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觀點:因為PLA空軍的決策層還沒那麼激進。
PLA空軍誕生以後就迅速投入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的空戰——朝鮮空戰。可以說,在這場空中戰爭中PLA空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作為對手的最強大的空軍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其中最明顯的那條應該就是戰鬥機的機動性(包含加速性)對於制空權而言是舉足輕重的。
這一條的份量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沒有減弱多少。更不必說在朝鮮之後發生的中東空戰、越南空戰。
中東地區的空戰特別是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展開的第三、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由於中東地區的天氣晴好,絕大多數空戰發生在視距範圍內。米格與幻影、鬼怪之間基本是通過空中格鬥取得空戰勝利。
越南空戰雖然已經有了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的身影,但是由於美軍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還有當時雷達技術的落後,反而招致了超視距空戰中敵我識別的巨大困難。為了防止漫天的美國飛機自相殘殺,只能嚴格限制「麻雀」的使用。加之東南亞地區的溼熱環境對電子設備的「友好」程度,這一時期的「麻雀」的效能連紅外製導的「響尾蛇」的一半都沒有。美國海軍的「鬼怪」戰鬥機到了戰爭後期乾脆不要「麻雀」只帶「響尾蛇」照樣霸佔越南沿海的天空。而F8「十字軍戰士」終其一生都沒沾過「麻雀」的邊也毫不影響F8飛行員們在擊落米格機方面保持著相對「鬼怪」飛行員的優勢。所以,越南空戰仍舊說明了格鬥技巧是第一位的,這也是為什麼越戰以後的美軍要求第三代戰鬥機必須具有高機動性。
從PLA空軍在韓戰之後的裝備發展思路看,對於機動性的要求也從來不肯放鬆。殲五、殲六不用說了,在引進米格21之後的第一種殲七改進型中就把蘇聯設計中的進氣調節錐從三級調節改為無級調節,提升了殲七在馬赫數1.5以上的超音速加速性,從M1.5加速到M2.0的時間縮短了28秒。注重機動性的思想甚至延伸到了自行設計的第一種前線戰機——強五上,源自米格19的中後機身以及機翼的設計賦予了該機良好的低空機動性,居然在與幻影5的過招中佔過上風。可見PLA空軍已經被機動性至上的思想滲透得有多深了。
儘管隨著技術的進步,雷達在空戰中的重要性也日益被PLA空軍所認識,但如果機載雷達重量的增加導致了機動性嚴重下降,PLA空軍還是寧可等待一個兩者兼顧的方案。殲七C/D先揚後抑的命運就可以作為解讀PLA空軍真實態度的最佳註腳:由於安裝了孔徑更大的JL7單脈衝雷達,殲七C/D喪失了殲七A、殲七B輕巧靈活的特點,機動性變差,航程縮短。與同期的殲八B相比處於全面劣勢,空軍先要後棄,成飛各種努力打通關節,空軍才不情不願地買了49架。就數量而言,可算殲七家族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型號。
那麼米格31作為一種純粹的截擊機,完全沒有近距空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就算其無源相控陣雷達厲害,可是把飛彈都發射完畢後該怎麼辦?指揮其它機種嗎?米格31就一個後座軍官,只夠精確引導4-5架飛機攔截的。而且作為平面相控陣雷達的最大缺陷是法線方向70度以外雷達波束就會嚴重展寬,也就是說這個範圍的信號將嚴重失真。對手完全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襲擊米格31。而且,米格31要高效地發揮作用,使用者必須將這一整套基於APD-578數據鏈的自動化空空、空地指揮控制系統也盤下來。實話說,當年引進的蘇27其實就已經有數據鏈系統,但長時間不能接入中國已有的空情系統。現在空軍再花重金買一隻大白象供起來,對於當年窘迫的中央財政部門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總之,各種技術和非技術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米格31不能成為中國空軍決策層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弄到手的那根黃金指頭。
點亮 ,告訴大家你也在看
美軍F-16戰鬥機擁有哪些設計特點?
閒聊幻影III和米格21這對歡喜冤家
最好的殲七是怎樣誕生的?從老教授在成飛公司帶學生實習說起
F-4鬼怪戰機的作戰能力如何?
謝謝您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