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真正的敏捷組織

2022-01-05 HR伯樂會

在採用敏捷的方式後,許多企業發現:員工更有激情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了相互溝通和團隊凝聚力;有助於業務創新和單點突破。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選擇建設敏捷組織的原因。

什麼是敏捷組織?


1. 敏捷組織轉型的動因:

敏捷組織轉型通常來講有兩大動因:

1、業務突破

2、加強Ownership。

當企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同時內部又缺乏活力時,這時可以去反思是否有一種組織形式,能夠使企業集中力量更快、更靈活的去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讓員工身處其中更有激情、更有主動性,這正是敏捷組織所能達成的。

2. 傳統組織與敏捷組織的差別:

傳統組織像一臺精密的機器,它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按照出廠設置按部就班的工作著。它強調著指揮與控制,相對而言比較僵化。

未來敏捷組織,好比一個球隊。上場前有布陣策略,但上場後,每一位球員都會對球場上任何的變化和情況及時的做出反應,完成配合。他是複合的有機體,更具有生命力的。

3. 敏捷組織的核心:


敏捷組織的核心是自主,敏捷的團隊會圍繞特定的任務來組建,由交付這個任務需要的端到端各環節的角色組成,有其自己清晰的使命和目標,給予適當的授權。並建立團隊之間必要的連接和協同、信息共享機制。

4. 敏捷組織的特點:

團隊組建:圍繞客戶、產品、市場或任務建立團隊,團隊成員具備所需的關鍵技能,能實現端到端交付,相對穩定的團隊。

團隊的使命和目標:有團隊自己清晰的使命和目標;授權團隊根據企業總體戰略或業務計劃自主設定團隊目標並做決策。

信息溝通和協調:用信息中心或運營中心替代原來的組織壁壘,以此來共享整合的信息,並確認團隊活動和要達成的結果之間的關聯。

領導力:轉變資深領導者角色,讓他們更加關注於計劃、策略、視野、企業文化、以及跨團隊交流。

敏捷組織的組建過程

1. 小團隊轉型的前提條件:

前端業務團隊要實現獨立自主

1、清晰的使命和目標:每個團隊成員清楚的知道自己團隊的使命是什麼,應該做什麼,未來的目標是什麼。

2、閉環、端到端的交付:前端團隊成員由不同領域的精英組成,能夠閉環地完成一個端到端的客戶需求。

3、高度授權:團隊高度授權,根據目標做出決策,面對VUCA環境時能敏捷反應。

小團隊自主運作需要的運作環境

1、簡單有效的協調機制:確保整體的規劃和內部衝突的協調決策簡單高效。

2、信息共享:允許信息橫向傳遞與交流,使信息利用更為充分及時。

3、領導力:領導者的角色從管理者轉變到服務者,其職責是去溝通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及其原因。而整個敏捷團隊就要協力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

4、文化:透明、分享、鼓勵創新、容忍失敗。

採取「小團隊+大後臺」模式

前端小團隊的自主敏捷運行,離不開強而有力的後臺支持,大後臺能夠源源不斷的為前端小團隊提供彈藥和糧草,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的向前衝鋒。

2. 敏捷組織轉型的一般規律:


FT轉型評估:我們在哪裡?要去哪裡?

包括內容:了解並診斷現狀、展望願景與目標、研究FT適應性及變革時機、通過溝通從而達成共識。

FT轉型方向設計:我們如何去?

通過業務解耦、組織解耦、技術解耦、座位耦合等方式,使得團隊內的每個成員相對獨立,通過FTO選擇合適的團隊成員。

FT轉型實施:我們要怎麼做?

變革實施與溝通、配套機制設計及實施

FT運營優化:我們如何做得更好?

通過提升團隊人員能力、建設團隊內部的敏捷文化、做好研發管理的與FT評估並持續優化。

什麼團隊適合採用敏捷型組織變革?

適合採用敏捷型組織變革的團隊:

1、創新型業務

在未思考清楚到底應該什麼組織架構去搭建團隊時,可以利用敏捷型組織架構先跑起來再說。

2、 臨時型業務

招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即勝,勝之即散的臨時性業務也是適合這種敏捷型組織的。


不適合採用敏捷型組織變革的團隊:

業務處於突破期。一方面,在業務突破期採用敏捷型組織時,會導致人心的不穩定,對團隊來說是一個傷害。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團隊的管理問題往往並不嚴重,可以靈活快速調整,不需要系統化變革。


不管是傳統線下企業,或者背靠網際網路誕生的線上或O2O企業,我們發現近年來組織管理創新的跡象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主要市場上湧現。

展望未來,標準化與創造性工作此消彼長的趨勢將會加快,從「管控式科層組織」向「市場化網絡組織」轉身,還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歷程。打造敏捷組織,會讓員工更有激情,團隊更有凝聚力。

