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數量技術才是王道:理解中國核思維對戰略穩定的追求

2021-02-07 澎湃新聞

在美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威懾(deterrence)是核戰略中最為核心的概念,甚至也是常規軍事領域的重要概念。

長期困擾中美兩國核專家的一個問題是,雙方對核威懾的褒貶經常不一樣。美國學者一般認為核威懾是恰當的,而中國學者往往認為核威懾具有較強的威脅性。這說明一個問題,中美雙方對核威懾含義的理解常常是不一樣的。

對美國學者而言,中國在核武器數量發展上的克制是非常難以理解的。

是威懾還是強制?傻傻分不清

按照美國學術界的定義,威懾(deterrence)屬於一種強制性(coercive)的行為,其含義是通過威脅要採用懲罰手段,迫使對手放棄它想做的事情。

另外一種強制性的行為是驅使,其含義是威脅採用懲罰手段,迫使對手做它不想做的事情,託馬斯·謝林(Thomas C. Scheling)將其稱為「compellence」。

之所以將這兩種強制性的行為分開,其原因在於,二者成功的機會差別很大。在相同的懲罰手段下,驅使對手去做一件它不想做的事情比迫使它放棄一件事情更加困難。

區分威懾和驅使的基本方法是:一個強制性的行為是否試圖改變現狀。威懾是迫使對手放棄一個行動,結果是維持現狀;驅使是強迫對手採取一個行動,結果是改變現狀。

核威懾就是用核武器作為懲罰手段,迫使對手維持現狀;核驅使就是用核武器作為懲罰手段,迫使對手改變現狀。

上述的定義十分適合描述孤立的、大型的國際衝突,例如,突然爆發的核戰爭。當一個國家試圖發動突然的核攻擊的時候,這種核攻擊就是一種改變現狀的行為。其對手用核報復來懾止核攻擊的則是維持現狀,因此,後者屬於核威懾。如果一個國家以核打擊作為懲罰手段,迫使對手讓出大片領土,這就是核驅使。

美國學者的總體看法是,核威懾和核驅使是可以區分的;

與核驅使比較,核威懾更具有正當性。因此,美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樂於將自己的核政策稱作核威懾。

問題是,國際社會中常常出現的是小型衝突,一些大型衝突也往往是從小型衝突升級而來。在小型衝突中,判斷誰首先改變現狀是非常困難的。有些領土爭端、地區性摩擦持續幾十年甚至更久,追溯誰首先改變現狀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情況下,判斷威懾和驅使就十分困難了。如果一個國家試圖在這種情形下發揮核武器的作用,就很難說這時核武器的作用是驅使還是威懾。我們可以來看一個兩步升級的例子,以理解為什麼有時候核威懾和核驅使難以區分。

第一步,一個國家使用常規武器侵佔了對手的領土。

第二步,對手準備發起常規反擊,奪回被侵佔的領土。

佔領了對手領土的國家這時威脅使用核武器,試圖懾止對手的常規反擊。如果我們只看第二步,會認為這個國家在實施核威懾,因為其目的是維持佔領這樣一種狀態。

如果我們把第一步和第二步結合起來看,則這個國家在進行核驅使,迫使對手接受領土被佔領。

上述分析表明,在小型衝突和逐步升級的衝突中,判斷誰首先改變現狀是非常困難的。中國學者用關聯的眼光,重視衝突的升級現象,認為核威懾和核驅使常常是難以區分的。

因此,中國學者往往不著意區分核威懾和核驅使。中國學者使用核威懾這個詞語的時候,往往包含了核驅使的含義在裡面,相當於美國學者使用的nuclear coercion(核強制)。

中國學者常常批評核威懾,其實是在批評核強制中的驅使成分。核威懾與核驅使難以區分,其主要原因在於衝突升級中難以找到首先改變現狀的一方。

如果核武器的作用僅僅限定在大規模衝突中,如用於懾止核打擊和毀滅性的常規打擊,那麼,就能夠實質性地排除掉核驅使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政府聲明會批評「以首先使用核武器為基礎的核威懾」。

想當霸主的美國需要多少核武器?

