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的意思就是在VUCA(多變的volatile)、不確定的(uncertain)、複雜的(complex)和模糊的(ambiguous)的環境中能夠快速反應。VUCA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軍提出的,用於描述新時期的戰場局勢。美軍在戰爭中非常喜歡搞管理實驗和管理改革,容易出新思想,也給商業界培養了很多管理人才。西方商業界也跟中國的企業界一樣,喜歡用戰場比喻商場。
如果商場是戰場,仗都是怎麼打贏的呢?
老一輩的企業家會告訴你組織的重要性。中國這麼多年以來最重要的經驗就是組織優勢。歷史一再證明,有組織的隊伍一定會打敗無組織的隊伍。
做好宣傳和教育,讓全公司上下思想統一,確保領導有威信、員工忠誠,要求令行禁止、如臂使指,你就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相反,如果一家公司像一盤散沙,領導層山頭林立,員工軍心渙散,那就必定什麼事都辦不好。
根據這個理念,有的公司動不動就組織一場集體活動,以加強組織紀律和提高員工的等級意識。有的公司會給員工做日常性的「團建」,比如有的理髮店每天早上當街高喊勵志口號。
但是,這一套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好像不是那麼好使。有的「90後」根本不管什麼紀律、威信和等級,一言不合說辭職就辭職。現在,很多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公司)根本就不搞這一套,反而還都是好公司。
這是什麼道理呢?難道說「組織」不重要了嗎?
事實是組織現在更重要了,但是在你需要的可能不是傳統的那種組織。「敏捷組織」這個詞儘管尚未流行,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概念。換一本別的書可能就叫「扁平化」「去中心化」「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如今這個新時期,如果你想做高級的業務,你就需要更高級的組織形態。
跟同類圖書相比,霍爾比契這本《敏捷組織》的好處是:它是一本專業著作,內容很系統,有理論、有文獻、有案例、有問答,條理非常清晰。本書的中文版譯者之一眭靈慧先生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副總裁,分管了公司研發項目管理,而且對管理學很有研究。我仔細研讀了這本書,還特意與眭靈慧先生進行了溝通交流。我幫你捋一捋敏捷組織的邏輯。
《敏捷組織》
琳達·J.霍爾比契/著
劉善仕 眭靈慧/譯
公司的競爭優勢一般有三種。第一種競爭優勢是「結構性」,也就是巴菲特說的「護城河」。比如你有一門特別領先的技術,或者一個特別知名的品牌,或者一個壟斷特權,這些就是結構性的,是別人想抄都抄不走的優勢。第二種競爭優勢是「低成本」,比如現在越南工人工資低,這也算是一種優勢。
傳統企業,要麼像發達國家的超級大公司靠的是結構性優勢,要麼像發展中國家的公司靠低成本優勢,在管理風格上都是向內看:我把自己的人管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外部因素對我影響不大。
但是,現在很多高科技公司,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公司,面對的是VUCA的環境。在技術層面,大家都差不多,特權你沒有,人才自由流動,業務在全球,市場隨時變化,公司可能還是剛剛成立的,那你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差異化」,也就是第三種競爭優勢。
你必須找到一個獨特的市場定位,並做到極致,佔據一席之地。這樣的公司必須向外看,必須「以客戶為中心」,這樣的公司就特別需要敏捷組織管理。
敏捷組織管理對公司高層和普通員工都提出了挑戰。
高層的挑戰是如何才能既適應市場的變化,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如果你堅持一個不變的戰略——我就要生產這樣的產品,那麼市場變了、消費者不再喜歡這樣的產品了,你怎麼辦?如果你乾脆就沒有戰略,只看市場上什麼好賣就做什麼,那你就不會在一個方向上深耕,你的產品就沒有真正的競爭力,也就談不上差異化。
高層到底應該堅持什麼呢?答案是使命和願景。比如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圍繞這個使命,公司的技術可以不斷更新,商業模式可以不斷調整,但是這個使命不變。有使命和願景的公司就如同一臺有了靈魂的機器。
有了使命和願景,再去積累商業模式和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確定了商業模式和技術方向,再去建設公司組織細節、匹配相關的人才。
眭靈慧先生的說法是,公司其他人員都可以隨時變動,但是核心團隊必須穩定。他們必須「上接天氣,下接地氣」。所謂上接天氣,就是保證戰略獨特性,給員工講一個好故事,構建好使命,做好公司的願景管理,讓員工始終知道該選擇哪個方向。而下接地氣,就是對人性的理解、對用戶的理解。
多數中國企業現在仍是傳統的管理模式,講究命令與控制。每年年底制訂計劃,通常要考慮未來3~5年的銷售、利潤和成本,戰略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往往分開,制訂計劃的只是制訂計劃,執行計劃的人只是執行。這樣的管理是把執行者當成了工具。
