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自行車、手錶、電器、縫紉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上海牌、紅旗牌轎車以及海鷗牌照相機等產品的背後都離不開上海設計。」
9月30日,由上海美術學院、劉海粟美術館共同舉辦的「百年上海設計展」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開幕式和主題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們共同把脈百年上海設計,並取得共識——上海設計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上海乃至中國的設計都意義重大。
「百年上海設計展」由「匯流」、「奮進」、「開拓」三部分構成,貫穿1843年至2017年間上海設計的歷程。20個上海設計故事主題,50餘個詞條條目,通過近300件實物、文獻,構成20世紀上海平面設計、產品設計、設計機構、設計教育的百年軌跡。
上海不再是「東方巴黎」,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上海」
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 「百年上海設計展」的策展人趙蕾主持了開幕式。她介紹,此次「百年上海設計展」在《百年上海設計》一書之上組建團隊,經過搜集展品,重新布置而成,是上海美術學院在「上海設計」概念發展過程中的又一裡程碑事件。她希望通過該展,對「上海設計」進行階段性梳理,傳承並呈現對海派的復興精神。
上海美術學院院長曾成鋼教授表示,「上海設計」是中國設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上海美術學院依託上海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以「上海設計問題研究」為學科發展核心定位,跨界融合,協同創新,以構建設計學全球戰略平臺為抓手,正在逐步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夢想。目前,上海設計與文化傳播、上海設計與傳承再生、上海設計與空間營造、上海設計與數字創新等四個穩定發展的學科方向已經初見雛形,而上海百年設計的研究是學院在研究領域中邁開堅定自信的關鍵一步,此次「百年上海設計展」的成功舉辦必將帶來迷人的影響與價值。上海美術學院在今後也將繼續以「深美中國」為使命,以「創造性繼承申學傳統,創新性發展海派文化,創意性提升上海人文」為目標,爭取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都市美術學院。
劉海粟美術館與上海美術學院自2017年共同開啟了上海設計的合作項目,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也一步步見證了該展覽的從無到有。「展覽展示了上海設計走過的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歷史的梳理和呈現既是上海設計的研究節點,也是向公眾傳遞上海精神的節點。劉海粟美術館希望繼續深度參與上海設計的歷史進程,與上海美術學院一道創造上海設計的明天。」阮竣說。
策展團隊代表趙佐良認為,「海納百川,開放包容」是上海設計最好的註解。「曾經的上海較為被動地吸收四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海派文化,如今隨著新海派概念的提出,上海設計將化被動為主動,更積極主動地擁抱世界各地文化,形成有上海腔調的設計。」他直言,上海不再是所謂的「東方巴黎」,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上海」。
參展設計師、同濟大學的朱鍾炎教授表示,「百年上海設計」是一代代人的歷史記憶,也是設計師肩上的責任。「研究上海設計是為了解決當前的發展問題,其中的重點便是持之以恆地加強基礎研究,在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進而探索其科學規律。」
設計保留人們的集體記憶,成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
開幕式之後,「百年上海設計」主旨論壇進行。
「上海擁有著門類齊全的現代設計,並有著保存完備的地方志和最現代的數字圖書館建設,一部上海史便是中國近現代的縮影和寫照。」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王受之率先發言。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杭間教授認為,「上海設計」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對產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他看來,「百年上海設計」的時間跨度能讓人們站在一個更高遠的視角來看待上海設計的現代性問題。他建議,上海美術學院可以進一步增強學術研究和設計產業間的互動,藉助文化橋梁拉近兩者距離,提高上海設計的影響力。
《裝飾》雜誌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曉風的講話從「海派」這個關鍵詞展開,「海派」在一般人看來有一定的地域性,只有了解了上海的歷史和文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海派」一詞的含義。他認為,「海派」仍然是本土的文化精神,其中包含著開放、包容和創新,這種精神塑造了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經濟繁榮。「我們不應該將海派與其他地域特質對立起來,也不應該被海派所限制,這才是海派文化的真諦。」
「設計應該與城市的經濟、文化和科技同步發展,保留人們的集體記憶,成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作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趙佐良提出了對上海自己的設計博物館的期待。
「研究上海設計不僅僅需要關註上海的設計問題,更需要兼顧中國設計的大命題。」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董佔軍教授表示,上海現代設計教育發源於上海,並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工業息息相關。上海也是中國典型工業設計和新中國成立前後新型產品設計的發源地。在改革開放後,上海成立了工藝美術設計協會,開發了浦東新區,引領了長三角的經濟發展,這背後同樣看得到上海設計的影子。
此次「百年上海設計展」將持續至11月26日,期間還將邀請知名學者、設計師,面向市民推出「上海設計學者談」、「上海設計大家談」、「上海設計藏家談」等四場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