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組織是怎麼樣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效。分享兩點我自己的看法。
一、蓋達組織
大家看現在世界上的事兒,這十年多的組織是特種部隊跟蓋達組織在打。未來的組織,實際上這情況已經給我們演化出來了,要麼像蓋達組織,要麼像特種部隊。
蓋達組織是什麼樣呢?
分子狀,用價值觀協調,成本各自負擔,成果自己享受。蓋達組織這十來年都是因為這樣,最主要是他用宗教的價值觀協調(價值觀非常簡單:信真主,讓美國難受,就這一句話,它就成了價值觀)。
只要按這個套路來的,都可以叫蓋達組織,然後各自承擔費用,各自享受成果。這是一種組織。
你的品牌能比過觀音嗎?
觀音品牌的美譽度是百分之一百以上。為什麼呢?大家都進廟求子,沒求著,你怨他嗎?不怨!覺得自己肚子不爭氣,晚上回去再加班;然後求治病,病沒治好,也不怨觀音,第二天又去了。
所以對觀音的美譽度是百分之一百,投訴率零。但是觀音有總部嗎?有我們的品牌總監嗎?沒有。觀音廟是成本,誰付的呢?各自信眾出錢。
所以,有一種方法就是類宗教的管理法,真能把你的組織管成這樣,那是極牛的做法,但是遺憾的是我們人有點低俗,好像很少有企業能管著。但你仔細想觀音這個系統,這麼多年也沒總部,也沒聯網的統一管理,也沒有客戶服務中心,什麼都沒有,但是滿意度百分之百,這就是一種類宗教的組織。效率極高,而且打不散,一直都能存在。
二、特種作戰
另外一種組織是特種作戰。
講一個故事,911之後,超級大哥被人在臉上打了一圈,大家想你要是一個超級大哥,被一拳打臉上,你應該怎麼反應?如果半年以後來報仇,你還能當大哥嗎?那就必須立即還手,按照常規作戰。
因此拉姆斯菲爾德(註:政治家和軍事戰略家)提出了一個新的戰爭理論,叫特種作戰的方法。
特種作戰的方法是什麼?
招了123個海軍陸戰隊、海豹特種作戰人員,就用這123個人,加上強大的後臺支持,在阿富汗幹掉塔利班。最後,美國幹掉塔利班只用了123個人,這本書叫《捉捕拉登》,講特種作戰。
那麼這個特種作戰怎麼辦呢?
非常簡單,三個人一組。這三個人裡,有一個非常強的通訊專家,在各種情況下保持跟後臺的通訊聯繫;第二個是武器和戰鬥專家,各種武器非常熟悉;第三個救生救援和指揮員。
這個三個人一組,空降以後找到馬蘇德部隊,當時就面臨一個問題,我們啥也沒有,怎麼成軍?其實很簡單,武器裝備專家一看這些人應該配什麼東西,算出來後通訊專家發個郵件,後臺供應鏈響應,運輸機就飛過來,幾個小時以後一包一包的空投,每個人穿上就OK了。
因為美國在全球有300多個軍事基地,所以全球軍事供應鏈都是通的,後臺極其強大,這就成軍了。他們用死亡射線(紅外線)定位,定好以後通訊專家直接告訴後臺,武器專家開始選武器、選炸彈。這個武器專家就得選一個炸彈,第一是便宜,第二要人道。
選什麼炸彈呢?選擇炸彈時,第一成本太貴不行,因為每個炸彈都有條碼,扔下去以後,後臺就顯示軍費支出。在美國的網站上可以看到美國的國防預算支出,每天網站上都有軍費預算和支出。
為什麼要人道?現在全球衛星都能看見,如果炸得血肉橫飛,太不人道,所以屍體必是完整的。
有一種炸彈叫窒息彈,在越南用過,在空氣中把空氣抽掉,頭頂上爆炸以後,把方圓多少公裡的空氣抽乾,所有人就窒息了,叫窒息彈。
裝完炸彈到飛機上,就像咱們電視裡看的大家嚼著口香糖,聽著音樂一樣,坐標都給了,然後大家就說,有活幹了,開工,然後按鈕一按,那邊就在那頭頂一炸,炸完了全沒了,最後宣布凍死了。
美國按照這種戰爭理論,三人一組,為前方的執行團隊,後臺響應的是至少5000萬美金的支持系統,這個戰爭模式(特種部隊作戰)就要求我們的組織變成了非常專業、小型化、精準化的執行團隊,而後臺系統要非常快速的反應和有效。
過去我們看過抗美援朝的電影,炸一個大橋是怎麼炸的呢?飛機反覆俯衝,一邊找目標,一邊扔炸彈,成本都發生在現場,後臺都是大體上知道,反正有個橋。炸藥成本是一大堆,找目標要飛行員現找。
現在幾千裡外也能知道,炸彈就一個,現在的成本主要花在找目標上,炸藥成本非常簡單。
所以我們做企業,未來也會這樣,花很大代價找到精準目標,然後執行非常短促有效。恐怖分子跟特種作戰就變成了這樣一種博弈。
我們看一下擊斃賓·拉登(電影名《獵殺賓·拉登》),梅卡隆前妻(凱薩琳·畢格羅)拍的,有一個經典的照片就反映了組織的效率,在照片裡,歐巴馬是在角落裡的,前面的一幫人現場指揮,而且是擊斃賓拉登現場轉播。
那麼這個故事的寓意是什麼呢?首先,這個照片裡,決策者是歐巴馬。
歐巴馬是怎樣決策的?
