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機身長垂尾小,大攻角不佳?輕巧精細實效超越美國戰機!

2021-02-24 大水來

自從戰鬥機誕生以來,為了追求提高作戰能力,飛機的迎角一直在不斷提升,迎角越大升力越大,機動性越好,大迎角機動飛行能夠迅速改變飛機的速度矢量與機頭指向、搶佔有利的攻擊位置、並率先發動攻擊,同時還能將自己飛機的位置始終處於對手轉彎半徑的內側,可有效規避敵方武器系統的攻擊、形成戰術上的絕對優勢。

這也是世界戰鬥機不斷採用新技術提高迎角的最大推動力,二代機最大攻角大多在20度左右,三代機攻角限制在24-26度,雖然看著數據差不多,但是二代機超過20度就非常容易失控,難於改出,而且二代機大攻角操縱經常非線性,一會反應大一會反應小,體驗嚴重不佳,但是三代機大多有良好的飛控系統,可以控制飛行包線,使得飛行員可以在安全範圍內無憂慮操縱!而且飛控系統將非線性部分進行平滑,使得飛行員不用適應飛機的怪毛病。

而四代機F-22,F-35,以及中國殲-20戰鬥機,則一舉突破26度牢關,殲-20和F-22戰鬥機在無推力矢量情況下,可以做到最大攻角60度可控飛行,F-35戰鬥機50度,殲-20戰鬥機做到這個數據,背後是一個大家很難想像的情況,長得很不適合大攻角飛行的樣子,機身超長,而且垂尾低矮位置靠後,而美國兩款飛機則是飛機短粗,垂尾高聳。

從對比來看,F22垂尾更高更超前,大迎角性能好是天然的,誰都想不到殲20一樣好

提高大迎角性能,除了改進機翼設計之外,垂尾也是一個巨大的限制因素,戰鬥機機動往往是三軸交聯,往往一個動作下來俯仰滾轉側滑三個方向參數都會一起動,大迎角飛行最大的難題是垂尾效率,垂尾往往安置在機身尾部,但是放在哪個位置,多高多大面積,這就是很麻煩的問題。

二代機追求最大速度,所以需要高速飛行舵效高,所以垂尾一般都儘量往後放,中國殲8戰鬥機則創造了一個奇蹟,垂尾放到後端發動機噴流影響區,燒了40年的尾巴不斷開裂,而三代機設計則講究提高迎角性能,所以垂尾位置儘量靠前,而且垂尾高度高,面積大,這種設計一直延續到四代隱身飛機時代,而中國殲-20垂尾設計更像二代機,為何能做到同樣優秀的大迎角性能呢?

殲-20飛機設計細長,垂尾低矮,類似二代機殲8,但是大迎角性能卻有天壤之別

美國F-22戰鬥機飛機比殲-20戰鬥機短了2米多,而且垂尾更高,面積幾乎大一半,而且位置特別靠前,F-35戰鬥機設計也類似,但是很尷尬的是,F-22和F-35都遭遇到垂尾振動問題,其中F-35戰鬥機特別嚴重,在試飛期間,從18度就開始抖,飛行員連儀表都看不清,後期則在22-26度範圍內飛行經常不穩定,這也是包括美國飛行員在內的多國飛行員一直嚴重吐槽的地方:比F-16晚了40年,人家大迎角幾乎不抖!

殲-20如何能做到大迎角飛行不抖?設計師想了很多辦法,尤其是飛機比較低矮大迎角容易被前機身遮擋,主要有三招,一個是採用腹鰭,腹鰭在機翼下方,大迎角飛行時候沒有任何遮擋效率很高,而且可以作為發動機尾噴流的遮擋器,另外一招是,設計師精心設計了飛機後邊條,又寬又長,便於增加飛機升力體效果,另外一個方面,可以作為飛機V型垂尾的安裝點,位置拉開後,儘量減小機身的遮擋效應。

