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組織:有組織 vs 無組織

2022-01-05 書享界

「敏捷」的意思就是在VUCA(多變的volatile)、不確定的(uncertain)、複雜的(complex)和模糊的(ambiguous)的環境中能夠快速反應。VUCA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軍提出的,用於描述新時期的戰場局勢。美軍在戰爭中非常喜歡搞管理實驗和管理改革,容易出新思想,也給商業界培養了很多管理人才。西方商業界也跟中國的企業界一樣,喜歡用戰場比喻商場。

如果商場是戰場,仗都是怎麼打贏的呢?

老一輩的企業家會告訴你組織的重要性。中國這麼多年以來最重要的經驗就是組織優勢。歷史一再證明,有組織的隊伍一定會打敗無組織的隊伍。

做好宣傳和教育,讓全公司上下思想統一,確保領導有威信、員工忠誠,要求令行禁止、如臂使指,你就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相反,如果一家公司像一盤散沙,領導層山頭林立,員工軍心渙散,那就必定什麼事都辦不好。

根據這個理念,有的公司動不動就組織一場集體活動,以加強組織紀律和提高員工的等級意識。有的公司會給員工做日常性的「團建」,比如有的理髮店每天早上當街高喊勵志口號。

但是,這一套對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好像不是那麼好使。有的「90後」根本不管什麼紀律、威信和等級,一言不合說辭職就辭職。現在,很多公司(特別是高科技公司)根本就不搞這一套,反而還都是好公司。

這是什麼道理呢?難道說「組織」不重要了嗎?

事實是組織現在更重要了,但是在你需要的可能不是傳統的那種組織。「敏捷組織」這個詞儘管尚未流行,但是這並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概念。換一本別的書可能就叫「扁平化」「去中心化」「讓聽得見炮火的人指揮」,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這個意思就是說:在如今這個新時期,如果你想做高級的業務,你就需要更高級的組織形態。

跟同類圖書相比,霍爾比契這本《敏捷組織》的好處是:它是一本專業著作,內容很系統,有理論、有文獻、有案例、有問答,條理非常清晰。本書的中文版譯者之一眭靈慧先生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副總裁,分管了公司研發項目管理,而且對管理學很有研究。我仔細研讀了這本書,還特意與眭靈慧先生進行了溝通交流。我幫你捋一捋敏捷組織的邏輯。

《敏捷組織》

琳達·J.霍爾比契/著

劉善仕 眭靈慧/譯

公司的競爭優勢一般有三種。第一種競爭優勢是「結構性」,也就是巴菲特說的「護城河」。比如你有一門特別領先的技術,或者一個特別知名的品牌,或者一個壟斷特權,這些就是結構性的,是別人想抄都抄不走的優勢。第二種競爭優勢是「低成本」,比如現在越南工人工資低,這也算是一種優勢。

傳統企業,要麼像發達國家的超級大公司靠的是結構性優勢,要麼像發展中國家的公司靠低成本優勢,在管理風格上都是向內看:我把自己的人管好、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外部因素對我影響不大。

但是,現在很多高科技公司,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的公司,面對的是VUCA的環境。在技術層面,大家都差不多,特權你沒有,人才自由流動,業務在全球,市場隨時變化,公司可能還是剛剛成立的,那你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差異化」,也就是第三種競爭優勢。

你必須找到一個獨特的市場定位,並做到極致,佔據一席之地。這樣的公司必須向外看,必須「以客戶為中心」,這樣的公司就特別需要敏捷組織管理。

敏捷組織管理對公司高層和普通員工都提出了挑戰。

高層的挑戰是如何才能既適應市場的變化,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如果你堅持一個不變的戰略——我就要生產這樣的產品,那麼市場變了、消費者不再喜歡這樣的產品了,你怎麼辦?如果你乾脆就沒有戰略,只看市場上什麼好賣就做什麼,那你就不會在一個方向上深耕,你的產品就沒有真正的競爭力,也就談不上差異化。

高層到底應該堅持什麼呢?答案是使命和願景。比如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圍繞這個使命,公司的技術可以不斷更新,商業模式可以不斷調整,但是這個使命不變。有使命和願景的公司就如同一臺有了靈魂的機器。

有了使命和願景,再去積累商業模式和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確定了商業模式和技術方向,再去建設公司組織細節、匹配相關的人才。

眭靈慧先生的說法是,公司其他人員都可以隨時變動,但是核心團隊必須穩定。他們必須「上接天氣,下接地氣」。所謂上接天氣,就是保證戰略獨特性,給員工講一個好故事,構建好使命,做好公司的願景管理,讓員工始終知道該選擇哪個方向。而下接地氣,就是對人性的理解、對用戶的理解。

