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之上——自組織中的 ICPO 模型

2021-03-02 質男

關於"敏捷方法"在網上、書中有非常多非常詳盡的教學和案例,很多公司也開始意識到其重要性,並試著將團隊轉化為敏捷團隊。當然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故,多數團隊依靠自身力量是無法達成一個有效轉化的,不過這也就是我這種"敏捷教練"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了。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用敏捷思維幫助團隊做的一個小例子,同時也是我自己在"敏捷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個簡單模型。之所以拿這個來說,是因為在我之前從沒有人提過這個模型——換句話說這是我首創的,所以感覺更能體現我對于敏捷實踐的深度挖掘能力。

如果你也在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團隊工作,尤其你面對的又是一個各種生產力工具層出不窮、團隊本身更迭也很快(天天有人離職有人加入能不快麼)的環境,ICPO 模型對於你快速與團隊建立起流暢的工作流就尤為重要了。

I:Input,輸入。你所屬環節/職位所需要的前置資源和依賴,同時是你前一個環節/職位的輸出成果

C:Comprehend,理解與掌握。是你圍繞需求/任務能夠有效理解其需要和含義

P:Process,處理與執行。是在理解需求/任務的基礎上在你環節所進行的有效處理

O:Output,輸出。你所屬環節/職位的輸出成果,同時是你下一個環節/職位所需要的前置資源和依賴。

其中 I/O 是標的,而 C/P 是行為。

這個模型的誕生原因我可以用以下幾個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糾紛"來引出:

開發對設計:你把 icon 傳到 iconfont 上去啊。

產品對老闆:你這個想法的業務來源和背景是啥?業界裡我找誰能快速了解需求根源?

設計對產品:這裡的頁面跳轉關係是啥?有沒有個靜態交互圖?

產品對開發:測試包連結呢?

這些問題在流程規範健全的大公司裡根本不存在,而在流程規範缺失嚴重的小公司裡卻會帶來相當多的內耗。如果從需求源-產品-設計-開發-測試這個流程來看,每個前後相關的環節之間每天用於溝通這類問題的時間將會在你的迭代中佔據相當一部分。更嚴重的是,成員的精力會被不斷分散、情緒不斷負面,導致剩餘的有效工作時間內的工作效率也會降低,結果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並不打算自己整理一份"你們應該這麼做"的流程規範去讓團隊遵守並執行,因為我認知中的"好"對於不同環境中的成員並不見得就是好的,這樣也不符合敏捷精神中的"自組織"期望。所以我提出這樣一個模型依據,而把具體的討論和結論放給成員自己去做。

這個模型的概念就是:每一個環節要和自己前後環節通過對工作習慣和交付標的的充分溝通、相互兼容,來達到環節之間交付標的的相對標準化。

case 1:從產品經理到設計師

設計師的輸入是產品需求(文檔或者原型),有的設計師只需要一個低保真線框圖,因為產品經理輸出高保真原型可能對 ta 產生先驗影響,導致自己的用色、風格等受到影響;而有的設計師可能就需要高保真原型,因為 ta 在理解需求的基礎上也想看看產品經理的具象概念是怎樣的,從而使得自己的設計會更加符合產品經理的預期。

這時候進行充分溝通,產品經理表達清楚自己出具高保真/低保真原型的原因是什麼、ta 是怎麼想的;設計師表達清楚自己希望接收到的是高保真/低保真原型,原因是什麼。雙方確認最終交付標的——文檔、線框圖、原型、交互圖,抑或口頭表達就足夠了——達成一致後,成為此兩個環節之間的 API,無多餘、無不足。

case 2:從設計師到開發

有的前端開發只需要 PSD 文件就可以了,因為 ta 自己會切圖;而有的前端開發不具備 PS 知識,ta 覺得用 Zeplin、藍湖 等工具會更方便而且可以統一管理。有的設計師習慣用 Photoshop 而有的設計師 習慣用 Sketch。為了優化資源體積,icon 一般又會放到 iconfont 這類平臺上使用。這些因素都會因為各個公司的員工習慣而產生差異。