設計師利用各種先進軟體,外加風洞實驗,模擬飛機渦流,找出最佳垂尾位置

除了以上2點,最重要的還是,脫體渦流場預測,大迎角飛行最容易發生的問題是垂尾抖振,這是由於大迎角飛行時候,飛機機身機翼各個部位產生了大量的渦流,這些渦流生產和消失都比較複雜,假如處理不當,則容易直接撞擊在垂尾上,直接造成後機身強大振動,影響飛行安全,而且嚴重危機垂尾壽命,美國F-18A和F-22A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F-18A戰鬥機採用了V型雙垂尾,大迎角性能優秀,但是僅僅幾次大迎角飛行後,立即發現垂尾開裂,不得不緊急修補,最後在邊條上加擾流片,改變渦流破裂位置,最終增加了更大阻力,飛行性能進一步降低,而F-22戰鬥機則是不僅僅垂尾位置前移躲避遮擋,而且更依靠「頭鐵」硬抗,使用了超強的4梁接頭垂尾安定面和高強度碳纖維做面板,這也是一種代價很大,而且野蠻的做法:固定安定面在大迎角飛行時候會降低飛機機翼升力,而且垂尾也會生產渦流,難於預測和處理。

殲-20戰鬥機使用了更輕結構,更小面積設計,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是中國設計師的一大勝利!

