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上山不空手,下山不空簍」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上山下地是農民日常工作的正常狀態。他們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種自然資源在農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過去,農村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在許多地方,沒有水和電,沒有天然氣,加熱和烹飪都是以木柴為基礎的。如果你想燒柴,就必須進入山區,因為在山區,不僅有農民燒柴煮的木柴,還有供人食用的野果,還有用於裝飾房屋的木材,以及治療和拯救動物所需的草藥和動物。
上山不空手
為了獲得山區生活所需的山貨,沒有工具,進入山區是徒勞的。即使獲得了,也只是一個皮毛,浪費了體力,並沒有獲得更多的資源。因此,工具非常重要,不管是柴刀還是背簍,不管是柴架還是繩索,空手進山的收穫量都很小。因為農民上山不是爬山看風景,看山河,上山就是為了獲得生活所需的某種自然資源。與此同時,俗話也傳達了生活哲學和勤勞的民風。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要考慮後果,為勝利做準備,獲得勝利和收益,上山不易,不要徒勞。
下山不空簍
由於農民每天進入山區以獲取自然資源,既然上山,就不能空手而歸。山區的各種資源,總是有用得到的地方。如果上山砍柴,可以做一些藜;如果去山上挖藥,可以帶柴火回家。同樣,平日忙著耕種,沒有空餘時間進入山區,進山不容易,羊腸小道,荊棘滿地,看農民的手就知道,農民在山上,幾乎手都被刺傷了,所以,不能徒勞,不能空手而歸。
農村的老話雖然是農民的話,但卻是農民智慧的結晶,它是對長期生產勞動的總結,是一種包含人類和積極精神的文化,值得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