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四禁:牛、烏魚、鴻雁、狗,道教為什麼不吃這些生物?

2020-12-05 百家號

道教有四禁:牛、烏魚、鴻雁、狗,道教為什麼不吃這些生物?

道教的教主是在東漢末年出生的張陵,當然這只是他的本名,他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張道陵,他是首創五鬥米教,被後世稱為「正一真人」。道教是我們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他們是亂世中的英雄。

在平常,道士是可以喝酒,吃肉的,這和佛教比起來可好多了。不過據了解道士們有4樣食物是不會碰的。他們分別是:牛肉、烏魚、鴻雁、狗肉。說不吃牛肉,是因為牛善良勤勤懇懇耕田,太辛苦了,不能吃他。而且牛對於道家的意義是非常特殊的。所以道家是不會碰的。

不食烏魚,因其孝。在道教裡,他們認為浴櫃是非常有孝心的。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遊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而且在古代,一般也不會有人食烏魚就因為孝這個字。

不吃狗肉是因為狗忠誠。狗的忠誠是顯而易見的,狗不嫌家貧,狗不會背叛,不會嫌棄,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所以不吃狗肉。不吃鴻雁,原因是這個動物的忠貞。鴻雁這種動物留給世人的印象就是志存高遠,忠貞不二。即使一方死亡留下的一方也會堅守餘生,所以道家也不會把它們當作食物。