對美國學者而言,中國在核武器數量發展上的克制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在中美兩國的核對話中,美國學者對中國核透明的一項指責就是,不知道如何根據中國的核戰略原則(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推導出中國對核武器數量的要求。

在美國,對核武器數量的要求是根據需要打擊的目標的數量推導出來的。需要打擊的目標越多,需要的核武器數量就越多。實際上,這個原則是似是而非的。

第一,一個國家首先發動核攻擊還是進行核報復,自己可用的核武器數量有所不同,能夠攻擊的目標數量也不同。

這說明,目標數量不是一個剛性的指標。

第二,經過多次美蘇(俄)雙邊戰略核裁軍,美國部署的戰略核武器數量與蘇聯(俄羅斯)大體對等地減少了一個數量級。這說明美國需要針對的目標也是可以大幅度減少的。

所謂由目標數量決定核武器數量只是一個程序性的現象,實質上還有其他更為重要的因素在影響美國對核武器數量的選擇。

美國核武器大致有三個作用。第一,懾止核進攻;第二,打贏核戰爭;第三,維持美國的霸主地位。中國和美國的核武器都有上述第一點的作用。按照經典的戰略穩定性理論,為了懾止核進攻,核報復需要給對手製造不可接受的損失,大約上百枚生存下來的核武器就能夠發揮這一作用。

如果一個國家核武器僅僅發揮懾止核進攻的作用,這種核態勢稱作最低核威懾。中國核武器數量沒有超出最低核威懾的要求,而美國戰略核武器的數量長期遠超這一要求。

這說明導致中美核武器數量差別的主要原因不在上述的第一點,而可能是第二點和/或第三點。

從道義上來說,打贏核戰爭和維持霸主地位並不值得誇耀。因此,美國對第二點的表述是懾止非核的威脅,同時表示這種作用有實質性下降;對第三點的表述是懾止對盟國的威脅。

用核武器來懾止非核進攻,這就意味著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如果對手也有核武器,這會招致對手進行核報復。除非將核武器當作自殺性武器,用來報復對手致命的常規進攻,否則,以核武器懾止非核威脅需要有辦法來應對對手的核報復。

美國顯然不會將核武器當作自殺性武器,因此,為了用核武器來懾止非核進攻,美國必須採用打擊對手核武器的做法,以削弱對手的核報復能力。這種做法一般稱作「限制損失」(damage limitation)。

如果能夠基本摧毀對手的核武器,就能把對手的核報復給自己造成的損失減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這樣一來,美國就能夠隨心所欲地用核武器懾止非核進攻。

問題是,這需要非常準確地探測對手的核武器的位置並有足夠多的核武器去摧毀它們,這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儘管美國有「限制損失」的需求,但很難全面達到這一目標。由於一枚核武器最多只能摧毀一枚核武器,因此,為了實現「減少損失」的要求,美國的戰略核武器必須比任何一個對手的核武器數量都要多。

實際上,往往需要幾枚核武器才能摧毀對手一枚核武器,因此,美國戰略核武器的數量必須數倍於對手才能真正做到限制損失。

美蘇(俄)雙邊戰略核裁軍一直是大體對等的,由此可見,美國無法指望對蘇聯(俄羅斯)能夠徹底地限制損失,解除對手的核報復能力。

在針對中國的核報復能力的問題上,美國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看法。一派不願意接受中國的核報復能力,聲稱不能接受美國的脆弱性;另一派認為,這是事實,不能由美國做出選擇。

可以看出,在限制損失這一問題上,美國從未放棄努力,但不能達到徹底全面地限制損失的目標。限制損失是美國維持核武器數量的一個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真正影響美國核武器數量的因素是為了維持美國的霸主地位。

對美國而言,核武器數量是美國領導地位的象徵。美國不能接受自己的核武器數量少於俄羅斯,不能接受自己的核武器數量與中國相當,儘管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會降低美國與中俄之間的戰略穩定性。

讓美國一些政府官員和安全問題專家憂心忡忡的事情就是中國核武器在數量上與美國持平,即使是美國的裁軍派也希望維持美國對中國核武器數量的優勢。

對這一問題,美國的表述往往是:如果美國核武器數量削減過多會使得它無法向其盟國保證,美國能夠保護其安全。這實際上是維護美國領導地位的委婉表述。

中國的核武器數量能保持戰略穩定嗎?

