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聞】中美德締結三國聯盟遏制日本

2021-02-07 雪珥觀天

||雪珥原創。若非註明出處,嚴禁轉載。


【雪珥按】

昨日在京參加盤古智庫會議,議題為《全球秩序向何處去:不確定期的中美關係》。我談及自美國獨立以來,中美關係的主體是友好的、甚至非常友好的,但美國的短視導致其三次失去中國:1909年、1949年以及當下,給中美兩國都帶來的巨大的災難。


1909年美國失去中國,是最終導致日本在遠東坐大的早期根源之一。此為舊文,收於拙著《國運1909》,略有修訂。


這個世界,誰都不是省油的燈,即使是弱者。上天給了所有的人下棋的能力與機會,這就叫博弈。大清國儘管積弱,但從來沒有停止過突圍的掙扎與崛起的努力。


1909年年初,年輕的領導核心載灃就下了一著相當生猛的棋,矛頭直指大清國最為兇狠的兩大勁敵:北方的俄國熊與東方的日本狼。這一外交突圍的核心就是:左挽美利堅,右攜德意志,共同對抗英日俄法的鬆散同盟。


中美德三國跨越亞洲、美洲與歐洲,一旦建立同志加兄弟關係,這必將改寫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


德國「紅繡球」


最早提出中美德三國同盟的,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弔詭的是,威廉二世也是「黃禍論」的大力提倡者,但這並不矛盾:無論是「黃禍論」還是與中國結盟,其核心都是德國的國家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當威廉二世大聲嚷嚷「黃禍論」時,他的矛頭從不針對中國,而是日本。西方的夢魘是:崛起的日本如果與中國結成黃種人的大同盟,那西方將面臨又一次成吉思汗般的威脅。為了對抗這種「黃禍」,必須將中日區別對待,西方應該在中國的改革和進步方面主動地發揮引導作用,使中國成為一個於西方「無害」的溫和大國。


德國的宿敵是英國,英國在甲午戰爭前一直是中國的「準同盟國」,關係密切,但甲午戰爭中,英國選擇了日本,中英關係迅速疏遠。英德兩國在歐洲劍拔弩張,在遠東也不消停,隨著英日關係迅速升溫,英日兩國在1902年締結了同盟條約,這導致日本可以在遠東與沙俄放手一搏。日俄戰爭後,英-日同盟幾乎在遠東佔盡上風,並且積極拉攏法國和俄國,幾乎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這顯然並不符合後起的德國與美國的利益。因此,德國在1906年正式提出了中美德三國同盟的構想,威廉二世親自召見大清駐德公使孫寶琦,兜售這一對世界和平與中國獨立有著非凡意義的方案。


當時掌舵的慈禧太后對此十分重視,中央經過慎重研究,考慮到英、日可能的激烈反彈,暫時沒有接受德國拋出的這一繡球。


隨後,列強在遠東的均勢進一步傾斜,在英國的斡旋下,日本甚至與宿敵俄國握手言歡,通過一系列複雜的雙邊條約,英、法、日、俄四國結成了事實上的鬆散的戰略同盟,德國在遠東遭到「封殺」,同樣受到冷遇的還有美國及其主張保持中國獨立的「門戶開放」政策。


對於德國的建議,美國相當積極。在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的推動下,美國國會終於通過決議,向中國退還多收的庚子賠款,專門用於招收中國的公派留學生。美國在嚴正重申「門戶開放」、維護中國獨立與主權完整的同時,還派出16條最先進的戰艦組成的遠洋艦隊,巡視太平洋,向日本進行武裝示威。


日俄兩國握手言歡後,在大清的龍興之地東北採取了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東北面臨著被瓜分的危險。當時袁世凱已經升任「政治局常委」(「軍機大臣」),主管外交事務,在他的主導下,大清政府開始積極回應中美德三國同盟。美國「海歸」、袁世凱最為親密的助手唐紹儀,受命於1908年秋率領代表團出訪美國,表面上是為了答謝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實際上肩負兩大使命:一是為東北的開發開放爭取美國援助,二是推動中美德三國同盟的建立。美國朝野對此也高度重視,《紐約時報》破天荒地專門刊發了兩個整版的長篇報導,配發了唐紹儀的大幅照片。


當然,為了防止幹擾,中美德三國在接觸中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但還是沒有能躲過日本在華龐大的諜報網及英國在歐洲的諜報網。這成為中日之間的一場賽跑,還蒙在鼓裡的唐紹儀代表團,在途經日本時被日本人以各種理由拖住行程(從之後的歷史中,我們將一再地發現日本在這些方面的不擇手段)。而日本則迅速加快了與美國的秘密談判,以重大讓步換取美國的支持,並趕在唐紹儀到達美國的當天,籤訂了《羅脫-高平協議》,美國以承認日本在東北亞的特權,來換取日本對維護該地區工商業機會均等的承諾。


