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為米格31(後輪各2個,尾噴口突出)
下為米格25(後輪各1個,尾噴口較短)
很多人一提到米格-31的出現和發展,總要提一嘴1976年發生的震驚世界的蘇軍國土防空軍上尉別連科駕駛米格-25型截擊機叛逃日本北海道函館機場事件,並認為「別連科叛逃事件導致米格-25的性能數據全部洩密,直接導致了米格-31的研發與改進」。別連科叛逃事件
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即使是從常識來看,米格-31型截擊機的研發計劃也早在「別連科事件」發生的前幾年就開始了,首架原型機更是早在1975年首飛的;而從技術角度來看,米格-31的研發既與米格-25型截擊機的部分性能缺陷有關,也與1970年代初蘇聯國土防空軍的任務環境變化有關,但是就跟「別連科叛逃」關係不大。日本技術人員正在研究機體
XB-70「女武神」戰略轟炸機
在此情況下研發的米格-25自然也將性能重點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攔截高度高,二是衝刺速度快。這兩個方面的優越性能可讓米格-25以更快的速度爬升、更短的時間形成防空阻塞線、更好地攔阻美軍戰略轟炸機的突防行動。利比亞空軍的米格-25
當然,米格-25的性能側重也付出了相應的設計代價——為了達到2-3倍音速的突防能力,米格-25選用了在當時推力最強的圖曼斯基R-15型渦噴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達110千牛),但是作為高空特化型的發動機,該型渦噴在中/低空性能非常差,簡直堪稱「發動機之恥」;而為了克服高空高速衝刺時的氣動加熱,米格-25不得不選用了鎳基不鏽鋼作為機體承力材料,直接導致該型飛機翼載極大,中低空格鬥性能根本不存在。因此總體評價的話,米格-25型截擊機屬於「一邊百米衝刺一邊打架天下無敵」的機型,但你要讓它下到中低空那就徹底完犢子了——事實上米格-25在下到5000英尺(約1500米)以後連超音速都飛不出來,可作為該型飛機性能偏科的佐證。米格-25P/PD型攔截機的性能缺陷在1960年代還不算個大問題,但是到了1970年代後風雲突變。一方面,伴隨著火控雷達對地攻擊、測繪模式的發展,戰略轟炸機乃至戰術飛機不再沿用1950和1960年代的高空突防模式,而是走上了低空/超低空進入、高亞音速/超音速突防的新模式(可以見我們之前對強-5的論述);另一方面,新一代具備低空突防、地形規避功能的小型巡航飛彈正在研發並以較快的速度紛紛出現,給蘇聯國土防空軍的攔截作戰提出了新的課題。但米格-25偏偏又「不長於此道」——前文提到米格-25P/PD的中低空機動性堪稱機中之屑,連超音速都飛不了只是問題的一個側面,另一個側面是米格-25配備的火控雷達與航空電子系統的落後,米格-25P配套的火控雷達是TL-25「旋風-A」(又叫「藍寶石-25」),米格-25PD配套的則是RP-25M。但不管是哪個型號,在戰機的下視下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問題,當米格-25P/PD在高空飛行時,雷達的解析度基本上無法把位於低空的、依託地形掩護的敵方戰術飛機或巡航飛彈檢測出來。這個問題可以說是非常之要命了。在此情況下,米格-31型截擊機的出現可謂是順理成章的結果——其實我們從米格-31的研發代號Ye-155M就可以看出,在相當程度上該型截擊機是一種「米格-25的深度改進型」,至於改進的是什麼東西,那自然是「米格-25缺什麼,米格-31就改進什麼」。針對米格-25型截擊機的圖曼斯基R-15發動機中低空性能極差的問題,米格-31換裝了全新研製的彼爾姆D-30F6型渦扇發動機,在最大推力接近16噸的前提下改善了中低空機動性。針對米格-25型截擊機本身中低空機動性不行的問題,米格-31擴大了鈦合金在機身結構中的比重,提升了設計與加工水平,在中高空機動性略有下降(高空的最大衝刺速度比米格-25略有不足)的情況下使其中低空機動性有了較大提高(在中低空也可以超音速機動了)。針對米格-25的火控雷達下視下射能力極差的缺陷,米格-31裝備了法佐特龍設計局研發的И007/РП31型相控陣雷達,在處理後端首次使用了數位化的「氬-15」型火控計算機,在試驗場條件下對典型的戰鬥機目標搜索距離上首次突破了200千米,跟蹤距離也突破了100千米,且具備相當強的下視下射能力。從這個意義來分析,蘇聯國土防空軍通過米格-31的研發,完成了國土防空軍主力攔截機型的更新換代任務。同時,相比米格-25,米格-31還有更多的功能可謂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自動截擊數據鏈系統,相比較米格-25配備的半自動截擊數據鏈,米格-31型截擊機配備的РКPЛ型自動截擊數據鏈可以實施與地面指揮中心的高速數據互聯,確保米格-31型截擊機可以適應更快的作戰節奏,對各類低空低可解析度目標實施精密攔截作業。其次是編隊數據鏈系統,米格-31配備的АPД-518型空對空數據鏈可以在4到6架米格-31之間交換實時空情信息,還可以完成與國土防空軍其它機型的信息交互任務(如80年代中後期開始裝備的蘇-27P)乃至與蘇軍的早期預警/控制飛機如A-50的信息交互。作戰功能的拓展也帶來了米格-31的任務拓展——最典型的就是長期以來流傳的「4架米格-31截擊機呈楔形隊推進時可以控制橫向800公裡左右的區域」。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是米格-31型截擊機的一種典型的攔截戰術,對蘇聯國土防空軍乃至後來的俄羅斯空天軍的任務模式與作戰樣式來講,米格-31的出現與改進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給這兩個軍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直到目前,俄羅斯空天軍中的米格-31型截擊機所承擔的戰術任務依然在拓展中。在蘇聯解體前,米格-31型截擊機已經基本取代了米格-25P/PD、圖-128和蘇-15TM三個機型,成為了國土防空軍的絕對主力,可以承擔建立防空阻塞線攔截戰略轟炸機、中低空機動補防打擊多批次滲透突防的北約戰術飛機或巡航飛彈、在次要威脅方向建立臨時空情態勢感知體系等任務。而伴隨著俄羅斯空天軍的「專機專用」體系逐漸模糊,米格-31也開始了「任務客串」——蘇聯解體後俄軍很快注意到了米格-31的高空高速優勢在穿透性攻擊方面的優勢,在米格-31向米格-31BM型改進的過程中,為其配套Kh-31P反輻射飛彈、KAB-500/1000型雷射制導炸彈都成為了改進重點。更不用說隨著俄軍「匕首」型空射高超音速反艦飛彈的研發成功,米格-31BM也成為了相當理想的載機。從這個角度來看,米格-31這一型蘇聯時代的截擊機,其傳奇生涯還在不斷持續中。往期文章回顧:
俄羅斯米格-31為什麼這麼大?未來還會出現這種大型戰鬥機嗎?
如何評價中國空軍的老將:強-5攻擊機?答案:空地一體,攻防兼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