多數中國企業現在仍是傳統的管理模式,講究命令與控制。每年年底制訂計劃,通常要考慮未來3~5年的銷售、利潤和成本,戰略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往往分開,制訂計劃的只是制訂計劃,執行計劃的人只是執行。這樣的管理是把執行者當成了工具。

高科技公司可不是這麼幹的。雷軍說「小米沒有戰略」,任正非說「戰略是打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雷軍說的沒有戰略並不是真沒有戰略,而是戰略的敏捷化,敏捷地響應用戶需求。而這樣的公司就不能用「工具人」了,領導者必須指望在一線奮鬥的員工自己有想法、能給公司戰略提出建議,甚至敢直接調動資源指揮行動才行。

這樣的人才不是螺絲釘,管理這樣的人得像職業足球俱樂部管理球星一樣。你得真正以人為本,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長分配工作,而不是按照一個死板的崗位說明書安排人。你必須讓人產生工作的愉悅感,你得關心每個人的成長和進步。

為了研究高水平人才的工作模式,眭靈慧先生特意關注過一些人,觀察他們上班都在幹什麼。他發現他們只是漫無目的地打開電腦文件夾看一下就關掉,又打開另外一個。他還發現一個特別常見而公司CEO永遠都聽不到的人才離職原因:工作無聊。這些人在離職之前不是感覺焦頭爛額,而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坐著無聊。

高水平人才最看重的是這份工作能不能讓自己成長,所以他們關心的優先級如下:

第一,有沒有成就感;

第二,使用的技術是不是世界領先;

第三,公司氛圍是否令人愉快;

第四,工資收入。

這是不是有點像一些球星,寧可少拿工資也不願意到某些國家的俱樂部踢球?

我還特意問眭靈慧先生:如果你們公司精心培養了一位人才,你會不會擔心他的忠誠度呢?眭靈慧先生的回答是高科技公司對忠誠度有新的理解,高水平人才不是忠於某家公司,而是忠於自己的職業。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自由選擇公司,甚至可以同時服務幾家公司。

但是公司並不會擔心高水平人才拿了錢不好好做事,或做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為什麼呢?眭靈慧先生的回答是高水平的人才都要樹立自己在整個行業的口碑,絕不做有損職業道德的事。

高水平人才都是社會化的。他們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文化,他們非常重視個人信譽。我自己觀察到的情況正是這樣,每個人都是寧可自己吃點虧也要有個好名聲。其實,高科技行業的圈子都不大,業內人士互相都認識,信譽實在太重要了。

高水平人才最不好管,其實也最好管。敏捷組織要做的就是把工作充分模塊化,把接口做好,讓人才既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能,又容易互相合作。敏捷組織強調員工之間的橫向交流,儘量減少管理層級,讓一線員工能直接向高層提供反饋。敏捷組織既有明確的價值觀和戰略目標,又有靈活的組織文化,讓人才來了就知道該幹什麼。

現在,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公司幾乎都已敏捷化了。霍爾比契認為,不僅僅是高科技公司,而是所有公司,甚至包括像政府、學校、醫院這些機構也都應該敏捷化,敏捷組織一定超越傳統組織。但是,整天講紀律、等級森嚴、高喊勵志口號的那些組織肯定不敏捷。

也許,其中的道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也許,有些傳統行業就是不需要敏捷。也許,把一群人訓練成一個拳頭,集中力量辦某些大事就是效率高。

但是,敏捷化這個趨勢是存在的。中國要產業升級,要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要用創新帶動新時期的經濟增長,不會敏捷不行

更重要的是,現在很多傳統行業都在跟高科技結合,比如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做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大多家電品牌都在做智能家居。那麼,這些公司就至少需要一個二元管理模式:一部分人講紀律和執行,另一部分人講敏捷。

好消息是中國的年輕一代非常適合敏捷組織。眭靈慧先生說,中國高校裡正在傳授現代化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還有越來越多的有海外留學和工作經歷的人回國,他們都是在敏捷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這些人不僅適應中國科技發展的智力需要,也對敏捷的工作環境提出了要求。

不愛聽「命令與執行」的年輕一代,可不是不愛公司。全世界最先進的公司都是相似的,落後的公司各有各的落後之處。講自由,愛分享,充分發揮自我,追求工作樂趣和成就感,這是所有高水平人才的共同特點和普適價值取向,這跟會不會機器學習技術沒關係。

員工有使命感、有價值觀、自由敏捷、敢想敢幹、人人如龍,這樣的組織就是敏捷的。我們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是這樣的。