美國背棄了擬議中的中美德同盟,表面看是因為日本的陰謀,但實際上還是源於美國的短視。彼時的美國,不願意在遠東承擔更大的責任,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且以犧牲中國的利益為代價。再加上美國政治的周期性震蕩,加劇外交政策的周期性短視。這樣的短視行為,在1919年巴黎和約、在1945-1949年的對華政策、乃至當今所謂的「重返亞太」,都不斷再現。沒有美國的短視姑息,日本不可能有日後的坐大,此後的歷史也將重寫。


唐紹儀訪美實在不是時候。他剛到美國,就從國內傳來了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相繼駕崩的消息,美國政府面對中國不確定的局勢,尤其是改革旗手袁世凱的去留,猶豫了。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多年的政治抹黑運動中,西方普遍相信袁世凱與光緒皇帝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慈禧太后逝世後,大權在握的攝政王載灃一定會對袁世凱進行政治報復,甚至肉體消滅,為其兄光緒皇帝報仇。而康有為也在第一時間向國內發出電報,要求誅殺「奸臣」袁世凱,並在美國積極活動,爭取國際援助。這些倒袁行動,都得到了日本的大力支持。事實上,趕在唐紹儀之前籤訂日美協約,並無本質的意義,但美國有史學家認為,這正是日本人要通過破壞唐紹儀的出訪來間接打擊大清國的頭號「抗日分子」袁世凱。


而美國方面,此時正值大選結束,已擔任兩屆總統的羅斯福鐵定下臺,共和黨的塔夫脫(William Howard Taft)在選戰中勝出,雖然塔夫脫的任職經歷表現出了對華的友好姿態,但處於新舊銜接之中,觀察與等待幾乎是必然的。


美國人的態度還是相當友好,即將卸任的羅斯福總統選擇了新皇帝登基這天(1908年12月2日)接見唐紹儀,重申美國將繼續重視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推動中國的改革與進步。候任總統塔夫脫也做了類似表示,同時委婉地指責中國因保密工作不嚴,被日本佔得先機。


同志加兄弟


日美條約的締結,標誌著三國同盟已經難以在形式上建立。但是,以中國為核心、著眼於遠東角逐的中美德三國友好關係,並沒有受到本質的影響。


塔夫脫上任時,美國著名記者湯姆斯•密勒(Thomas F. Millard)在《紐約時報》上指出:


「在西方國家中,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這樣真誠地祝願大清國繁榮昌盛,也沒有任何國家像美國這樣在幫助大清國實現其合理的發展志向方面給與它精神鼓勵和物質支持。在未來的五年中,一個很有價值的參考因素將是塔夫脫總統本人會發揮出怎樣的影響。在所有到訪過大清國的外國人中,沒有任何人能比塔夫脫先生對大清國所有階層所形成的印象更深刻。……很難想像,大清國這個正在露出端倪的新政治集團不會把它自己的國家與美國的關係拉得更近,並且增加我們美國的威信和影響力,而我們自己的國家戰略也應是通過一切正當手段以達到此目的。


事實也證明,在塔夫脫總統任內,中美關係得到了更為長足的發展。大清隨後派遣多個級別很高的代表團出訪美國,中美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領域進行了全面的合作,甚至連極少接收海外學生的美國西點軍校也罕見地對大清學子敞開了大門。大清軍艦海圻號於1911年訪問美國,塔夫脫總統在會見艦隊官兵時,針對墨西哥當時發生的暴力排華事件,建議中國軍艦應該前往示威,推行炮艦政策。大清政府採納此一建議,果然從墨西哥爭取到了巨額賠償,大張國威。


一紙相當原則的條約,並沒有能消磨日美之間的猜疑,日俄開戰時,不少日本士兵在到達前線時還以為是對美作戰,這種敵意並未消除,兩國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美國的遠東政策核心,就是幫助中國對抗日本,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的強力介入,日俄國早已瓜分中國東北。


中德也迅速成為同志加兄弟,大清高級軍事代表團接連出訪德國,受到了超規格的接待,德國一如甲午戰爭前,繼續在軍事上強力支持大清國。即使在大清政權最為動蕩的1910-1911年,德國依然決定如期推進其皇太子的訪華,這被視為對清政權的有力支撐。中德這種因抗日而生的友誼,一直保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民國政府在一戰中選擇了對德宣戰,也沒有受到實質的傷害,德國軍援在後來抗擊日本的全面侵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意思的是,威廉二世後來拒絕希特勒的邀請回到德國,根本原因就是希特勒居然放棄了抗日的大旗,而與日本人勾搭在一起。