相關焦點

  • 什麼是道教所謂的「四不吃」?
    道教所謂的「四不吃」,分別就是牛肉不吃、狗肉不吃、大雁肉不吃和烏魚子不吃。不吃牛相傳道教的精神領袖老子李耳,西出函谷關時騎的就是一頭青牛,作為老子的坐騎既然享受了不一樣的待遇,比如信仰道教的人就不會吃牛肉。
  • 道教有什麼禁忌?修道之人終其一生不能吃牛肉、狗肉和大雁肉
    原標題:道教有什麼禁忌?修道之人終其一生不能吃牛肉、狗肉和大雁肉 對于禁忌,各派各教都有自己的忌諱點。就拿世界三大宗教來說吧,佛教講究不殺生,伊斯蘭教只吃清真食品,基督教禁食帶血食物。世界三大宗教在我國都有不少信徒,他們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禁忌點,那麼我國本土的道教就沒有什麼禁忌點嗎?
  • 道教常識:道教的「神」與「仙」有何區別?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在道教的神仙體系裡有諸多的神仙,既有先天的尊神,也有後天的仙真,而且還吸納了很多民間的俗神。本期就跟大家聊一聊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和聯繫。早在道教誕生之前,我國就有對於神仙的記載了。《莊子·逍遙遊》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 道教的四位女神仙,這些才是真正的女神
    道教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同時道教又奉行「一陰一陽之謂道」,提倡男女平等,在諸多的神仙之中既有男神仙也有女神仙。本期就來跟大家聊聊道教著名的四位女神仙。太陰元君自遠古時期,人們就對月亮產生崇拜,他們認為月宮之中有神仙的存在。最為大家熟知的神仙就是嫦娥了,根據《淮南子》記載,后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得長生不死之藥,卻被嫦娥吃了,吃了仙藥的嫦娥飛升之月亮之上,居於廣寒宮。然而道教認為月宮之中的主神是太陰元君。
  • 道教不用檀香,竟然是這個原因
    可是宗教信仰中,除了佛教喜愛檀香之外;道教對於檀香是忌用的,或者可以說是禁用的,對於用香,道教還喜受沉香、降真。為什麼道教忌用檀香呢?其實在早期的道教文獻中,並沒有明確說不可以用檀香,而是後續的發展過程中,漸漸地的將檀香排除在外,或是在禮鬥時禁用檀香。
  • 揭秘道教:道教的道觀為何大多建在山上?
    喜歡戶外旅遊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道教的很多宮觀都喜歡建在山上,例如武當山上的真武觀,道教聖地青城山的諸多宮觀,最神奇的是被稱為「秦楚一柱,絕頂道觀」的陝西塔雲山道觀,修建於金頂的大殿,地勢十分險要,三面都是數百米的深淵,稍有不慎就會跌落下去。為什麼道教都會選擇在山上修建道觀呢?
  • 道教神仙的九大神獸坐騎,其中一頭跟隨天尊巡遊三界!
    在這之中,道教的神仙體系毫無疑問是最具風格特色且生動形象的。中國歷史長河長達幾千年,光是將是道教的神仙排列出來就別具一番風味。那麼,這些神仙都有哪些神獸坐騎,你知道嗎?一、太上老君—青牛青牛的全名是「板角青牛」,是太上老君的著名坐騎。但實際上青牛除了名貌像「牛」,其他跟「牛」絲毫沒有關係。
  • 道教中赫赫有名的北極天蓬大元帥,北極四聖之首,帶你走進道教
    若世人得此法恆能行之,便不死之道也。男女大小皆可行之,此所謂北帝之神咒,煞鬼之良法,鬼三被此法,皆自死矣。」天蓬大法自東晉以來,主要秘傳於道教上清派中,繼楊羲、鄭思遠、陶弘景、董大仙、北華仙人之後,初唐又有鄧紫陽精通此法,並創道教北帝一派,天蓬的神格與地位亦大大提高,成為威震唐宋時期的北極四聖首輔。《道法會元》卷一七一曰:「夫天蓬神咒出自《北帝玄變真經》,古今修學上道,無不先當授行。
  • 道教文化裡道教三清、四大真人、四大天師和道家八寶都包括哪些?
    「」道教三清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分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在歷史上的出現記載卻比太上老君要晚。在太元(即宇宙)誕生之前便已存在,所以尊稱他為元始,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第一位尊神。
  • 走近道教:符籙的含義類型及功用,說說道教的符籙與雲篆天書
    「籙」的涵義有一:其一指秘籍,如黃籙、玉籙、經籙、符籙等;其二指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者。道教認為符籙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治病求福。由於道派、師承等關係,同名之符製法不盡相同。構成符的主要成分為符字,《太上洞玄靈寶素靈真符》卷上說:「凡一切符文皆有文字,但人不解識之。若解讀符字者,可以錄召萬靈,役使百鬼,無所不通也。」
  • 道教高功培訓班符咒課程(道教學習)
    三、符咒的用法• 佩帶:五雷護身符、文昌符 • 張貼:五嶽鎮宅符、天官招財符 三十六天君符、天師鎮宅符 • 吞服:天醫祝由、收驚符 • 水洗:淨身符 • 存放:和合符 • 焚化:招魂符、祭草人符(常用於法科) 四、
  • 道教:山靜峰秀凝神氣,道教文化是茅山之魂
    據陶弘景《真誥》記載,靈寶派據茅山舉行送竟、齋戒等法事活動,每年「三月十八日,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將四五千,道俗男女,狀如都市之眾。看人惟共登山作《靈寶》唱贊,事迄便散。」可以看出,從齊到梁,作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們所重視,群眾感興趣的倒是靈寶派的齋醮法事,靈寶信徒超過了上清信徒。這是陸修靜弘揚靈寶經法的結果。
  • 道教中的西王母和東王公是何來歷?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有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神仙體系,其中有先天之神,也有後天之神。神仙與人一樣,也要分為男神仙和女神仙,既然有這樣的分別,就有女仙之首和男仙之首,他們就是西王母和東王公。由於他們地位相似,因此,總是有人認為西王母和東王公是一對夫妻,實際上,他們沒有什麼太大的聯繫,各司其職罷了。
  •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
    道教:傳承多年的道教,它們內部說的符、咒、籙到底有什麼秘密?道教的符,不是道教特有的道術,早在西漢以前,就出現了符,以及符節、符信、竹使符、銅使符、虎符等。當時把這些符作為君臣之間、人與人之間表示徵信的器物。
  • 道教法物的文化內涵
    唐代,官吏都要持笏,這已成制度,公卿也不例外。一方面是為了議事時記事,一方面是為了遮面以防驚了聖駕。這種文化一直留傳到道教傳統中。古時笏分為「簡」、「圭」、二種。在《魁臺寶璽式》中言:「斯印在處,將吏護持,久久行持,鬼神不敢正視,凡所遇山川社稷神廟,城隍社令悉來迎拜,宜佩受之,以求靈焉」。道教印篆,乃五天真文,篆而成印,非世間印也。可除身中穢毒、令人聰明、保命護身、諸患無侵、名系仙籍、神異無比。
  • 道家(上)——是道家成就了道教?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無為,但正是這種無為,成就了有為;正是因為無為,才成就了一切。據說老子出生於公元前604年,春秋時期的人,姓李名耳,字聃,而且還是個早產兒。還有傳說說老子是一顆流星投胎,他母親壞了他82年,一出生就已經使滿頭白髮的智慧老者(這些信息看看就好)。
  • 道教八大神咒,「神咒」指的是什麼?神咒都有哪些?帶你走進道教
    蒼舌酌齒,四目老翁。 天丁力士,威南御兇。天騶激戾,威北御鋒。三十萬兵,衛我九重。 劈屍千裡,驅祛不祥。敢有小鬼,欲來現伏。鑊天大斧,斬鬼五形。 炎帝烈血,北鬥燃骨。四明破骸,天猷滅類。神刀一下,萬鬼自潰。天猷元帥神咒天猷天猷,位列諸侯。上佐北帝,下臨九州。肩生四臂,項長三頭。身披金甲,手執戈矛。雲隨步發,海逐身流。
  • 在道教的仙人概念中有死亡這一說法嗎?
    仙人,在《家語》中說到:「不食者,不死而神。」也就是說不吃飯,不死亡就是神仙,但是到了古代越來越多的小說中,仙人慢慢有了一定的壽命,經過了這個壽命面臨的就是死亡,到了近代的玄幻小說中,到了死亡之期,只要提高了境界就不會死亡,那麼仙人到底有沒有壽命這一說呢?道教中是怎麼說的?
  • 你只知道道教三寶,那道教七寶、八寶是什麼?
    關於道教三寶,網上科普的人很多,但是道教七寶和道教八寶在普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有很多道士都不知道。今天筆者為您盤點道教七寶、八寶。一、道教七寶根據經典《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中所言,道教七寶為:「人身中有七寶事,為富國安民,精黑血滿也。
  • 神道教與日本
    教義與經典  神道教徒不像基督徒有每周的固定禮拜,信徒可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參拜,也可按照個人需要隨時到神社膜拜,虔誠的神道教徒則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  新生兒出生後30~100天內需參拜保護神,3﹑5﹑7歲的兒童則於11月15日七五三節參拜神社,感謝神祇保佑之恩,並祈祝兒童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