萬維鋼

科學作家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研究員

「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

相關焦點

  • 敏捷組織:組織未來運營的法則
    敏捷代表的是對傳統組織架構的一種根本性轉變,它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公司經營方式。麥肯錫對敏捷組織的定義是:能夠以高成效的運營模式,快速靈活地適應環境,抓住機遇、創造價值,並凝聚員工能力的組織。敏捷組織的核心特點是:剛柔相濟——既要有穩定的基礎,也要有動態的能力。一方面,要確保敏捷組織的穩定基礎,包括流程、架構的穩定性以及文化的穩定性。
  • 敏捷組織 2.0 | 掌握組織設計的要素、敏捷組織的特點和效能
    本次內容根據第二期直播課後半部分整理,圍繞「組織設計的要素」、「敏捷組織的特點」、「敏捷組織的效能」三部分內容展開。對於企業而言,組織的進化和升級就是人才升級。組織設計的第一要素是目標標準,每一個生產環節和具體崗位需要定職定崗,制定核心競爭優勢和產出交付標準。目標標準主要來自於業務的SOP標準化流程。考慮到目標標準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星盟學堂開設阿里三板斧課程幫助企業做的目標拆解以及梳理業務的標準化流程。然後基於目標標準制定出每個崗位的勝任力模型。當然,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業務流程和工作流程也不盡相同。
  • 識別真正的敏捷組織
    在採用敏捷的方式後,許多企業發現:員工更有激情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了相互溝通和團隊凝聚力;有助於業務創新和單點突破。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選擇建設敏捷組織的原因。什麼是敏捷組織?敏捷組織轉型的動因:敏捷組織轉型通常來講有兩大動因:1、業務突破2、加強Ownership。
  • 敏捷組織的「入坑」與「填坑」
    作者:Leona(劉娜)  本文約3500字,閱讀需4-7分鐘最近幾年,被好多客戶找上門來要做敏捷組織。好像無論大小公司,聽到敏捷兩個字,都無一例外就可以打起精神來 。是的,因為外部市場變化太快,讓我們需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作出最快的決策,因此敏捷組織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名詞。為什麼要打造敏捷組織?
  • 9張圖告訴你敏捷組織與傳統組織的區別
    不久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敏捷組織和傳統組織比較有什麼區別?有個人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二者的區別就是常規部隊和三角洲部隊的區別。(註:常規部隊,使用常規武器系統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的總稱;三角洲部隊,當今世界上訓練最有素、裝備最齊全、資金最雄厚的特種部隊之一)敏捷性概念源於1991年美國大學與大型企業的聯合研究,從企業的敏捷製造開始,逐步延伸到敏捷供應鏈、敏捷研發以及敏捷組織建設。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對敏捷組織的研究與實踐有了極大的發展。
  • 什麼是敏捷以及中小銀行如何打造敏捷組織
    對於銀行來講,敏捷有三個層次:一是交付敏捷,重點解決產品的生產問題,實現生產快、迭代快,以快速響應客戶與市場需求;二是業務敏捷,重點解決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問題,在實現生產快的基礎上,通過總分支機構聯動,取得良好的銷售成果;三是全組織敏捷,意味著產品的生產、銷售,以及內部運營管理全部實現敏捷化,以形成對市場環境變化快速響應調整的能力。
  • 麥肯錫系列-敏捷組織的五大標誌
    當面臨壓力時,敏捷組織的反應不僅僅是強健有力,而且隨著壓力的增加,績效反而有所提高。研究表明,敏捷組織有70%的機會處於組織健康的前四分之一,這是長期績效的最佳指標。因此,敏捷雖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正在快速發展。最近麥肯錫季刊對2,500名商業領袖的調查結果證實了這一點。根據調查結果,很少有公司實現了整個組織的敏捷性,但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在業績單元中開展這項工作。例如,近四分之一的業績單元是敏捷的。公司中剩餘的業績單元缺乏活力及穩定性或兩者兼而有之。