中國對自己選擇少量核武器的表述兩種

:(1)精幹有效;(2)中國絕不與任何國家進行軍備競賽。

精幹有效的含義是,中國選擇恰當的核武器技術和部署方式,使得中國的核武器足以懾止核進攻,除此之外,中國的核武器沒有其他目的。中國不會試圖打贏核戰爭或者用核武器稱霸。

軍備競賽實際上有不同類型。一種類型是源於安全困境。

相關國家擔心對方的軍備發展會削弱自己的安全,被迫發展自己的軍備。在擔心自己安全的動機驅動下,雙方按照安全困境的模式進行軍備競賽。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有可能捲入軍備競賽。

例如,如果美國持續發展具有戰略能力的飛彈防禦系統,中國擔心自己的核報復能力被削弱,會加強突防措施,其中一個選項就是部署更多的進攻性飛彈。

雙方如果出現這樣的飛彈數量競爭,那就是一種安全困境模式的軍備競賽。中國承諾不搞軍備競賽,並沒有排除這種形式的對安全困境的回應。

另外一種軍備競賽是爭霸型的。

如果兩個國家都將自己看作世界領導,都將核武器數量當作自己領導地位的象徵,那麼,它們就會在核武器的數量上,尤其是在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出現爭霸型的競賽。

冷戰期間,美蘇之間的核軍備競賽總體上是爭霸型的,有時是安全困境型的。雙方都試圖在戰略核武器的總數上壓倒對方;在發現不可能在總數上壓倒對方之後,雙方又設法保持不少於對手的數量。

這種爭霸型的軍備競賽與安全困境型的軍備競賽有很大的不同。

安全困境型的軍備競賽並不一定表現為數量競爭。即使一方核武器數量明顯少於對方,只要這些核武器有較高的生存概率,其核威懾效力也是足夠的。

因此,將懾止核進攻當作核武器的唯一目的的國家能夠接受核武器數量少於對手。此外,針對對手的新型武器,如果存在著有效的、巧妙的技術回應手段,也不一定都靠增加本國核武器的數量來回應。例如,誘餌彈頭是突破飛彈防禦的一個巧妙手段。

如果這個手段的有效性能夠得到廣泛接受,中國也沒有必要通過增加核武器的數量來回應美國的飛彈防禦。

爭霸型的軍備競賽則不同,雙方都會對對方戰略核武器的數量極為敏感。一旦對手戰略核武器的數量有所增加,即使本國核武器的威懾力沒有受損,也一定增加本國核武器的數量以作為回應。

這是我們看到的冷戰期間美蘇之間的情形。

中國表態不參加軍備競賽,排除的是爭霸型的軍備競賽,表明中國不為爭霸而與其他國家進行核武器數量競爭。

上述分析的總結如下:中國核武器的唯一作用就是懾止核進攻,因此,中國核武器發展不需要追求數量。中國排除了將核武器用作爭霸手段,因此,中國不會追求與美國核武器在數量上的對等。

戰略穩定性並不要求兩個國家核武器數量相等,只要求兩個國家核武器具有足夠的報復能力。

中國促進與美國的戰略穩定性就是要提高中國核武器的生存能力與突防能力,數量對等並不是一個必要條件。

儘管中國從不追求與美蘇(俄)核武器數量的對等,但是,中國十分在意戰略武器技術發展的追趕。

中國自發展核武器起,就十分注意在各項核武器技術上縮小與美蘇等技術先進國家的差距。在技術發展的問題上,中國的信條是「落後就要挨打」。

按照戰略穩定性理論,如果一個國家容易挨打,就是戰略不穩定了。按照中國從一百多年的歷史中總結出的理論,技術落後,尤其是出現技術上的代差,戰略穩定性就很低,落後的國家就容易挨打。

按照這一邏輯,如果一個國家發展了新的技術手段並將這種技術手段應用於軍事,其對手如果缺乏相應的技術,那麼,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略穩定性就會降低,表現為技術落後的一方就會挨打。

美蘇(俄)專家在討論戰略穩定性的時候,主要關注的是部署的系統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響雙方發動進攻的決心。

儘管中國專家不一定採用戰略穩定性的詞語,但他們更關心新技術的發展如何影響國家之間發動進攻的決心,從而影響戰略穩定性。

因此,即使中國不部署特定的武器,發展和了解相應的武器技術也是十分重要的。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發展中子彈技術,但是不部署中子彈;這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會跟蹤研究美國的反導技術。