這時候需要設計師跟開發進行充分溝通——你覺得我交付怎樣的標的物你最方便,但是你說的這種又不是我會用的工具,我們找一個能滿足我們雙方的工具是不是更好,等等。達成一致後,成為此兩個環節之間的 API,無多餘,無不足。

產品經理跟開發之間就更不用說了,你以為一個輸出一份版本號、發布時間、功能調研、相關數據、測試用例的需求文檔的產品經理就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可開發並不需要看那麼多廢話,ta 只想知道功能點和各狀態及對應結果;測試也只想看測試用例,並不需要知道開發這個功能點的用戶調研數據是什麼。至於老闆要求這樣——那我覺得你可以換一個更好的老闆,而不是按 ta 的標準輸出一份 ta 自己都根本不看的標的物。

至於 C,則是對於所有環節/職位都必須對整個工作流負責的要求,這是一個跟交付標的的量化標準無關但是跟一致性有關的事情——任何一個參與任務的人,都必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這個任務的根源、現有資源、含義和目標。只有如此,才能保證你的 P 是有意義的,如果不了解需求,你做也是盲做,做出來的結果也往往南轅北轍。很多人喜歡追求"結果正確",我的思路恰恰相反——如果過程正確了,結果就不可能錯到哪兒去;如果你只追求結果,過程中遇到任何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都可能會把你打回原形,任務推翻重做,在不確定性高的業務上的需求更是如此——想想你是不是有過痛徹心扉的經歷?

在現在的團隊中我的角色更像是一個過程觀察者和輔助角色,只在成員遇到困惑或者鑽牛角尖的時候才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點撥——而且每次我依然會強調,我的經驗只是給你一個參考,鑑於你可能沒有過相關的經歷和認知,而我需要的是你在此基礎上能夠想出來屬於你自己的方法,把我的東西忘掉。

敏捷是一個不斷精進和遞歸的過程, ICPO 模型可能是我目前為敏捷方法提供的第一份貢獻,希望以後還會有更多,這才使我本身也更符合敏捷宣言的倡導——我們一直在實踐中探尋更好的軟體開發方法,身體力行的同時也幫助他人。它也是開源精神——自由、分享、尊重價值——的一種體現。

PS:本篇文章通過 iPad Pro gen3 with Apple Pencil & 羅技 K380 編輯而成,這一周中 iPad Pro 已經完全替代了 MacBookPro 作為我的日常辦公工具,對於不用寫代碼、無需本地編譯的工種——尤其以 碼字、項目管理、學習、設計、圖片編輯等工作為主的——已經完全可以無縫切換到 iPad Pro。它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生產力工具,和 Laptop 不論高低,各有優勢。