在辛亥革命爆發前,美國已經承諾幫助大清重整海軍,而德國則成為大清陸軍建設的主要後援。暴動發生後,美、德兩國都對清政府表現強力的支持,對反叛勢力並不看好,德國駐華軍隊甚至直接為清軍提供武裝支援。這樣的舉動,一般被主流史家解讀為「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但考慮到在所謂的「革命黨」背後,同樣有著更為濃烈的日本「帝國主義」,美、德的「反動」行為,便似乎有了更為合理的邏輯解釋。


辛亥年,包括美、德在內的駐京外交使團聯合發表了一個聲明,內稱:


「中國若能和平停戰主持立憲,則全球所欲盼,倘匆匆於戰鬥之際,急欲成立共和國,恐非時勢所能,亦適啟內地紛爭之禍,實非中國之福。」


此後的事實不幸而言中,早產的共和,只是推翻了一個皇帝的名稱而已,更多的不用皇帝頭銜的「準皇帝」們風起雲湧,中國的憲政很久都難以恢復到晚清的水準。自然,流產於1909年的中美德三國同盟,也成為歷史的一聲嘆息……










相關焦點

  • 日本陸軍主張德意日三國聯盟,與海軍爭論74次,一《條約》全禁聲
    這還要從德、意、日三國同盟說起。日本陸軍與海軍的矛盾由來已久,雙方經常就一些小問題爭得不可開交,甚至是大打出手。同樣,在與德國結盟,還是與美國交好的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不過,當時「親德派」的勢力還是很大的,直接影響著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的走向。其實,也比較好理解日本人的做法。
  • 脫歐後,英、法、德三國聯盟何去何從
    英國、法國、德國重新定義三國關係,將如何影響歐洲發展進程?對世界格局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歐洲三國聯盟(英、法、德)的產生是基於2003年的伊朗核問題上,英法德三國的協同合作曾幫助伊朗核問題取得進展,其主要職能就是合作解決國際重大爭端問題,但是英國的脫歐使該聯盟三國重新談判,商討未來如何合作。
  • 近衛文麿筆記(中日全面戰爭、近衛聲明和三國同盟)
    關於日支關係問題儘管由支那方面先行提出來,但在廣田內閣時擱淺,就這樣拖延到由我組閣之時。這裡稍微插談一下桂[太郎]公和孫文的事情。關於日支關係問題他們兩人曾進行過懇切的意見交換,這在戴天仇(譯註:戴季陶的號)的著作中曾有記載。桂公談起他抱有的日本、德意志、中國,記得還有俄國,一起攜起手來打倒英國這樣的戰略構想。
  • 唐永紅:中美及兩岸結構性矛盾的性質與中美及兩岸關係的走向
    2020年7月23日,美國當時的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森圖書館發表了「新鐵幕演說」,或「新冷戰檄文」,呼籲「自由世界」形成「民主聯盟」以遏制中國,並離間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的關係。  美國的上述種種行為清楚表明了當下美國眼中的中美關係性質,表明了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的根本性改變,已經從先前的旨在和平演變中國大陸的接觸交流政策根本性地改變為了旨在遏制圍堵中國大陸的戰略競爭政策。這種改變加上近3年來美國對華所展開的一系列相應的行動也清楚表明了中美已經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
  • 深度 | 中美俄,新三國「演義」
    從全球戰略格局出發,中美俄三國在當今世界地位突出、舉足輕重,這三個大國之間儼然乎構成了一個新的戰略大三角,於是,有中國人形容說,中美俄三國如今正在上演一場新的「三國演義」。筆者並不同意有關中美俄「戰略大三角」的說法,也認為當今世界中美俄三國之間的戰略關係同中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並沒有什麼可比性。
  • 聯合國秘書長就中美關係罕見發聲,其實「三戰」就在嘴邊
    趙立堅強調,我們敦促美國個別政客從中美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福祉出發,認真傾聽國際社會的呼聲,摒棄陳舊過時的冷戰思維,客觀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回到協調、合作、穩定的軌道,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也就是說,「中美分裂」引發的全球風險,並不是中國造成的,而是美國蓄意挑動。
  • 政治學理論 | 王大威:格雷厄姆·艾利森與「修昔底德陷阱」——《通往戰爭的命運: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評介
    2017 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出版了《通向戰爭的命運: 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一書,試圖將歷史上雅典與斯巴達步入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套用於中美關係上。縱觀艾利森的著作,從內容上來看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在《陷阱》的第一部分,艾利森對現代中國的崛起,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濟、科技與軍事的崛起進行了介紹。
