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實體店打敗電商,為何在中國卻恰恰相反?3個原因很現實
推薦語:電商,這個曾經不被認可的「假冒偽劣」代名詞,在今天已經深入改變了中國商業生態與人們生活方式。
小到牙刷、垃圾袋,大到各種家具和日用電器,絕大部分國人都選擇在網上購買。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電商交易額突破了34萬億,佔全球電商交易額40%以上,因為疫情的影響,線上交易,在內容、覆蓋人群各個方面又有了非常大的突破,未來還有更強的爆發潛力。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實體店根本就沒有辦法和電商相抗衡。畢竟相較實體店的房租成本、人工成本等等,電商的運行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電商卻被實體店打敗了,因為日本人更多都是選擇去實體店購物,雖然也有電商行業,但電商的發展遠不如實體店。
相比中國的電商的熱火朝天的場面,日本則恰恰相反。比如日本大阪城比較繁華的商業區像大阪城、心齋橋、難波、天神橋、梅田等,一到節假日人滿為患,店面生意火爆,更不用說購物天堂東京了。
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日本的實體店為何能打敗電商,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內行人道出實情!
首先,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國人之所以喜歡在網上買東西,主要是因為價格較低,因為電商去掉了很多的中間商賺差價。
但在日本,由於他們的零售業已經非常發達,中間商幾乎已經被去得差不多了,所以在價格方面,和電商相差無幾。
所以僅從價格方面來看,日本的電商是沒有價格優勢的。
而且無論是哪個國家的網購,它其實都存在著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從下單到配送到家,最快也需要2—3天的時間。消費者需要花費長時間去等待,在價格沒有優勢的情況下,很多日本人自然寧願去實體店購物了。
此外,日本的零售業態非常發達,實體店能買到的東西非常齊全。
在我國實體店購物,能買到的東西確實是比較有限的,特別是一些小物件,找起來相當的麻煩。但是在日本卻不會出現這樣的購物問題,他們的零售業態覆蓋的商品種類相當齊全,而且很多都是24小時營業的存在。
總的來說,在日本實體購物很方便,網購也因此失去了優勢。
最關鍵的,當然還是在於日本人實體門店的服務態度。
相信在此前,很多人都在網上看到過關於日本人服務客戶的日常景象,他們無論是從服務態度還是水平方面,都和我國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日本的實體店,即使消費者不去買東西,商家也會很熱情地提供服務,這在國內是很難做到的。相應的,既然購物體驗很好,那麼人們日常消費自然就會選擇實體店,而不是網購。
不知道大家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