  • 氪分享 | 敏捷組織的「入坑」與「填坑」
    — 氪空間,讓辦公更美好 —最近幾年,被好多客戶找上門來要做敏捷組織。好像無論大小公司,聽到敏捷兩個字,都無一例外就可以打起精神來。是的,因為外部市場變化太快,讓我們需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作出最快的決策,因此敏捷組織就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名詞。為什麼要打造敏捷組織?
  • 高效轉型:打造VUCA時代的敏捷型組織
    最重要的關鍵,真正敏捷的組織,必須既穩又快:兼具穩定性(韌性、可靠和有效率)和活動力(快速、靈活、能適應)。如何實踐敏捷模式?VUCA時代,為了不被市場所淘汰,打造「敏捷型組織」已成為企業追求的新標杆。但這種轉型是巨大的變革工程,必須從策略、結構、流程、人員和科技,全面重新設計。一起來看!
  • 新形勢下,敏捷作戰小分隊形式的組織實踐
    本期主題內容《泰萊文旅集團:敏捷作戰小分隊形式的組織實踐》摘自《HR敏捷地圖研究報告》,通過泰萊文旅集團組織形式的調整作戰,為傳統行業的敏捷轉型提供實踐參考。泰萊文旅集團旗下業務主要涉及醫療、文旅、網際網路科技等新經濟業務。員工人數超過4000,平均年齡為27歲半。面對業務的發展、員工群體變化,傳統的組織形式面臨很大挑戰。
  • 組織敏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概括而言,在我看來敏捷的本質是「活性」。敏捷化的組織與HR,在今天的互聯時代,就是要能夠有效地建立與內外部各相關方夥伴的聯接與交互,在活性化的聯接與敏銳化的交互中,共同創造、分享價值增值。當然,如果公司還有很好的數據基礎,把data和data連接起來,發現規律,把數據轉化成工具,把科技和人連接起來。所以,敏捷的本質特徵,其實就是活性。
  • 敏捷之上——自組織中的 ICPO 模型
    關於"敏捷方法"在網上、書中有非常多非常詳盡的教學和案例,很多公司也開始意識到其重要性,並試著將團隊轉化為敏捷團隊。
  • 安理會和國際刑警組織認定的恐怖組織
    最近有朋友問我,敘利亞境內各種組織層出不窮,到底有哪些恐怖組織活躍在敘利亞,我解釋了半天,按照三個層面進行解讀。第一層面國際社會公認的角度(比如聯合國,國際刑警組織以及歐安組織,上合組織諸如這類),第二層面周邊國家或者當事國如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家官方認定的組織,第三層面涉足敘利亞衝突的國家對於敘利亞境內活動的非國家行為體的認定。
  • 組織發展 | 什麼是組織能力,什麼時候需要構建組織能力?
    我個人認為不必糾結,我們研究組織能力的目的是更好地支持戰略,組織與人都是要研究的,歸於一類還是歸於兩類,能有多大區別呢?因此,我本人將組織能力分為廣義組織能力和狹義組織能力兩種表述方式。其實就是在企業形成一定規模之後,在行業當中已經開始形成戰略能力的這個階段才會有。需要說明的是,規模是一個衡量要素,但組織能力危機與規模沒有必然的聯繫。
  • 僵化的組織是沒有未來的,聽大師教你怎麼做
    導讀:都說用戶千人千面,組織何嘗不是。每個組織都是不同的,每個組織裡的人都是不同的,如何找到最適合自身的敏捷之道,真正做到靈活快速?組織轉型調整具體如何推動?是自上而下,統一動員,統一部署,全面鋪開,還是先試點,再調整,再試點,再調整,由小及大,由少及多地迭代前行?
  • 組織行為|新員工的組織社會化
    每個海軍陸戰隊的戰士都必須經歷十幾個星期的新兵訓練營生活,在那裡,他們將「證明」他們的忠誠和獻身精神。
  • 組織是什麼?
    1910年,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泰勒說「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那些實行科學管理的機構裡,工人的平均產量是以前的兩倍。」 三、新古典組織學派的視角 新古典組織學派主要指二戰之後,主要時間段從1945年到1950年,新古典主義學派一開始主要是通過攻擊古典組織理論家而獲得聲譽的。
  • 「蓋達組織」的秘密,都藏在它的組織架構裡
    然而20年過去了,美國贏得了每一場「反恐戰役」,卻似乎輸掉了整場「反恐戰爭」。雖然許多極端領袖被擊斃、眾多恐怖組織相繼滅亡,但9·11事件的始作俑者——蓋達組織,依然如幽靈一般陰魂不散,無法根除。甚至前不久,在美軍撤離阿富汗之際,蓋達組織發言人放言:美國雖然撤軍了,但蓋達組織與美國的戰爭遠未結束,除非將美國驅逐出伊斯蘭世界,否則將繼續針對美國發動全面戰爭。
  • 組織的功能
    組織的功能 文 | 周曉峰 人類組織的發展形態,日益變得複雜多樣,既有傳統的科層式組織,
  • 盤點黑色組織裡的臥底——水無怜奈(3)
    大家都知道黑色組織中除了他們真正的成員外,還藏著一大批各國的臥底,今天要講的就是潛伏在他們之中CIA的臥底水無怜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