難,導致一些物種瀕臨滅絕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亞洲鯉魚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從中國被引進到美國,希望用它來清除漁場中的藻類、雜草和寄生蟲。諷刺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緬甸蟒反而出現在了美國,其體重達183公斤,長度為8.2米。非洲化蜜蜂這也是一種被稱為殺人蜂的蜜蜂,光聽這個名字,你就知道它和非洲有關。這是上世紀50年代巴西引入歐洲蜜蜂后,由於對熱帶氣候適應不良,又引入了東非蜂試圖與歐洲蜜蜂雜交,以適應巴西的氣候。
  • 恐怖的外來物種入侵:德國大閘蟹泛濫成災
    2012年,德國媒體報導稱,德國由於一種外來物種入侵已損失超過8000萬歐元,而這外來物種在中國和東南亞則是標價昂貴的美食—大閘蟹。 幾個世紀以來,動物入侵物種已經跨越了海洋的鴻溝——有些藏匿在船舶的壓艙水中,另一些則是為了解決現存問題,或僅僅出於審美享受的目的由人類有意引入。然而,一個毫不起眼的本地物種,一旦放到其他國家,則可能釀成大災。可以說,外來物種入侵是一種被稱做以慢動作方式發生的災難,而這種災難造成的破壞難以估計。
  • 美國又遭物種入侵,每年造成8億美元損失,只因100年前這個善舉
    好心也會辦壞事,有些事情,雖然人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十分糟糕,在物種入侵事件中,就時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隨著現代交通的便利,很多物種入侵跟著人類的腳步,來到不同的國家,從而導致物種入侵事件的發展,而有些物種,則是由人類有意引進,沒想到最終卻導致了物種入侵事件,給當地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不僅破壞環境,還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件物種入侵事件
  • 660多種已入侵中國!這些外來物種都是咋來的?|小龍蝦|中國外來入侵...
    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我國共有488種外來入侵物種。
  • 又是一種「入侵物種」,但國人的吃速「跟不上了」
    在以前,由於國人對於外來物種不熟悉的緣故,以至於引進了很多的「入侵物種」,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牛蛙、小龍蝦等外來物種。因為這些外來物種在我國基本上沒有天敵,曾經對我國本土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好在我們及時發現了問題,然後通過各種辦法控制住了這些外來物種的「侵蝕」,當然國人大多是靠「吃」來解決問題。如今小龍蝦和牛蛙等外來物種在已經成了國人餐桌上的「新寵」,甚至是要靠人工養殖才能滿足國人的胃。當然也存在外來物種,即使是以國人的吃速也「無可奈何」。
  • 入侵中國外來物種,沒有一個能形成災難生態,都成了國人餐桌美食
    中華民族就如大海,入侵中原的少數民族全被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所融合,最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匈奴,羌,契丹,柔然,女真,蒙古,等等少數民族一進入中華民族這個大熔爐,最後都會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有一些入侵的外來物種,進入中國,也形成不了生態災難,最後的命運都是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
  • 我國660種入侵物種裡,哪些是能吃的?靠吃能解決物種入侵嗎?
    所以我國的入侵物種裡面,一半以上是植物,比如常見的水葫蘆、水花生、加拿大一枝黃花、三裂葉豚草、蒺藜草、刺蒼耳、互花米草、野燕麥、薇甘菊等。很明顯,這些花花草草沒一樣是能吃的,370種入侵植物裡也沒一種能夠端上餐桌。菌物、原核生物和原生生物肯定吃不了的,我們只能看看那些動物。
  • 中國河蚌跑到美國池塘差點造成入侵災難…這大蛤蜊居然這麼霸道?
    可以說,對於中國居民而言,這是一種用途多多、價值滿滿的河蚌。 這種河蚌在歐洲成為入侵物種的過程,給美國的科學家們拉響了警報。 過去這麼多年裡,美國並沒有引入這種河蚌。
  • 盤點國內最失敗的入侵物種,中國吃貨:每一種都好吃,很喜歡!