高科技公司可不是這麼幹的。雷軍說「小米沒有戰略」,任正非說「戰略是打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雷軍說的沒有戰略並不是真沒有戰略,而是戰略的敏捷化,敏捷地響應用戶需求。而這樣的公司就不能用「工具人」了,領導者必須指望在一線奮鬥的員工自己有想法、能給公司戰略提出建議,甚至敢直接調動資源指揮行動才行。
這樣的人才不是螺絲釘,管理這樣的人得像職業足球俱樂部管理球星一樣。你得真正以人為本,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長分配工作,而不是按照一個死板的崗位說明書安排人。你必須讓人產生工作的愉悅感,你得關心每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為了研究高水平人才的工作模式,眭靈慧先生特意關注過一些人,觀察他們上班都在幹什麼。他發現他們只是漫無目的地打開電腦文件夾看一下就關掉,又打開另外一個。他還發現一個特別常見而公司CEO永遠都聽不到的人才離職原因:工作無聊。這些人在離職之前不是感覺焦頭爛額,而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坐著無聊。
高水平人才最看重的是這份工作能不能讓自己成長,所以他們關心的優先級如下:
第一,有沒有成就感;
第二,使用的技術是不是世界領先;
第三,公司氛圍是否令人愉快;
第四,工資收入。
這是不是有點像一些球星,寧可少拿工資也不願意到某些國家的俱樂部踢球?
我還特意問眭靈慧先生:如果你們公司精心培養了一位人才,你會不會擔心他的忠誠度呢?眭靈慧先生的回答是高科技公司對忠誠度有新的理解,高水平人才不是忠於某家公司,而是忠於自己的職業。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公司,甚至可以同時服務幾家公司。
但是公司並不會擔心高水平人才拿了錢不好好做事,或做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為什麼呢?眭靈慧先生的回答是高水平的人才都要樹立自己在整個行業的口碑,絕不做有損職業道德的事。
高水平人才都是社會化的。他們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文化,他們非常重視個人信譽。我自己觀察到的情況正是這樣,每個人都是寧可自己吃點虧也要有個好名聲。其實,高科技行業的圈子都不大,業內人士互相都認識,信譽實在太重要了。
高水平人才最不好管,其實也最好管。敏捷組織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充分模塊化,把接口做好,讓人才既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又容易互相合作。敏捷組織強調員工之間的橫向交流,儘量減少管理層級,讓一線員工能直接向高層提供反饋。敏捷組織既有明確的價值觀和戰略目標,又有靈活的組織文化,讓人才來了就知道該幹什麼。
現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公司幾乎都已敏捷化了。霍爾比契認為,不僅僅是高科技公司,而是所有公司,甚至包括像政府、學校、醫院這些機構也都應該敏捷化,敏捷組織一定超越傳統組織。但是,整天講紀律、等級森嚴、高喊勵志口號的那些組織肯定不敏捷。
也許,其中的道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也許,有些傳統行業就是不需要敏捷。也許,把一群人訓練成一個拳頭,集中力量辦某些大事就是效率高。
但是,敏捷化這個趨勢是存在的。中國要產業升級,要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要用創新帶動新時期的經濟增長,不會敏捷不行。
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傳統行業都在跟高科技結合,比如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大多家電品牌都在做智能家居。那麼,這些公司就至少需要一個二元管理模式:一部分人講紀律和執行,另一部分人講敏捷。
好消息是中國的年輕一代非常適合敏捷組織。眭靈慧先生說,中國高校裡正在傳授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還有越來越多的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的人回國,他們都是在敏捷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這些人不僅適應中國科技發展的智力需要,也對敏捷的工作環境提出了要求。
不愛聽「命令與執行」的年輕一代,可不是不愛公司。全世界最先進的公司都是相似的,落後的公司各有各的落後之處。講自由,愛分享,充分發揮自我,追求工作樂趣和成就感,這是所有高水平人才的共同特點和普適價值取向,這跟會不會機器學習技術沒關係。
員工有使命感、有價值觀、自由敏捷、敢想敢幹、人人如龍,這樣的組織就是敏捷的。我們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是這樣的。
萬維鋼
科學作家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