相關焦點

  • 敏捷組織 2.0 | 掌握組織設計的要素、敏捷組織的特點和效能
    本次內容根據第二期直播課後半部分整理,圍繞「組織設計的要素」、「敏捷組織的特點」、「敏捷組織的效能」三部分內容展開。對於企業而言,組織的進化和升級就是人才升級。這幾個要素是企業人才策略和組織策略的核心所在。組織設計的第一要素是目標標準,每一個生產環節和具體崗位需要定職定崗,制定核心競爭優勢和產出交付標準。目標標準主要來自於業務的SOP標準化流程。考慮到目標標準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星盟學堂開設阿里三板斧課程幫助企業做的目標拆解以及梳理業務的標準化流程。然後基於目標標準制定出每個崗位的勝任力模型。當然,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 什麼是敏捷以及中小銀行如何打造敏捷組織
    為了打破原有發展方式的束縛、於危機中育新機,加快數位化轉型成為中小銀行的共識與行動。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敏捷組織則是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基礎保障。「敏捷」最早起源於軟體開發行業,雖然最初是為了改進軟體開發的方式,但目前「敏捷」已經擴展到技術領域以外的各個領域,影響著不同組織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運作。 敏捷可以說始於一種全新的 「綠地」 環境。
  • 麥肯錫系列-敏捷組織的五大標誌
    ,運營,營銷和組織學科的專業知識,整合了深厚的經驗和思想領導力,從麥肯錫的全球經驗中汲取最佳經驗,希望可以為企業轉變為敏捷組織提供幫助。許多行業都出現了一些例子,包括:模塊化產品和製造業解決方案;敏捷的分銷供應鏈;分布式能源電網;優步,Airbnb和Upwork等平臺業務。這些模塊化,創新的商業模式可實現穩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和定製。為了使其分布式價值創造模型具有連貫性和重點,敏捷組織設定了共同的目標和願景 - 「北極星」 - 幫助人們感受到個人和情感投入的組織。
  • 識別真正的敏捷組織
    在採用敏捷的方式後,許多企業發現:員工更有激情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了相互溝通和團隊凝聚力;有助於業務創新和單點突破。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選擇建設敏捷組織的原因。什麼是敏捷組織?敏捷組織轉型的動因:敏捷組織轉型通常來講有兩大動因:1、業務突破2、加強Ownership。
  • 敏捷組織:組織未來運營的法則
    通過清晰的組織邊界和員工的職責範圍,以精益高效的流程作為支撐;同時建立組織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觀作為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敏捷組織需要有動態能力。所謂動態能力,指的是迅速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並及時重新對目標進行優先排序的戰略能力。動態能力的建設,在組織中可以通過自由流動變化,調整流程結構的方式來實現。具體來說,敏捷組織應具備三大方面的要素。
  • 敏捷組織:有組織 vs 無組織
    「敏捷」的意思就是在VUCA(多變的volatile)、不確定的(uncertain)、複雜的(complex)和模糊的(ambiguous)的環境中能夠快速反應。VUCA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軍提出的,用於描述新時期的戰場局勢。美軍在戰爭中非常喜歡搞管理實驗和管理改革,容易出新思想,也給商業界培養了很多管理人才。西方商業界也跟中國的企業界一樣,喜歡用戰場比喻商場。
  • 新形勢下,敏捷作戰小分隊形式的組織實踐
    環境的快速變化,黑天鵝事件的常態化,產品的不斷升級,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倒逼企業打造敏捷的組織形式,HR以更敏捷方式運作。敏捷文化除了在精神口號層面上的宣貫以外,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企業的架構、系統、流程的一系列實踐場景中。
  • 敏捷組織的「入坑」與「填坑」
    當一個組織從金字塔結構扁平化轉換到敏捷組織架構,這個過程中,所帶來的是這個過程中,你的組織架構、決策方式、戰略管理、內部流程、員工的思維方式甚至文化的轉變,只有這些要素都要有所改變,才能產生敏捷性變革,哪怕只是一個局部的改造都有成功的希望。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只是調整一下組織結構,用圈層代替了科層結構,僅此而已。
  • 9張圖告訴你敏捷組織與傳統組織的區別