    盤點國內最失敗的入侵物種,中國吃貨:每一種都好吃,很喜歡!最近國外的入侵,物種泛濫的次數也是越來越多,很多國家都出現了生物繁榮新的現象,只有中國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為什麼中國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呢?答案是因為我們中國吃貨能吃所以我們不怕生物入侵。
  • 別把物種入侵不當回事,當年一對兔子的威力,已經超過廣島原子彈
    其實在歷史上,從兩國的文化交流、經貿往來中,就已經出現了物種入侵的事,只是當時並不嚴重,而且當時人們引進外來物種的時候,更多了的是為了繁衍生息,就說最常見的紅薯吧,當初紅薯被引進的時候,是為了解決當地的饑荒,所以紅薯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番薯「。
  • 物種入侵「最失敗」的物種,在非洲稱王體型碩大,到中國幾乎滅絕
    以澳大利亞為例。一直是獨立的大陸,因此幾乎沒有外來物種,生態系統相對獨立。在現代,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容易受到物種入侵的地區。但即使是入侵物種,也不一定對每個地區都造成危害,有些入侵物種,在一個地區是有害的入侵物種,到了另一個地區,反而變得很普遍,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物種。
  • 吃貨在努力:把入侵物種做成美食
    編者按:在世界各地,不同環境下,不同的物種會形成各種入侵的物種,疣鼻天鵝和野豬在美國就屬於入侵物種。本文介紹了一位廚師把一些入侵物種變成美食的努力,但只憑吃貨是必然無法戰勝入侵物種。更多內容請看:吃貨能擊退入侵物種?不要太天真了!
  • 深圳灣遭有害外來物種入侵
    原標題:深圳灣遭有害外來物種入侵 深圳商報記者 廖萬育 通訊員 崔嵩 攝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深圳灣遭有害外來樹種入侵,必須儘快治理,否則將對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深圳灣確實存在外來入侵物種嗎?4月27日上午,市城管局帶領專家、媒體赴深圳灣實地勘察。專家證實,目前,深圳灣公園沙河入海口沿岸灘涂2.5公裡範圍內,確實被銀合歡等外來入侵物種佔據大半面積,相關部門正在擬定治理方案。
  • 堪稱世界十大動物物種入侵事件,其中一種竟然來自中國!
    物種的入侵可以是任何的植物、動物或真菌,它們被引入到非本源棲息地,並呈現出擴散的趨勢,這會對社會環境、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本次我們就來說一說堪稱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10類動物物種入侵事件。黑鼠(Black Rat)這種動物通常被稱為「船鼠」,大量的物種滅絕都曾與它有關。特別是在一些較小的島嶼上,船鼠的出現造成了鳥類數量大幅度下降,自從人類大航海時代以來,它們就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它們不僅僅停留在那裡,然而,任何體重或體型相似的動物都可能被它們捕食。
  • 最失敗的3種入侵物種,在中國被吃成瀕危物種,野生的近乎滅絕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當中,每個國家或多或少的會面臨物種入侵的問題,有些國家束手無策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消滅這些對當地環境造成威海的動植物。但是作為有五千文明的大國來說,所有的物種都會劃分成兩大類,一種能吃的一種不能吃的能吃的吃到瀕危,需要人工養殖才能保證它的物種繁衍,生存都是一個問題。還有不能吃的可以慢慢解決。但是最起碼最為吃貨還是對物種入侵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貢獻,今天就介紹那些野外幾乎見不到的3種物種1.
  • 又是一種入侵「失敗」的物種,在外國是雜草,在中國成火鍋底料
    又是一種入侵「失敗」的物種,在外國是雜草,在中國成火鍋底料要說這世上植物的種類,那真是數不勝數。它們因為生長環境的不同分為很多種,也漸漸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如果它們一直生在適合自己的地方還好,如果不小心跑到了其他的地方,很容易就會造成嚴重的物種入侵。比如說水葫蘆,就是入侵到我們國家的。雖然可以食用,但是它的繁殖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即使是有很多吃貨的中國,也拿它們沒有辦法,只能不斷的去採摘。其實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全球每年都很發生很多次。
  •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大米草
    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然而,大米草引進後迅速蔓延和瘋長,不僅蠶食了閩東沿海的灘涂,造成海洋環境汙染,而且導致沿海灘涂物種大量減少。有關專家認為,大米草禍害閩東沿海,凸顯我國外來生物引進、監管機制存在著缺失。近日,廣西柳州食人鯧咬人事件再次讓社會感受到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威脅。從福壽螺到食人鯧,從水葫蘆到美國白蛾,我國已成為遭受外來物種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 把入侵物種做成美食 吃貨們正在努力
    一個區域的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係。而當某個外來物種引入後,由於在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這個物種很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破壞、甚至毀滅當地的生態系統。本文介紹了一位廚師把一些入侵物種烹飪成美食的過程,為解決入侵物種問題打開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