(作者為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本文為李彬、趙通主編的《理解中國核思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月)一書的序言,原標題為《中美核思維差異及其根源》,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由於文章篇幅較長,所以分兩天刊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重新理解不結盟∶中國外交戰略調整的一種可能性
    總體而言,中國官方對聯盟的理解其實是狹義的,我國所批判的聯盟,其實主要是傳統的軍事聯盟或西方國家主導的排他性同盟。當今國際秩序中各種新的安全合作關係,我國官方並未對其進行明確的界定。在狹義的聯盟和寬泛的"夥伴關係"中間,確實存在著巨大的模糊地帶。中國過去對聯盟模糊的、狹義的理解,為新的不結盟觀念的出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 從「平衡」到「穩定」
    那麼,顯然,「 再平衡 」 的目標就是達到新的平衡,即要相應地增加美國一方的軍事力量,以與中國一方的軍事力量,重新達到勢均力敵的狀態。所以,所謂 「 穩定 」 ,是指事物的運動狀態相對不變,不受外界環境的擾動或起伏而起變化。平衡,未必穩定——有穩定平衡和不穩定平衡之分。比如物理學上,一個剛性小球,位於橢球狀的鐵鍋最底部,就是穩定平衡。即使我們讓它離開最底部的位置一段距離,放手之後,仍然會滑向底部,最終在振蕩之後,恢復停留在鍋最底部的穩定平衡。
  • 別吹牛X,中國會當真,美國的戰略忽悠都玩不下去了
    「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只差最後一步!可以說,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的!反倒是沒亮過什麼炫酷概念的中國,在單兵外骨骼技術方面,成果驚人!比如2019年由陸軍裝備部舉辦的「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居然有近百支隊伍參賽!
  • 華語|【乾貨】辯論的技術戰術和戰略
    說到底,技術是一種經驗,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讓你不至於浪費時間在多餘的廢話上。技術只是手段,效率才是目的。我不排斥大家學習網上的技術,但一定不能無腦學,而要在日常的訓練中不斷檢查你所看到的技術和賽制以及你自身的特點是否匹配。
  • 維護中國國土安全與地緣戰略利益的三個關鍵詞
    (二)有的放矢,明確戰略目標總的目標應是: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塑造有利的周邊環境,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維護與拓展海外利益塑造安全的「帶路」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塑造和平穩定的地緣環境。
  • 外交部:外界對中國核武器數量的猜測毫無根據
    傅駁斥了美國對中國核力量建設的無端指責並指出,中國奉行自衛防禦的最低核威懾戰略,是基於中國自身安全需要和核武器作為終極威懾手段的性質等考量作出的戰略選擇,外界對中國核武器數量的猜測毫無根據。中方加強戰略能力建設,是新形勢下確保核武庫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客觀需要,希望外界客觀正確看待。
  • 席亞洲:中國要造戰略轟炸機?先來算筆帳
    最後,從心理角度而言,對於很多對中國不懷好意的國家和地區的潛在敵對分子而言,發射架上的飛彈他們看不見,但戰略轟炸機巨大的陰影,和它隨時可能投下的重磅炸彈,卻是他們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得到的,或許這也是美俄對於「戰略轟炸機遊戲」樂此不疲的原因之一。
  • 從克裡米亞入俄看破解南海困局之道——以美俄戰略博弈的視角
    正因如此,俄羅斯對克裡米亞半島的歷史情結就可以理解與想像了。在某種程度上,南海之於中國亦有相似的戰略地位與歷史情結。南海的戰略地位無異於克裡米亞之於俄羅斯。中國對南海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最早開始並進行了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中國對南海領土主權的取得和確定完全符合國際法四要素。
  • 維護全球戰略穩定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6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籤署並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加強當代全球戰略穩定的聯合聲明》。這是2016年以來中俄兩國元首再次就戰略穩定問題發表聯合聲明,向世界發出反對單邊主義、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秩序的時代強音。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這一聲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 以發展促和平——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方案