在這個事件前,找了拉登很久,然後大家把信息及情況告訴歐巴馬的時候,表示有60%的相似。那麼歐巴馬面臨一個決策,如果這一仗成功了,選舉連任就沒有問題,結束了反恐戰爭;如果沒成功,連任也沒有戲,萬一進去的人還被抓了,成了伊朗門事件,美國的臉也丟了。
所以,這個決策總體風險大於收益,但收益是個人的,風險是國家的,個人雖然不能連任,他也當了四年了,所以很難決策的時候,他就做了第二個判斷,再找一組人跟拉登是從來沒有關係的人,再次判斷相似性。
為了決策,前提在於信息要充分完整準確,而且沒有偏見。
因為大家天天看,慢慢有主觀性了,看哪個長鬍子都像拉登。後來,另外一組不相干的人得出的結論是40%,這個時候,他就有了決策,因為這個機會錯過以後,他的工作就結束了。
決策這件事實際上,就是承擔風險,做判斷,決定。
決定以後就交給他,然後開兩架飛機出去,一切都計算好好的,但是在中間,有一件事沒有計算到:氣溫比較高,熱量往上升,飛機下降時,給掀翻了。原來的計劃是一上一下夾擊,但是,在這個時候,白宮看見這個突然掉下去的飛機,很緊張,這時指揮部就面臨一個問題,幹還是不幹?
結果白宮這邊打電話問:指揮官很淡定的說這也是他們的訓練科目,繼續。也就是說,訓練科目裡所有意外,海豹你自己解決,任務不能放棄,分級授權很重要,白宮沒說哥們趕緊撤,要是這麼一說,就叫越級。
白宮尊重阿富汗前方指揮官的意見,果然他們振了一下有點懵,但是立刻調整過來了,兩隊合一隊從下往上攻,結果只比原計劃多了一分多鐘,訓練了無數次,所以大家看到的電影裡兩三下全部乾死,完了以後拖出來,起飛時把那架飛機轟炸掉,撤回去,這些都是標準動作。
大家看看這個電影,也就知道現代的特種作戰:組織決策、授權、應變,小團隊的專業性。前面操作的專業性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特種作戰和蓋達組織就變成了現在的兩種組織形態,實際上企業組織相當的都是借鑑軍事組織。因此在美國西點軍校培養的CEO比哈佛的CEO多,而且執行力強。
軍事上的博弈屬於變動中的對抗性博弈,大家都是移動的,都想打死對方,這叫變動中的對抗性博弈,而我們商學院講的博弈,都是非對抗性的,而且假定一方不變的,所以,軍事上總在挑戰不可能。
美國西點軍校有個著名的課程,就在一個直徑大概十幾米的一個圓的井裡面,這個井是鋼板,沒有人救你,你自己怎麼爬出來,很多學生上著課,最後這一刻都畢業不了,只有一個人出來了,這個人叫艾森豪(美國第34任總統)。
講到未來的組織,大家看一下這兩種狀態,特種作戰和蓋達組織,用這種小拳頭來快速對付這個蓋達組織的蔓延,而這兩個恐怕對我們企業未來的組織是有些借鑑和參考意義的。
【內容來自湖畔課堂 馮侖老師分享 節選】
導師:馮侖, 湖畔大學校董,萬通集團創始人
背景:文章內容來自,湖畔大學出品《湖畔三板斧》音頻節目,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進入專輯,免費收聽馮叔的精彩內容(E41-E43)。
保存下圖,每周五都有新的「湖畔黑板報」,給你畫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