    (註:常規部隊,使用常規武器系統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的總稱;三角洲部隊,當今世界上訓練最有素、裝備最齊全、資金最雄厚的特種部隊之一)敏捷性概念源於1991年美國大學與大型企業的聯合研究,從企業的敏捷製造開始,逐步延伸到敏捷供應鏈、敏捷研發以及敏捷組織建設。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敏捷組織的研究與實踐有了極大的發展。
  • 氪分享 | 敏捷組織的「入坑」與「填坑」
    當一個組織從金字塔結構扁平化轉換到敏捷組織架構,這個過程中,所帶來的是這個過程中,你的組織架構、決策方式、戰略管理、內部流程、員工的思維方式甚至文化的轉變,只有這些要素都要有所改變,才能產生敏捷性變革,哪怕只是一個局部的改造都有成功的希望。我們看到很多企業只是調整一下組織結構,用圈層代替了科層結構,僅此而已。
  • 高效轉型:打造VUCA時代的敏捷型組織
    在這個快速變動、難以預測的新世界,競爭優勢也是稍縱即逝,要怎麼重新設計、打造企業,讓組織比黑豹還敏捷?1990年代末期,美國戰爭學院在一份培訓21世紀軍官的報告中,預言了一個非常「波動、不確定、複雜和模糊」(volatile, uncertain, complex and ambiguous)的世界,簡稱VUCA。
  • 組織敏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概括而言,在我看來敏捷的本質是「活性」。敏捷化的組織與HR,在今天的互聯時代,就是要能夠有效地建立與內外部各相關方夥伴的聯接與交互,在活性化的聯接與敏銳化的交互中,共同創造、分享價值增值。當然,如果公司還有很好的數據基礎,把data和data連接起來,發現規律,把數據轉化成工具,把科技和人連接起來。所以,敏捷的本質特徵,其實就是活性。
  • 規模化敏捷:SAFe和LeSS同於不同,不要撕逼
    規模化敏捷中,SAFe和LeSS是兩種相對提得比較多的框架。具體實施方式不同:對於SAFe來說,其實施的兩個要點:一是在不同的Scrum團隊之上增加一個版本發布火車ART的概念,這個ART就把多個scrum團隊組成一個大團隊;二是通過一個項目群增量PI的概念把多個Sprint規定成一個時間盒,一般為8-12周,也就是4-6個sprint。當然剛才也說到,每個團隊的Sprint開始和結束時間還是要對齊的。
  • 乾貨 | 調姿時間對敏捷成像衛星任務規劃的影響
    對姿態調整時間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建立空間運動學模型計算任意時刻衛星對目標的觀測擺角。在此基礎上,給出一種姿態調整時間的計算方法。通過仿真實驗,對不同調姿模式和調姿開始時間條件下姿態調整時間的變化及其對最早可觀測時間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旨在為敏捷成像衛星任務規劃提供支持。敏捷衛星,即有效載荷固定在衛星上依靠姿控系統控制衛星整體沿俯仰、翻滾、偏航3個軸向擺動的小衛星。
  • 自回歸模型:PixelCNN
    介紹生成模型最近備受關注,是無監督學習中的一類重要模型。 它的目標是學習生成新樣本,使得這些樣本看起來與訓練數據相似。一旦模型成功訓練,它就可以用於從圖像修復,著色,超解析度等。自回歸是生成模型的一種,它構建一個顯式密度模型,該模型學習訓練數據的最大似然。自回歸是一種實用的方法,它提供了似然函數的顯式建模。
  • 《刀塔傳奇》敏捷英雄推薦 實用敏捷英雄
    越來越單一的競技場配置,使得官方不得不將影魔予以修改,將影魔從快攻流變為了慢攻流,但是悲劇發生了,影魔雖然技能從快攻變為了慢攻,但是屬性面板並未修改,導致作為一個中排血低、魔抗低的單點物理,AOE法系傷害都不足的尷尬處境,所謂一代補丁一代神、影魔從一次修改從神壇跌入谷底。
  • 《打造敏捷開發模式》第二章:什麼是Scrum
    ,成為當前最火的敏捷管理方法。例如,如果團隊在某一次sprint期間得到新的用戶故事,他們可以在下次迭代規劃會議中提出。· 節省成本:通過研發和測試最小模型的功能,並和產品經理、Scrum團隊、利益方保持溝通,我們可以儘早發現問題所在並及時作出調整,從而幫助降低開支並提高產品交付質量。
  • 敏捷開發的根本矛盾是什麼?從業十餘年的工程師在思考
    扁平化管理並不是敏捷開發的專利,但無論如何,扁平化並不容易實現,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有的阻礙來自組織能力,有的來自過去的成功經驗,有的甚至來自文化習慣。(所以,有的時候組織沒被拍扁,卻被拍爛了。)
  • 組織診斷工具——開放系統模型
    2、開放系統模型的三要素3、如何利用開放系統模型收集資料一、什麼是開放系統模型?開放系統理論是指考慮輸入、輸出和狀態的系統,其開放系統理論解釋了系統的有關穩態、終極性、有序性的增加等。許多組織診斷模型都是以開放系統理論的抽象概念作為基本假設的。
  • 《用leangoo做Scrum敏捷開發》成都站實戰課
    Scrum和敏捷開發。曾幫助大型跨國金融軟體開發組織eBaoTech的研發中心導入了Scrum和敏捷方法。·      他也是中國敏捷運動的積極推動者,為了在中國大範圍推廣Scrum和敏捷,2008年初創立了Scrum中文網,以幫助更多國內企業和實踐者學習和運用Scrum和敏捷方法。期間得到了Scrum聯盟主席Mike Cohn等幾位國際Scrum大師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