相關焦點

  • 外形比殲20還科幻,伊朗五代機首次升空,對美國航母威脅巨大
    ,甚至比殲20的氣動外形設計更激進。大攻角機動首先F313的進氣道設計不符合高機動戰機的要求,雖然戰機的進氣道設計五花八門,但是都設計在機腹、肋部或者機身兩側,從來沒有哪一款追求機動性的戰機將進氣道設計在機身上半部
  • 殲20超高清細節:機身精湛工藝再次刷新認知
    殲-20,是世界上除美國F-22A和F-35系列之外,唯一已經批量服役的隱形戰鬥機,是我國航空工業的心血結晶。日前,又一組殲-20高清細節新照公開,機身精湛工藝是再次刷新了認知。我國在突破DSI進氣道技術之後,已在殲-20以及改進型第三代戰機上使用該技術。
  • 中國殲-20戰機曝光巨大隱身彈艙:尺寸性能超越美國F-22猛禽!
    軍事專家研判這是我國殲-20隱身戰鬥機的彈艙試驗平臺。這也是我國首次公布隱身戰機內埋式彈倉的畫面。由於機體巨大,所以殲-20的彈艙設計比美國F-22具有很多的後發優勢,總體性能超越了美國F-22。殲-20主彈艙的尺寸比F-22稍大,有網友分析長度在4.5~4.8米之間,深度0.8米,可以正常掛載6枚射程超過150公裡的霹靂-15中距空空飛彈,可裝載尺寸更大的空空飛彈或空地彈藥。F-22由於機身尺寸的侷促,導致主彈艙的尺寸較小,安排掛載飛彈時比較矛盾,委屈了主彈艙裡面的AIM-120C-7型中距空空彈。
  • 飛豹戰鬥機掉方向舵,增加角材補救,全動垂尾殲20安然無恙!
    殲-20戰鬥機為了達到高速,高機動,隱身設計,採取了比較極端的設計,對於氣動有巨大的好處,但是對於安全飛行來說,則是一個巨大的麻煩,這就是巨大的全動鴨翼和全動垂尾,傳統飛機為了迴避舵面的顫振問題,採用了斜軸設計,但是殲-20是一款高機動戰鬥機,需要舵效更強,反應更靈敏,所以這種保守措施也不能使用,只能使用垂直軸設計,但是垂直軸設計天生具有顫振性能差的特點,多個國家的戰鬥機顫振試飛,曾經因為垂直軸出過事故
  • 逆襲的中國隱身戰機:殲20和殲31誰將成為我國航母下一代保護神?
    殲31 鶻鷹戰機據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殲31戰機在兩側機翼的背面竟然出現了兩道人字型線條,這可能是氣流長時間吹刷,機翼蒙皮導致的結果,因此,許多媒體和專家對殲31是並不樂觀的態度。甚至有人稱殲三一根本就不是四代機,最多就是一型隱形飛機,而且隱形性能也不強,殲30距離殲20所樹立的中國四代機標準相差甚遠。
  • 美國說:2020年前中國不可能擁有隱形戰鬥機,沒想到打臉來的這麼快!
    7年後,中國自主研發的殲-20隱形戰鬥機橫空出世,不僅在綜合性能上與美國人引以為傲的F-22不相伯仲,在一些具體參數和性能上甚至超越了後者。殲-20為何如此彪悍?1、殲-20有多霸氣?,在作戰巡航(特別是在需要做大角度上仰或小半徑盤旋這些「急轉」動作)時,能夠獲得更多的空氣升力、實現良好的大仰角升力以及較大的瞬時攻角與滾轉率,使飛行更加靈活。
  • 中國「戰機之王」殲-20是不是美軍F-22的對手
    相信很多網友表示現在中國殲-20的隱身技術再次突破,整體實力會提升到什麼程度?相信大家都很期待殲20與F-22的交手,那麼作為中國「戰機之王」殲-20能否全面碾壓美軍F-22?美國空軍F-22戰鬥機殲-20的橫空出世,狠狠的扇了美國一臉,從最初的不屑一顧到外媒專家聯手大肆貶低殲20還不配與F22和F35一戰,口水大戰不知淹沒了鄰近多少小國。
  • 殲20,中國戰機崛起之路
    殲-20在全世界第五代戰機中已經坐穩了三甲位置,基本可以滿足突防第二島鏈的設計初衷。1997年,臺海曾密布的戰雲剛剛散去不久,距亞洲萬裡之外的美國天空之上,首次起飛了世界第一架第五代戰鬥機:被稱作「猛禽」的F-22。這架造型優美的鐵鳥,在其F119-PW-100低涵道比「加力渦扇發動機」仿佛能撕裂天空般的尖銳鳴叫中,宣告屬於它的空中霸主時代到來。
  • 淺析俄新五代機LTS,進氣口為何像殲-7?
    LTS看起來沒有平尾,而V型垂尾的根部構造稍向後延伸,發動機又偏上方安裝,所以發動機側面都會被遮蔽起來。此外也看得出垂尾根部構造不會太小,它應該跟蘇-57一樣採用全動垂尾。發動機噴嘴輪廓看起來是117發動機,這比較合理,因為要搞個單發其中一個目的是發動機要跟重型戰機通用,那麼未來應該就是要用「產品30」,而現階段當然先用117湊合。
  • 殲20比F22還要長,為何是全球尺寸最大的五代機?優勢比F-22還多
    而俄羅斯蘇霍伊生產的蘇-57戰機目前還在測試當中,不過有消息稱也很快就會服役了。目前我國已經研製了兩款隱身戰鬥機,殲-20戰機服役了,而FC-31戰機卻沒有服役。那是因為殲-20戰機一開始就是被官方所倚重的一款第五代隱身戰鬥機。該機是一架單座、雙發戰機,其採用了鴨翼+三角翼+全動垂尾氣動布局。殲-20戰機在全球當中的第五代隱身戰機當中,其體積是非常的大。
  • 解讀殲20戰機航電系統
    2015號殲20以完全態飛赴閻良後,2013再改成2015的模樣,很可能說明國家定型試飛沒什麼問題。 那麼下一步,不長的時間內會去打靶,然後就齊活兒了。  網友於五一勞動節期間在網上發布了一組殲20戰機近期試飛美圖。
