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 |編
☝俄制蘇-35戰機
近日,有國內媒體引述俄塔社和《消息報》的消息,不大不小地爆了一回料。
啥?
據俄方透露,中國進口蘇-35戰鬥機的座艙液晶顯示器(LCD)不適合顯示中文。
俄方報導引用俄羅斯電子技術進出口公司副總裁的話說,「按照進口國用戶要求對電子設備進行改造是我們今年的主要技術工作,我們已經努力將座艙界面翻譯成中文,然而,與拉丁或西裡爾文字母相比,漢字實在是很難在……LCD顯示器上閱讀」。
☝蘇-35戰鬥機座艙
報導稱,「如果將界面翻譯成漢語,在蘇-35的顯示器上將過於微小和模糊,難以閱讀。俄方提出可以更換顯示器來解決問題,但這樣就要對航電設備重新測試,需要額外的資金和時間,最後中方要求座艙界面完全保持原樣。中國許多飛行員已經有駕駛俄羅斯蘇-27戰鬥機的經驗,它們的座艙也沒有經過中文化。中國飛行員可以閱讀俄文的信息。」
確實,中國空軍有使用蘇/俄制裝備的傳統。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引進蘇-27,一直到國產的殲11出現前,座艙界面基本都是俄文。但是,自殲11國產化之後,特別是到了殲11B之後的型號,中國航空工業對飛機的電子設備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國產平顯、液晶儀錶板早已大量運用在中國製造各類軍民用飛機上。這已經驗證了中國電子工業突飛猛進的進步。
☝梟龍戰機作為出口型號,採用了玻璃座艙的概念。
☝梟龍座艙內的液晶顯示屏
這時俄國人說漢字很難在LCD顯示器上閱讀,就有點搞笑了。一國的電子工業水平,至少可以在民品領域有些反映。難道中國人的電腦顯示器只適合看拉丁字?電腦一著急了,就像這樣?
☝中文不好顯示,所以我們的電腦液晶屏就應該是這樣的。
其實,單就國產戰鬥機座艙顯示器這個話題,引用公開渠道的報導,就可以略知一二。
2014年4月3 日,《中國航空報》以「雷電院李子君勞模創新工作室:小舞臺演繹大精彩」為題,報導了國產某重點型號大屏幕液晶顯示器工程樣機研製開發成功的消息。如今,我們已經看到殲20、殲31等先進四代機密集試飛的消息,可以對何為國產某重點型號進行一番猜測了。難道,國產大屏幕液晶顯示器不適合顯示漢字?不少中國空軍飛行員講起外文越來越溜,原因難道是這個?哈哈!
其實,帶有國產大屏幕液晶顯示器的先進座艙模型早就在珠海航展上露過面。仔細看了看,都是方方正正的漢字。
在《中國航空報》的這篇報導中,國產某重點型號大屏幕液晶顯示器「突破了圖形產生技術、圖像處理技術、高速串行總線技術、實時作業系統技術、紅外觸控螢幕技術、餘度處理技術等多項高難度關鍵技術。」 工作室在航空顯示控制系統工程化研製方面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工作室成員申請專利6項,已經獲得5項授權;成功開發出國內第一臺具有紅外觸敏控制功能的液晶顯示器;成功開發出國內第一臺軍用航空機載一體化液晶顯示器;自主開發機載液晶屏加固模塊,完成了多種液晶顯示模塊產品的研製;建立了行業內具有先進水平的顯示與光學測量試驗室;編制多項航空工業標準和國家軍用標準。」
2015年4月27日,《中國航空報》跟進後續報導。報導顯示,2015年4月22日,中航工業副總經理高建設為「中航工業李子君勞模創新工作室」授牌。報導透露,李子君勞模創新工作室現有成員13人,專業涵蓋航空機載設備硬體、軟體、結構、總體及五性仿真等方向。工作室以機載座艙顯示控制系統為核心,堅持型號自主研發和團隊攻關創新,研製開發了包括高性能圖形產生、視頻圖像處理、大屏幕液晶顯示器、人機功效等多個方面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在機載液晶顯示器工程化研製方面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大屏幕全景座艙顯示器研製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一體化大屏幕液晶顯示器人機功效研究多項成果在型號中成功應用;在自主研製無人機地面車載顯示器系列化產品中,解決、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題,申報專利1項,授權1項,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能手,為國防武器裝備現代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空軍殲11B戰機航電設備早已脫胎換骨。
☝殲20戰機座艙將更加先進。
☝中航工業公開展示的某型先進座艙,配備一塊巨大的觸控液晶顯示器
至此可以推測,蘇-35座艙沒有「漢顯」的因果關係。
一、俄國人坐地起價,想玩個「捆綁銷售」。殊不知中國空軍「漢顯座艙」都用了多少年了。俄國人這錢鐵定是賺不著了。
二、中國買蘇-35,並不意味著對其分系統樣樣都看得上。有取有舍,有為無為,留給俄國人慢慢猜。
三、航空電子系統這一塊兒,中國先進戰機特別是四代戰機已經把毛子甩到身後。漢字好難顯示啊!可我們咋就解決了呢?嘿嘿。
所以,解放軍在引進蘇-35的時候,只要求飛機和俄軍的完全一樣,只是換上了中國的「北鬥」導航系統。這是俄國人自己透露的消息。
☝彩蛋。您慢慢琢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