註:本文作者伍曉敏(騰訊組織發展部總監 ),首發於公眾號:T家部落,轉載自:開弈集團HRO,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敏捷以及中小銀行如何打造敏捷組織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就是要以客戶為中心,敏捷組織則是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基礎保障。「敏捷」最早起源於軟體開發行業,雖然最初是為了改進軟體開發的方式,但目前「敏捷」已經擴展到技術領域以外的各個領域,影響著不同組織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運作。 敏捷可以說始於一種全新的 「綠地」 環境。
  • 敏捷組織:有組織 vs 無組織
    難道說「組織」不重要了嗎?事實是組織現在更重要了,但是在你需要的可能不是傳統的那種組織。「敏捷組織」這個詞儘管尚未流行,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概念。換一本別的書可能就叫「扁平化」「去中心化」「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如今這個新時期,如果你想做高級的業務,你就需要更高級的組織形態。
  • 敏捷組織 2.0 | 掌握組織設計的要素、敏捷組織的特點和效能
    本次內容根據第二期直播課後半部分整理,圍繞「組織設計的要素」、「敏捷組織的特點」、「敏捷組織的效能」三部分內容展開。對於企業而言,組織的進化和升級就是人才升級。過去的科層式、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是企業生產什麼產品,就提供給消費者什麼。而敏捷組織是根據客戶需求,生產滿足對應需求的產品。根據需求端調研和後臺龐大的數據算法,產生數據支持為前端提供服務。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清晰地理解客戶的需求,快速反饋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地處理問題。
  • 麥肯錫系列-敏捷組織的五大標誌
    ,運營,營銷和組織學科的專業知識,整合了深厚的經驗和思想領導力,從麥肯錫的全球經驗中汲取最佳經驗,希望可以為企業轉變為敏捷組織提供幫助。最後,所有部門的受訪者都認為他們的員工應該採用敏捷的工作方式(平均而言,受訪者認為68%的公司員工應該採用敏捷方式,而目前的員工比例為44%)。本文的其餘部分根據我們最近的經驗和研究描述了敏捷組織的五個基本「標誌」。渴望建立敏捷組織的公司可以將這些商標作為其進展的具體標誌。對於每個商標,我們還確定了一套新的「敏捷實踐」 - 我們觀察到組織在實現敏捷性方面所採取的實際行動(圖表2)。
  • 敏捷組織:組織未來運營的法則
    敏捷代表的是對傳統組織架構的一種根本性轉變,它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公司經營方式。麥肯錫對敏捷組織的定義是:能夠以高成效的運營模式,快速靈活地適應環境,抓住機遇、創造價值,並凝聚員工能力的組織。敏捷組織的核心特點是:剛柔相濟——既要有穩定的基礎,也要有動態的能力。一方面,要確保敏捷組織的穩定基礎,包括流程、架構的穩定性以及文化的穩定性。
  • 敏捷組織的「入坑」與「填坑」
    而現在看來,傳統的大型金字塔式的官僚組織日漸機械僵化,在適應外部變化方面表現漸漸失靈失效,它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敏捷性。敏捷組織如果能推行成功好處良多。我也看到很多組織還是不免會踩到幾個坑。以下,是我過去幾年觀察到的敏捷組織推行的幾個坑和避免入坑的布局,以供有想法推行敏捷組織的公司做前車之鑑。
  • 新形勢下,敏捷作戰小分隊形式的組織實踐
    環境的快速變化,黑天鵝事件的常態化,產品的不斷升級,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倒逼企業打造敏捷的組織形式,HR以更敏捷方式運作。敏捷文化除了在精神口號層面上的宣貫以外,更重要的是落實在企業的架構、系統、流程的一系列實踐場景中。
  • 組織敏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概括而言,在我看來敏捷的本質是「活性」。敏捷化的組織與HR,在今天的互聯時代,就是要能夠有效地建立與內外部各相關方夥伴的聯接與交互,在活性化的聯接與敏銳化的交互中,共同創造、分享價值增值。當然,如果公司還有很好的數據基礎,把data和data連接起來,發現規律,把數據轉化成工具,把科技和人連接起來。所以,敏捷的本質特徵,其實就是活性。
  • 氪分享 | 敏捷組織的「入坑」與「填坑」
    — 氪空間,讓辦公更美好 —最近幾年,被好多客戶找上門來要做敏捷組織。好像無論大小公司,聽到敏捷兩個字,都無一例外就可以打起精神來。是的,因為外部市場變化太快,讓我們需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作出最快的決策,因此敏捷組織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名詞。為什麼要打造敏捷組織?
