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實體店可以打敗電商,在中國卻是電商擊敗了實體店?
推薦語: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如今我國的電商基本也成為了大多數人生活中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畢竟在電商平臺購買商品,無論是可選擇性還是價格上都比實體店有優勢,所以很多人在幾年內都養成了電商購物的習慣。
特別是最近幾年,得益於電商行業發展的欣欣向榮,它在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比如電商促進了大眾經濟的消費,增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這其中就包括電商平臺商家、各類快遞員,養活了眾多的包裝企業、條形碼提供企業等等。
然而,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電商生意在國內崛起的時候,也嚴重影響了傳統實體店行業的生存。
不難發現,現在去逛商業街買東西的人變少了,去實體店試用、轉而跑去網上買東西的人變多了,這樣就導致了很多本來生意不錯的實體店陷入了經營危機,「旺鋪招租」現象已經淪為了市場常態。
因此電商的崛起對於消費者而言,是一件好事情。不過,這對於實體店店主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情了。
但這其中有一個現象也引發了大眾的注意:在日本,他們的電商是幹不過實體店的,所以該國的實體店生意做得那叫一個風生水起,而電商雖然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但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究其根本原因,我們發現了3大影響日本人購物習慣的因素。
第一個:日本的實體店行業十分發達,隨處可見「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和超市。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這些實體店所售商品的價格,往往和電商平臺上買的價格相差無幾,所以很多人在購物時,都會首選在附近的實體店購買,而不是在網上下單。
第二個:日本實體店服務很好。
在日本,從事服務業的人基本上都有很強的服務意識,他們喜歡把「顧客就是上帝」當作服務的根本理念,客戶購物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這點上和我國有著不小的差別。
第三個:在日本無論是做電商還是實體店生意,都需要繳納10%的銷售稅,也就是說,他們無論是選擇網店還是實體店,所花的成本都一樣。在此情況下,產品價格自然都是差不多的,人們自然更願意購買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
綜上所述,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日本的實體店能夠「完勝」電商平臺的真正原因。
寫在最後:電商的崛起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購物渠道,讓人們能夠用更低的價格購買到同類型的產品,但無此同時也製造了更多的「網購包裝垃圾」以及淘汰了很多的傳統行業,過度發展電商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還要用很長的時間來驗證它。
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