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開卷第一回中講到:「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
這說的便是宋仁宗時,京師瘟疫流行,張天師在江西龍虎山未卜先知,乘鶴駕雲而去,在東京做了七晝夜羅天大醮,普施符籙禳救災禍,瘟疫盡消,軍民安泰,可見張天師的道行不凡。
但這位張天師不過是第一位張天師的第二十幾世後人,比他的老祖張道陵差多了。張道陵(公元34-156年),一名張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張道陵沒被神化前的經歷並不稀奇,他是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曾入太學,通達五經。
漢明帝時,他當過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入鶴鳴山修道,創立早期道教,凡人道者要交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道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五鬥米道也被稱為「天師道」,成為道教正宗。
天師的名位,由其後人世代承襲,歷代嗣位天師的,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為全國道教領袖。金元以降,北方出現了道教另一大派全真道,天師道改成「正一道」,盛行於南方。
張道陵既為道教祖師爺,逐漸被神化,由人成神。一些道徒便編撰了不少張天師的神話傳說,如《漢天師家傳》、《歷代神仙通鑑》、《列仙全傳》等書。書中提及,張道陵七歲時,遇仙人河上公,給他一部《道德經》張道陵讀後即通曉其義。
張天師長大後,相貌很是不凡,身長九尺二寸,龐眉廣額,朱頂綠睛,目有三角。精通五經、天文地理、河圖洛書讖緯之學的奧秘,成為一代宗師。
張道陵的世間形象完全被神話了,是道教的四大天師之首。其他三位分別是許天師許遜、薩天師薩守堅、葛天師葛玄。
張天師在民間的影響極為廣泛,在各地眾多道觀中也有不少香火。他的祖庭是在江西貴溪縣龍虎山上清宮。據傳此處最初為張道陵煉丹修道之草堂。
張道陵入蜀創立早期道教,百年後他的第四代孫張盛張天師將傳道中心遷還龍虎山,並在張道陵所築元壇舊址建傳篆壇。
經過歷代張天師的精心經營,龍虎山建成了擁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三十六座道院,號稱「仙都靈會」的龐大道教勝地,世稱道教第三十二福地。
1949年,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臺灣。張恩溥於1969年12月25日在臺北羽化,因為其子張允賢早於1954年病故,教務由張源先繼攝。由於受海峽兩岸政治局勢影響,遂衍生道統之爭。
2008年10月17日,張源先於臺灣南投縣家中羽化。200年6月10日,張道禎宣布承襲嗣漢道教第六十四代張天師。
好了,《道教:張道陵,普施符籙禳救災禍,被後世尊為五鬥米道教始祖》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若有補充還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