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打球扭傷了腳腕(踝關節),朋友們都說:「沒關係,先冰敷後熱敷,保你很快就會好的!」於是我就照他們說的辦了,結果腳腕還是腫了起來。肌肉韌帶拉傷後,很多朋友都知道不能立刻熱敷,這樣會造成損傷處的腫脹加劇,不利於今後的康復。運動損傷後合理的處置方式就是馬上冰敷患處,這樣做可以起到消腫、止痛、減少組織二次損傷的作用。相信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樣,儘管做到了冰敷,但受傷處還是在不久以後又腫脹起來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在諮詢了運動損傷專家後,我才知道了正確的處理方式。
大多數運動損傷都屬於「傷筋不動骨」的情況,也就是沒有骨折但出現了肌肉拉傷或者韌帶扭傷的狀況。正確的處理方式是分4個步驟展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冰敷患處。冰敷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快速止痛,其次還可以減輕患處的腫脹程度,甚至還能減少繼發性的再次損傷。第二步可以與冰敷同時進行,那就是壓迫患處,用彈性繃帶或者布條纏繞患處,注意不可綁紮得太緊,可以協同與增強冰敷的功效。第三步就是抬高患處,如果能夠使患處高於心臟位置,效果將更加理想。第四步也是最後一步就是徹底休息,儘量避免患處的二次受傷。
以上這些處理方式,曾被運動損傷專家總結為「RICE」療法,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壓迫)和Elevation(抬高)四個處理方法,而冰敷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個步驟。很多朋友因為冰敷的做法不正確,反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1、應該使用專門的塑膠袋實施冰敷操作,不可將冰塊直接接觸患處,以免發生凍傷;
2、每次冰敷的時間不宜過長,以15-20分鐘為宜,冰敷後要用幹毛巾擦乾患處;
3、冰敷只能在受傷後的1-3天內實施,第一天每隔1-2小時冰敷一次;2-3天時每隔3-4小時冰敷一次;
4、冰敷適合於四肢肌肉或韌帶損傷者,其他部位的肌肉韌帶損傷慎用冰敷;如果患處出現明顯的外傷、破損或出血狀況,均不宜冰敷;
5、體質虛弱者、年老者、女性懷孕或處於經期時,不宜冰敷;罹患慢性疾病者,特別是患有心臟病或明顯水腫者,也不可冰敷。
冰敷是一種非常可靠的止痛方式,對肌肉痛和神經痛特別有效。除了急性運動損傷之外,在痛風、關節炎、腱鞘炎、偏頭痛和神經性頭痛等病的急性發作期,也可以採用冰敷的方式止痛、消炎或消腫。需要注意的是,冰敷只適用於這些疾病的急性發作期,也就是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如果疼痛的急性炎症期已經消退了,冰敷就不適用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熱敷了。熱敷可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環,使緊張的肌肉韌帶放鬆下來,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有專業機構總結到:6周以內的損傷適合冰敷,超過6周的損傷適合熱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