  • 高效轉型:打造VUCA時代的敏捷型組織
    最重要的關鍵,真正敏捷的組織,必須既穩又快:兼具穩定性(韌性、可靠和有效率)和活動力(快速、靈活、能適應)。如何實踐敏捷模式?VUCA時代,為了不被市場所淘汰,打造「敏捷型組織」已成為企業追求的新標杆。但這種轉型是巨大的變革工程,必須從策略、結構、流程、人員和科技,全面重新設計。一起來看!
  • 9張圖告訴你敏捷組織與傳統組織的區別
    不久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敏捷組織和傳統組織比較有什麼區別?有個人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二者的區別就是常規部隊和三角洲部隊的區別。(註:常規部隊,使用常規武器系統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的總稱;三角洲部隊,當今世界上訓練最有素、裝備最齊全、資金最雄厚的特種部隊之一)敏捷性概念源於1991年美國大學與大型企業的聯合研究,從企業的敏捷製造開始,逐步延伸到敏捷供應鏈、敏捷研發以及敏捷組織建設。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敏捷組織的研究與實踐有了極大的發展。
  • 敏捷之上——自組織中的 ICPO 模型
    關於"敏捷方法"在網上、書中有非常多非常詳盡的教學和案例,很多公司也開始意識到其重要性,並試著將團隊轉化為敏捷團隊。
  • 規模化敏捷:SAFe和LeSS同於不同,不要撕逼
    也就是說LeSS控制一頭一尾,首先一頭指的是產品待辦事項列表必須只有一個(即使是Huge Less所謂的需求領域待辦事項也只是產品待辦事項列表的一個視圖而已,並不是真正獨立的一份待辦事項),因為LeSS覺得如果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product backlog的話,大家都會陷入在自己的高價值需求優先級中而失去了全局性、系統性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最好只有一份Product Backlog,而且只有一個產品
  • 《刀塔傳奇》敏捷英雄推薦 實用敏捷英雄
    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作為AOE輸出型的英雄,均存在的問題,如果不能一波打死,那麼就存在被反撲的風險。尤其對於有恢復免傷的隊伍而言,單純的AOE物理輸出會被壓制的比較難以抬頭。越來越單一的競技場配置,使得官方不得不將影魔予以修改,將影魔從快攻流變為了慢攻流,但是悲劇發生了,影魔雖然技能從快攻變為了慢攻,但是屬性面板並未修改,導致作為一個中排血低、魔抗低的單點物理,AOE法系傷害都不足的尷尬處境,所謂一代補丁一代神、影魔從一次修改從神壇跌入谷底。
  • 敏捷開發的根本矛盾是什麼?從業十餘年的工程師在思考
    扁平化管理並不是敏捷開發的專利,但無論如何,扁平化並不容易實現,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有的阻礙來自組織能力,有的來自過去的成功經驗,有的甚至來自文化習慣。(所以,有的時候組織沒被拍扁,卻被拍爛了。)
  • 《用leangoo做Scrum敏捷開發》成都站實戰課
    Eric Liao 廖靖斌Leangoo和Scrum中文網創始人兼CEO中國敏捷聯盟副秘書長,中關村智聯聯盟理事CSM,CSP(Scrum聯盟認證Scrum專家)實戰派Scrum和敏捷顧問及教練·      廖先生是中國Scrum和敏捷領域的先行者、實踐者,擅長Scrum敏捷開發、網際網路產品研發, 2006年開始實踐
  • 僵化的組織是沒有未來的,聽大師教你怎麼做
    導讀:都說用戶千人千面,組織何嘗不是。每個組織都是不同的,每個組織裡的人都是不同的,如何找到最適合自身的敏捷之道,真正做到靈活快速?組織轉型調整具體如何推動?是自上而下,統一動員,統一部署,全面鋪開,還是先試點,再調整,再試點,再調整,由小及大,由少及多地迭代前行?
  • 有道雲筆記蔣煒航:敏捷開發的實戰經驗
    網易有道筆記負責人談敏捷開發的實戰經驗:什麼時候適合使用「敏捷開發」呢?
  • 《打造敏捷開發模式》第二章:什麼是Scrum
    ,成為當前最火的敏捷管理方法。用Scrum來實施敏捷的要求也比較嚴苛,它要求項目經理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要求Scrum團隊有足夠的交付能力(即準時交付),同時要求整個項目組成員對項目範圍有準確的認識,缺點具體如下:· 項目範圍蔓延風險:由于敏捷開發沒有具體交付日期,客戶可能會不間斷要求項目組增加新的功能,導致超出項目原本的範圍。
  • 乾貨 | 調姿時間對敏捷成像衛星任務規劃的影響
    任務間衛星觀測姿態調整時間是敏捷成像衛星任務規劃最為重要的一個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