  • 「民主10國」聯手遏制中國?恐夢難圓……
    資料圖片:2020年7月,美日澳三國艦艇編隊在太平洋進行海上聯演。目前看來,在拜登政府治下,美國對華側重軍事和政治的硬遏制,可能轉變為重視同盟和規則的軟遏制。相應地,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或呈現三大特點。一是軍事上轉向更注重成本平衡的拒止戰略,同時更借重盟友參與的多國行動。
  • 兇險:日印聯盟成形,中國周邊到底還有多少軍事聯盟?
    ,兩人「熊抱」的照片也被兩國媒體放在頭條津津樂道,這次雙方期待已久的訪問除了表面的經濟合作項目之外,更讓人感覺日本和印度聯盟已經成形,而這個聯盟所要應對的正是崛起中的中國,而且是美國所構建的遏制中國包圍圈的重要一環。
  • 不,是「失敗者聯盟」
    一貫反華的美國參議員馬克·盧比奧,費盡心機拉來美、英、日、德、澳、加拿大、挪威、瑞典八個國家的17位「資深議員」,組成18人「跨國議會對華政策聯盟」,號稱「八國聯盟」。「新八國聯軍」來勢洶洶,意欲何為?據美媒報導,其目標是「在與中國有關的議題上,構建適當與協調的對策,幫助制定一個積極與戰略性的方法」。
  •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被加入蘇聯?
    用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的話說就是:「1936年,波羅的海三國開始談判建立一個防禦聯盟,其目標就是抵制強大的蘇聯」 。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是波羅的海沿岸的重要國家,國土雖小,但掌握著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更重要的是,三國擁有的出海口有許多是不凍港。
  • 靖國神社的14名甲級戰犯,國人眼中的惡魔,日本眼中的英雄
    東鄉茂德日本二戰時期外交官,官至外務大臣,甲級戰犯,參加過太平洋戰爭的籌劃和準備。指導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8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他犯有"共同謀 議侵略戰爭罪",以及對中、美、英、荷的侵略戰爭罪,判處有期徒刑20年。1950年7月於服刑期間病死。梅津美治郎
  • 頭條 | 美刊假想中美戰爭:或徹底改變東亞地緣政治形勢
    》稱,勝利有可能鞏固以美國為首的聯盟體系,進而大幅降低遏制中國的成本,這是有可能的。十分悲慘的是,中美兩國發生衝突給世人留下的記憶可能只是「第一次中美戰爭」。至於美國的盟友是否會支持美國實施遏制中國戰略,那要取決於戰爭因何而起。如果戰爭因朝鮮崩潰而起,美國或可指望韓國和日本予以支持。如戰爭因東海爭端而起,那肯定會牽扯到日本。如果是南海局勢引發的戰爭,美國或許可以指望部分東協國家——可能還有日本——予以支持。澳大利亞也可能因範圍廣泛的潛在情況出面支持美國。在盟國方面,中國面臨的局面就沒有這麼複雜了。
  • 美專家:美國霸權雖敗但不會放棄遏制中國
    也正如你所說,我們的世界已從單極化走向了多極化,有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三個大國,當然中美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大國。我要說的是在多極化世界裡,所有大國沒有其他選擇,只能以現實主義指導行為,開展強權政治。我認為美國主要應該關心如何遏制中國,中國主要應該關心如何在亞洲建立地區霸權,中國應該渴望像美國主導西半球那樣主導亞洲,但站在美國的角度這種結果是不可接受的。
  • 事實已證明,美日印澳建四國聯盟,只會促中俄更多軍事合作
    美國還一直想拉攏印日澳三國在亞洲謀建小北約,以共同圍堵、遏制中國的發展。這個願望在最近初步「實現」了,雖然印日澳三國同中國的地緣關係和矛盾各不相同,三國對聯盟機制的訴求也不一樣,但為了自己的小算盤,三國同美國一起,還是進行了四國軍演,而美國也算是讓外界看到了謀建「亞洲小北約」的初步成果。
  • ​張志坤:成立澳英美新戰略聯盟說明了什麼
    美英澳三國組織成立了新的全球戰略聯盟AUKUS,這是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的戰略事件,但在中國,輿論喧囂熱鬧一陣也就過去了,幾無下文。熱勁既然過去,我們就不妨說一點理性而不大中聽的話。但是,這個新的聯盟之所以能驟然間橫空出世,並非平地起高樓,而是因為原來就基礎雄厚,因為美英澳這三個國家原來就是鐵血同盟,原來的「五隻眼」聯盟本就是霸權集團的核心與中堅,現如今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而已。因此,對於這個澳英美同盟,人們既要認識其新的一面,知道它是個新東西,同時又要認識其不新鮮的一面,只不過是霸權集團稱霸世界慣用伎倆的延續而已。
  • 世界最大反華聯盟升格,美國鋌而走險,日本已做出選擇
    五眼聯盟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因為聯盟不養閒人,即便是最小的紐西蘭也要負責南太平洋和東南亞的情報收集。而入群,意味著權力和自主化的提高。7月21日,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在英國議會下院參加「中國研究小組」集會上表示,願意受邀加入五眼聯盟,成為「第六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