    「民主和平論」成為支撐美國制定國際戰略和執行外交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柯林頓曾在國情諮文演說中明確提出民主國家相互之間不會發生戰爭的論斷,並把「全球民主化」作為其「參與和擴展」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以「人道主義幹涉」之名,先後出兵索馬利亞、海地、科索沃。
  • 輕改動畫《落第騎士英雄譚》是王道作品嗎
    為此近日有日本網友發起討論:這是王道作品嗎?1:以下、\(^o^)/でVIPがお送りします2016/01/07(木) 06:44:07.578 ID:MLMKQjFsM.net之前我有個死宅朋友說:「《落第騎士英雄譚》劇情發展太過於王道了,弄得我都看不下去。」輕改動畫也有王道的時候嗎?
  • 【深度文章】中美亞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和安全困境?
    因此,中國發展軍隊以確保中國領土完整,這需要強大的軍事能力來防止美國幹涉臺海事務。此外,中國在南海也擁有主權。中國對南海的主權需要海上力量控制水域,並阻止其他對此海域有野心的國家如越南和菲律賓獲得對有爭議海洋的控制。然而,美方評估後認為中國正在通過建造人工島來軍事化南海,並認為這將「危害其他國家的貿易自由和主權自由,破壞區域穩定」。
  • 每種裝備體系,都是設計者對至高無上的遊戲體驗的追求
    你可以將它理解為角色的裝備,每個從者只能裝備一件概念禮裝,並獲得概念禮裝提供的特殊效果(如果滿破,效果更佳)。概念禮裝分為5種星級,迄今為止,國服推出的禮裝多達762種,加工、加防、加回復能力等效果都位列其中,不過,大部分禮裝效果都是都是用來充數(拉低抽出好效果的概率)的,真正實用的禮裝屬性主要是加NP、加寶具傷害、加暴擊星這幾種。
  • 相比用於戰略核打擊,美軍更加重視高超助推滑翔飛彈的戰術應用
    DARPA項目「獵鷹高超音速試驗床」項目——HTV-2國防部的批評人士認為,UCS聯盟的科學家們從技術細節到戰略意義,每一步分析都犯了錯誤,具體觀點包括:UCS聯盟的模型是基於十年來DARPA設計的HTV-2飛行試驗,但是HTV-2從未完成一個完整的飛行測試,而且現在開發的高超聲速武器已經與HTV-2存在很大不同。
  • 任正非:絕不在「非戰略機會點」上消耗戰略競爭力量
    接下來分別介紹戰略洞察、中長期戰略規劃、年度業務計劃、戰略解碼和戰略執行&監控五大重要模塊的內涵和作用 。① 戰略洞察我們要深刻理解行業、客戶和用戶、競爭力甚至供應商。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思考未來戰略的邊界及戰略機會點,且貫徹執行「戰略機會點是可以被有效管理」的理念。
  • 丁彥皓(可信財商):「統戰」不同利益團體以掣肘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打壓
    辯證法在處理中美關係時依然有效,諸如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有限脫鉤更有利於中國高科技行業的獨立自主與基於龐大的內需而自我迭代。事實中國當前的技術沉澱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領域,但是,在部分領域依然與歐美日韓存在量的差異。而這一突破的前提必須是中美脫節,讓中國的技術基於自身龐大的內需自我迭代升級,而美國技術因為脫離中國市場,迭代升級必然降速,從而以「雙擊」的形式縮短中美的技術差異。
  • 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應對中國威脅的戰略行動計劃》
    新美國安全中心發布《人工智慧與國際穩定:風險與建立信任措施》報告據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官網1月12日消息,CNAS發布《人工智慧與國際穩定:風險與建立信任措施》報告。報告評估了人工智慧(AI)軍事化應用的風險,指出通過單邊、雙邊和多邊行動建立信任措施(CBM)是減少AI風險的潛在工具。
  • 「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為重中之重
    與「三叉戟」-1飛彈相比,該型飛彈有很高的可靠性,截至2016年已連續160次發射成功,並進行多項技術改進,可有效滿足使美海軍應付新型威脅能力的需要。發射井中的美國「民兵」-3洲際飛彈。同時,美國也希望通過在盟國面前展示其這一能力,說服盟友和夥伴國放棄研製本國核武器的企圖,實現其核不擴散的戰略目標。但隨著國際安全形勢發展及新興國家核力量的不斷增強,特別是俄羅斯、中國、朝鮮等國家核武器質量和數量不斷提升,美國及其盟友所面臨的核威脅風險都在不斷增長,盟友對美提供核保護能力的信心也在急劇下降。
  • 中美空中加油差距大:數量差57倍 中國可能沒摸透硬管加油技術
    他提出讓受油機在空中平穩的前飛,尾後拖一根導索,導索末端有一個配重,使得導索在空中能夠穩定在一個位置;加油機也拖一根導索,並且也加上配重,成一定角度從受油機的一側飛往另一側,使兩根導索在空中交會掛住,然後受油機把導索拉進來,把加油機的加油軟管拖進受油機,開始輸油。此後,隨著技術成熟,油管的末端又加上了圓錐形套籠,既增加了加油管在空中的穩定性,又便於受油機的加油探頭穩定準確的插入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