  • 殲31戰機新照曝光,機體出現重大改進,這一性能比殲20還強
    空速管的取消表明飛行測試階段已經結束,離未來量產不遠了。FC-31起步較晚具有後發優勢,因此借鑑了許多殲-20和F35的成功經驗。此外,FC-31的空氣動力學布局相當簡潔,機身面積也比殲-20小得多,其隱身性能可能要優於殲-20。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國的FC-31將成為世界上第五款批量生產的五代隱身戰機。
  • 擔心F-35戰力不足,日本壓寶F-3隱身戰機,目標是超越中國殲-20
    日本政府認為,僅靠現階段F-35機群,在應對殲-20時,並無任何優勢。為此,應儘快研製國產隱身戰機F-3,使之總體作戰性能,特別是武器掛載能力,達到美制F-22戰機水平,以此才能對殲-20形成壓制。理想雖好,可裹足不前的F-3,真能對殲-20形成壓制嗎?自從美制F-22隱身戰機服役之後,對其垂涎三尺的國家不在少數,而日本就是一個。
  • 殲15戰鬥機多個鴨翼,飛機攻角可以從24度提升到80度
    蘇27戰鬥機的普加喬夫眼鏡蛇眼鏡蛇機動,最大攻角可以達到110度,這意味著飛機屁股在前,機頭在後向前飛,這種機動動作雖然在空戰中不太實用,但是卻展示了巨大的大攻角性能,航空界的常識:飛機依靠升力吃飯,攻角越大升力越大,升力越大,性能越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戰鬥機的發展,也是攻角的發展,經過60年的發展,飛機最大攻角從過去的不到20度升級到現在的60度,這就是殲20,F22,F35戰鬥機的水平
  • 尷尬…臺灣「防長」分不清解放軍殲20和殲31
    據臺媒報導,臺灣民進黨「立委」蔡適應2日質詢臺防務部門負責人馮世寬時,展示解放軍空軍殲-20與殲-31型戰機圖片,要馮辨別,結果馮世寬卻搞不清楚這兩型戰機,而臺軍空軍參謀長範大維卻把殲31說成殲20。被問到臺灣空軍升級後的F-16V能否匹敵殲-20時,兩人均表示「有信心」。
  • 殲-20戰機全解析!
    在國產第四代戰鬥機選型時,雖然不同的競爭方案在技術細節上存在大量差異,但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裝備兩臺大推重比渦扇發動機的重型隱身戰鬥機為總體方案。由於需要兼顧超聲速巡航和大航程,機身部分難免會顯得頎長,但過長的尺寸不僅會影響重量控制和部署條件,還會影響飛機的機動性能。最終勝出的殲-20方案之所以採用鴨式布局,除研製單位的設計習慣外,控制其機身長度(不大於蘇-27)也是一個重要目的。
  • 殲-20結構示意圖
    外形   從戰鬥機側面照片來看,可以看出殲-20在隱身外形上下足了工夫。從機頭到機尾貫穿全機身的折線都是連續的,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機身上下表面也都非常平直,這是明顯的隱身設計,減少了不連續平面帶來的雷達反射。   隱形技術   隱形戰機的絕招就是隱身。要想做到隱形,首先就是外形隱身。這就要求去除機身上的強反射源,如垂直面、鼓包和臺階等。其次還需要採用吸波材料,降低飛機雷達的反射面積。
  • 殲20引發他國「嫉妒」,俄軍事人員評價:機身過長,比例失調
    咱們的殲-20,引發了各國的不滿,主要還是因為別人看著眼紅,反正就是一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裡狀態,所以他們也發表一些對殲-20的惡言,那麼他們到底是怎麼貶低咱們的殲-20的呢,接著往下看。當時殲-20在珠海航展上第一次進行公開首飛的時候,咱們都是非常歡呼的,但是就是這個時候,俄羅斯方面有多位的專家就發表了對殲-20的評論。
  • 從嘲笑到恐懼,對照美軍F-22原版手冊比較中國殲20戰鬥機
    ,加長的機身證明殲-20不是戰鬥機而是遠程對地攻擊機,最搞笑的還認為殲-20毫無疑問地抄襲了米高揚設計局1.44驗證機設計圖,因為米高揚設計局1.44的設計概念就是成為多用途的殲擊轟炸機,因此設計了更長的機身,1.44驗證機既要實現隱形突防實現隱形突防又要兼顧高機動性,為此設計了前翼,殲20戰鬥機近距耦合前翼的造型酷似1.44驗證機,甚至犧牲部分隱形,大尺寸的前翼,對於陸基雷達而言,是很好的誘餌,修長的機身為了航向穩定性
  • 殲15戰鬥機多個鴨翼,飛機最大攻角24度提升到80度
    蘇27戰鬥機的普加喬夫眼鏡蛇眼鏡蛇機動,最大攻角可以達到110度,這意味著飛機屁股在前,機頭在後向前飛,這種機動動作雖然在空戰中不太實用,但是卻展示了巨大的大攻角性能,航空界的常識:飛機依靠升力吃飯,攻角越大生意越大,升力越大,性能越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戰鬥機的發展,也是攻角的發展,經過60年的發展,飛機最大攻角從過去的不到20度升級到現在的60度,這就是殲20,F22,F35戰鬥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