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是殲-20戰鬥機首飛10周年紀念日,航空工業於1月8日發布了名為《橫空》的重磅MV,紀念我國首架隱身戰鬥機的橫空出世。
MV最大亮點無疑就是中航植入了一個官方彩蛋,在一個一閃而過的鏡頭中顯示了殲-20雙座型四機編隊飛行的CG鏡頭,首次揭示了雙座型的真面目。
美國空軍自研發F22並投入現役以來,似乎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隱身戰鬥機堅決不能搞雙座型,不但美國人堅持不搞,俄羅斯也堅決不搞。
俄羅斯的做法更是決絕,印度拿著大把大把的銀子要俄羅斯搞雙座的T50(現在的蘇57),俄羅斯一開始動心了,後來不被金錢所誘惑拒絕了印度的要求,可見隱身戰鬥機搞雙座似乎成了五代機的禁忌和禁區。
普遍的認識是五代機搞雙座會大幅度削弱隱身性能,另外,當代的航電技術已經發展到不需要後座武器操作員的技術高度,隱身機搞雙座是一種沒必要多餘舉動。
沒想到,最早打破這個禁區的是中國,我們搞雙座的了,你們愛咋咋地吧!
雙座隱身機就不能隱身了?那幾乎大10倍的B2是怎麼隱身的?只有你做不到,沒有你想不到而已。
因此,這個MV的最後,雙座殲20出現在畫面上,立刻引起巨大轟動。既然航空工業敢於大大方方地亮出雙座版殲20的CG畫面,說明相關的修改設計與準備工作中的種種難題已基本攻克,實機亮相之日亦不遠矣。
研發雙座版殲20出於什麼考慮呢?
雙座殲20概念圖
首先是遠航需求。
2020年8月2日,空軍對外公布了某部霹靂中隊蘇30MKK戰機掛彈10小時超遠程奔襲的畫面,大約飛行11628公裡,創造該機在中國空軍服役20年來的最遠紀錄。
蘇30能做到的,殲20肯定也行。殲20單單內油航程就達到4000公裡,作戰半徑超過1800公裡,不依靠空中加油和加掛副油箱就可以直飛南海最南端進行作戰。在加掛4個副油箱以後,殲20的航程可以達到6000公裡,作戰半徑接近3000公裡,如果戰時部署在東部沿海地區,完全可以飛到關島搶佔該地區的制空權,阻止美軍的介入。
另外一方面,雙座飛行員可以輪流休息,大大減輕飛行員的負擔,這可不是小事,是一件非常大的大事,不可小看。
之前楊偉總師就說過殲20會有一系列的改型,所以雙座是肯定會出的。
其次,突出多用途能力和性能。
這說明下一代J20不但有「踹門」功能,還增加了「掃地」功能。
另外內部結構應該也會為航電和主彈艙做調整,比如為容納中遠程空空和反艦彈拉長機身,以及更強的雷達與通訊能力、幹擾能力,成為五代電、戰、轟警一體機。
這個可以參考我軍已經有的殲16戰鬥機。殲16已經裝備了足以比肩F35的綜合座艙信息顯示系統,使用一整塊全景式的液晶顯示屏幕,通過不同的區域劃分來顯示不同的信息參數,大幅提高了飛行員下達戰術指令的效率。
殲20雙座型肯定比殲16還要先進,後座的航電系統比較殲16應該更加魔幻。
殲20雙座版肯定在氣動外形上是對單座氣動外形的一種破壞,索性大改一下,整機再吹風,成為一架氣動外形上新型的迭代型隱身戰鬥轟炸機。
雙座殲20踐行的是依靠強於對手很遠的探測距離,開著強大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理直氣壯地打超遠程空空飛彈,而且是半主動彈,雷達照射著對手打。那麼,配置後座飛行員就是制導超遠程空空飛彈的最佳選擇。後座飛行員在引導和操控方面的專注性很強,可以進行複雜的操控和引導,這是前座幹不了的。
雙座殲20的後座操控和引導半主動彈,開著雷達打擊超遠距離上的目標,比如可以鎖定預警機、加油機、大型指揮機等高價值目標,一舉殲滅。
還可以發揮超遠距離空戰的優勢,超遠的距離,比如200公裡甚至更遠,現在流行的中距彈主動彈反而容易丟失目標,所謂射後不理的主動彈中距彈會因為距離太長,在慣導階段實際上已經大大偏離的目標,而殲20可以發揮始終咬住遠距離目標的優勢,一直依靠卓越的AESA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積極引導遠程空空飛彈的航路。
雙座版也是大力發展無人機作戰的需要。
目前美國的F22與F35已經在搞「忠誠僚機」作戰,而俄羅斯的蘇57也早已經曝光與「獵人B」隱身無人機協同作戰的演練。這方面殲20絕不會落在後面,雙座殲20就是最有力的回應。
