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期間,趁著午後的陽光準備去那條久違的商業街逛一逛。
意外的是以前熟悉的幾家店鋪都已經倒閉了,剩下的店鋪雖然沒有倒閉,但是人流量也不大。
店員說:現在的生意不好做,市場都被網店給佔據了。
不得不說,這幾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商幾乎吃掉了實體店90%的市場,但是在日本卻又是一番別的景象。
文:小人物當鋪
在日本大阪城、天神橋、梅田等比較繁華的商業區一到節假日就人滿為患,實體店的生意異常火爆,人來人往的畫面,像極了地鐵上下班的尖峰時間。
難道日本沒有電商嗎?很多人都這樣問。
答案是有的,但是之所以沒有衝擊到日本的實體店,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細節服務
在日本商場有很人性化的服務,以東京為例,大部分商場都在接近中午的時候才營業,很多人會選擇10點到11點前來購物,因為當天的購物積分可以在商場頂層換取免費的午餐,可以節約不少的開支。
當然了,最重要的細節是日本品牌眾多,絕無次品。日本的商家對商品的質量把關很嚴,如果在大型商場買到殘次品,不僅可以獲得巨額賠償,經理還要上門道歉。
2、基礎設施
商場會準備充足的車位,絕對不會讓消費者遇到停車難的問題。
日本的商場很整潔,他們會聘請很多的保潔員,為顧客提供最好的購物環境
另外,日本商場基礎設施也很完善,排隊的椅子、為外國遊客設計旅行箱、準備兒童專區、甚至還會甚至寵物休息區。
3、打造家的延伸
很多日本的商場不會把營銷活動放在第一位,而是喜歡從客戶的體驗感入手。
以格林木購物中心為例,3.7萬平方米的面積卻擁有全日本最大的屋頂花園,節假日客流量輕鬆突破100萬,而官方給出的解釋就是:希望大家在玩的過程中買點東西回家。
4、便宜
曾經有機構做過研究,在日本實體店的價格要比電商便宜很多。
5、日本電商加稅
為什麼電商的價格會高,主要是因為日本會對電商加徵稅收。
而在中國則不然,網上開店的門檻很低,從而使得網店更具價格優勢,而日本電商的價格優勢卻並不明顯。
6、讓消費者滿意
在中國,一個商場從設計到開業前後可能也就半年的時間,這得益於我們習慣集中人力辦大事,所以在幾千人的共同努力下,稍微趕工,一座大型商場就出來了。
但是在日本,招商更注重共同經營,一個商業區他們可能會花費15年去打磨和雕琢,做到有特色,讓消費者滿意,而不是千篇一律。
7無敵的售後
在日本,買好東西,如果不想拎著回家,可以委託商場打包送貨上門,這一服務不局限於大件商品,衣服、鞋子甚至是日用品都可以送到家中。
日本的包裹服務商可以藉助便利店實現包裹的郵寄,在線零售商也可以利用便利店實現就近配送。
最後,日本的電商配送體系是建立在實體便利店的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日本電商體系與實體店之間是共存共榮的關係,而不是絕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