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F-14戰機早已退役,但現在它卻正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對於「雄貓」的鐵粉而言,F14重出江湖一直是美好的夢想,但隨著美國為防止伊朗獲得F14配件而徹底摧毀了所有封存F14戰機後,美夢變成了幻想。但近期,F14卻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重出江湖,一款號稱「雄貓之眼」的設備經過系統升級後裝備了F-14的兩位死敵:F/A-18E/F與F-15,兩者靠「雄貓之眼」在關鍵性能上超越F22,中國的殲20要小心了!
「雄貓之眼」指的是AN/AAS-42型紅外傳感器,其性能超越大多數俄制IRST。
「雄貓之眼」指的是AN/AAS-42型紅外傳感器,就是中國在獲得蘇27戰機後被熟知的IRST。IRST系統並非是由蘇制戰機發揚光大,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IRST作為戰機火控系統的組成部門,廣泛出現在美制F4與F106戰機上。但隨著脈衝都卜勒雷達的不斷進步,尤其是集大成者AWG-9雷達(裝備F-14)的出現,IRST代表的光電被動探測逐漸被捨棄。反而是雷達性能始終不佳的蘇制戰機,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將IRST作為戰機探測的重要手段。
F-14D堪稱最完美的艦載機,除了自身的強大性能,它還相當有前瞻性的大幅提升了IRST系統的地位與性能。
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對多用途戰機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堪稱完美艦載機的F-14D。F-14D為強化綜合火控能力,裝備了AN/AAS-42型紅外傳感器。F-14D也成了唯一裝備IRST的美制第四代戰機。儘管只是作為輔助探測設備出現,但AN/AAS-42的性能相當強大,在1996年的測試中,曾成功探測到50km外的1枚高速模擬靶彈(2.4馬赫),並持續跟蹤長達5分鐘。1998年的另一次測試中,AN/AAS-42則成功探測了1架42km外迎頭接近的F16戰機。
美國海軍的做法則有些「山寨」,直接將IRST-21集成到了標準FPU-13副油箱中,編號AN/ASG-34吊艙,掛載在F/A-18E/F的中線掛架上。
得益於AN/AAS-42的強大性能,此次復活的產物是綽號「軍團」的紅外探測吊艙,其使用IRST-21紅外傳感器就是在AN/AAS-42基礎上大幅升級而來。此前美國空軍已通過整合IRST-21傳感器研發了集成在「狙擊手」吊艙中的AN/AAS-42「虎眼」IRST傳感器,首先裝備韓國的F-15K與新加坡的F-15SG。美國海軍的做法則有些「山寨」,直接將IRST-21集成到了標準FPU-13副油箱中,編號AN/ASG-34吊艙,掛載在F/A-18E/F的中線掛架上。
「軍團」吊艙的最大對空探測距離甚至超過了F-16的APG-68雷達,掃描範圍更是遠遠超出。
因此,「軍團」吊艙可是看作是美國空軍將IRST-21傳感器從「狙擊手」吊艙中獨立出來,參照AN/ASG-34吊艙的概念,研發的全新吊艙。根據洛馬公司提供的數據,「軍團」吊艙屬於長波紅外傳感器(LWIR,8-14微米),探測距離比俄羅斯蘇27/米格29戰機IRST傳感器的中波傳感器(MWIR)更遠,「軍團」吊艙的最大對空探測距離甚至超過了F-16的APG-68雷達(APG-68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50km,最大方位掃描60度),掃描範圍更是遠遠超出。
因為當初技術成熟度與設計理念的限制,F22戰機並未裝備任何IRST設備。
因此,在F22生產線關閉,F35戰機難以承擔空優作戰的背景下,洛馬為F15C戰機裝備「軍團」吊艙就是為了能使其面對國外早期第五代戰機時,能夠在不發射雷達電磁信號的前提下(關閉雷達),僅依靠被動紅外探測手段,在常規交戰距離上(30-120km)有效探測目標。著眼於F22戰機並未裝備IRST設備,所以裝備「軍團」吊艙的F15戰機還能通過Link 16數據鏈與通用數據鏈與F22戰機,甚至是後方戰艦,共享敵方空中目標的紅外探測情報。
EODAS系統在殲20戰機上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未來的中美空戰模式,令美國壓力山大。
隨著紅外探測手段的進步,尤其是整合提升IRST技術,並融合大量精確探測、跟蹤技術的EODAS系統的出現,並裝備F35與中國殲20戰機後,不少美國專家認為,未來中美戰機之間進行的將不再是「雷達引導空戰」,而是「紅外引導空戰」。在未來第四、五代戰機搭配作戰的模式下,儘管裝備「軍團」吊艙的F15C尚無力對殲20構成威脅,但卻能有效壓制未裝備類似系統的中國第4代戰機,從而令美國第五代戰機在於中國同類戰機的對抗中佔據優勢。
拋開「軍團」吊艙的性能數據,其誕生歷程體現了美國的裝備研發模式正在開始發生變化。面對中國第五代戰機的強勢挑戰,美國並沒有把寶全部壓在更新的第六代戰機上,而是轉而深挖AN/AAS-42這類優秀老技術的潛力,通過升級F15C這樣的傳統戰機,謀求未來在空中對抗中的整體優勢,這種模式上的轉變,值得中國學習,更值得中國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