雖然美國的F22、F35與俄羅斯的蘇57都在大搞無人機作戰,但是它們都是單座五代機,在當前極其複雜的作戰環境中,單座飛行員不可能再長出四隻手去處理瞬息萬變的複雜作戰環境。比如一方面與敵機周旋,一方面要操控無人機執行任務,稍不留神就可能兩頭都落空,那處境就非常尷尬了,而且還可能遭致迫在眉睫的危險。
殲20雙座這方面就可以做到遊刃有餘,踐行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和團結就是力量的高效加持,而後座更大的優勢是專心操控更大批量的無人機、蜂群作戰無人機等複雜任務,這是單座戰鬥機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
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性能挖掘潛力,通常要大於相同技術等級下的中型與輕型戰鬥機,這是由重型戰機較大的機身尺寸與機內容積所決定的。
對於雙座版殲20,恐怕變化的不僅僅是外部可見的增加座艙與飛行員那麼簡單,"裡子"的變化才更值得期待。其中可能的改進之處有:
第一,安裝了更大功率的機內幹擾與反幹擾系統,或是可在機腹彈艙掛載電子戰吊艙,使雙座版殲20成為一款可伴隨己方機群活動的隱身電子戰飛機。而在拆掉電子戰吊艙後,還可重新掛回空對空或空對面武器,回歸正常的制空或對地/海攻擊任務。
第二,機腹彈艙的尺寸有所擴大。通過擴大機腹彈艙的尺寸,可讓殲20掛載大尺寸的空對面彈藥,如空對地飛彈和空射反艦飛彈,尤其是一些適合打擊航母的遠程超音速或高超音速的反艦飛彈。如此一來,雙座型殲20或被稱為"殲轟20"更合適一些,尤其有望取代海軍岸基航空兵部隊大量使用的殲轟-7"飛豹",成為隱身"航母殺手"。
事實上,殲20的改進餘地很大,伴隨著國內近年來各項技術的探索與進步,該型機未來的變化或不僅僅是雙座版這麼簡單,一些重要子系統的改進,也可能逐步出現在殲20的身上,其中就有兩個頗為值得期待的地方:新型機炮和加油方式。
對於現代戰機來說,機載雷達探測範圍的不斷擴大,以及飛彈武器性能的持續進步,使得作為戰機貼身武器的機炮看上去似乎愈發不重要。不過,這是指通過火藥方式發射傳統炮彈的機炮。在一些軍事強國中,對以雷射炮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的探索,早已悄然展開。
相比起飛彈,機載雷射炮的射程可能並不會有什麼優勢,且隨著距離的增加,毀傷效能也會逐步降低。但比起傳統的需要"飛到目標身上"的機炮炮彈,雷射武器的"即時殺傷"效果卻是無可比擬的,在應對一些低成本或低威脅度目標,如無人機等飛行器時,使用雷射炮或遠比使用飛彈更合適。
考慮到殲20為雙發重型戰機,採用兩臺大功率渦扇發動機,動力系統的發電能力應該算是較為理想的,能夠支持一定功率的雷射炮的發射,甚至是短時間內的連續發射。因此,為殲20配備相應的機載雷射武器,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至於另一個可能的改進,則是在加油方式上。從目前流出的信息來看,殲20大概率採用了和美國F-35隱身戰鬥機相似的可收放式加油裝置,受油口位於機頭側面的艙蓋下,對接軟管加油的插頭錐套。不過相比起美國空軍使用的硬式加油系統,軟管加油畢竟存在著輸油速率低;且錐套受氣流影響較大,加油機與受油機對接難度高的缺點。因此,為殲20增加可靠的硬式加油能力也很有必要。
2018年初,網絡上曾曝出了一組國產空中加油操作平臺模擬機的圖片,屏幕內可見硬式加油裝置,模擬的受油機正是殲20。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模擬機多塊3D屏幕分列位置的分析,其很類似於美軍在最新一代空中加油機KC-46上使用的高清晰立體相機和3D眼鏡技術,即不再是傳統的舷窗觀察模式。
在立體相機和3D眼鏡的幫助下,夜間空中加油的對接效率和安全性都將有所上升,這對進一步增加殲20的航程,尤其是全天候作戰能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當然,這就不僅僅是殲20本身做出改變的事情了,更需要相關的配套裝備,尤其是新型空中加油機的誕生。
總而言之,殲20未來的路還很長,性能還遠未被充分發掘出來,除了未來的雙座版將有望成為全球首款雙座型隱身五代機外,我們還可期待該型戰機創造更多的紀錄!
來源:新刀口談兵等
軍工黑科技小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