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報訊(通訊員王亞萍 劉敬報導)5月27日,在博樂市小營盤鎮哈熱根特託哈村一處鵪鶉養殖房裡,一個個小巧玲瓏的鵪鶉蛋被人裝滿小盆,而這位正在撿鵪鶉蛋的人,就是養殖戶於立洪。
「鵪鶉蛋供不應求,每兩天就要運送近2萬枚。」於立洪樂得合不攏嘴。
走進養殖房,成千上萬隻體小滾圓、灰褐斑相間的鵪鶉或覓食或競相爭搶,嘴裡發出「啾啾」的叫聲,時不時就會有鵪鶉蛋滾落到養殖籠下方的蛋槽中。走近觀察,這些小傢伙們的形態與雛雞很相似。
於立洪說:「鵪鶉養殖可比蛋雞養殖精細得多,在溫度、溼度、飼料及防疫等方面都馬虎不得。」
今年34歲的於立洪是哈熱根特託哈村第一個鵪鶉養殖戶。兩年前,她還和丈夫在外打工。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於立洪看到一個朋友在批發鵪鶉蛋,銷路十分緊俏,這讓一直有著創業想法的於立洪動了心,但她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大家都覺得她是「瞎折騰」。
頂著壓力,於立洪開始整理養殖房、自製養殖籠具、學習養殖技術,研究飼料配方,待一切準備妥當之後,2016年9月,她從河南焦作買回了5000隻鵪鶉雛苗。
「剛開始以為養鵪鶉跟養雞差不多,當真正養起來才知道完全不是一回事。」於立洪說。
剛看到鵪鶉雛苗的那一刻,於立洪整個人都懵了,鵪鶉雛苗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前腳剛放進籠子裡,後腳就「撲通撲通」掉在了地上,有的當場死掉了,有的拍著翅膀在地上掙扎,情急之下,她買回窗紗鋪在了籠子裡,這才讓初來乍到的小鵪鶉有了窩。解決了籠子的問題,緊接著就是餵養技巧,她每天起早貪黑,以養殖房為家,一邊養,一邊潛心鑽研養殖技術,看到鵪鶉雛苗吃食費力,她就把飼料顆粒揉碎喂,看到鵪鶉糞便稀,她就餵涼開水。
為了能讓自己的鵪鶉養殖得更好,於立洪不僅自己在網上查閱關於養殖鵪鶉的技術,還去烏魯木齊向技術人員請教。謹慎細心的養殖方式讓於立洪在養殖第一年就回了本。
「鵪鶉養殖生長快,周期短,一隻鵪鶉從出殼到產蛋只要40天左右,產蛋期為一年,不僅鵪鶉蛋賺錢,淘汰後的鵪鶉也能賺錢。」於立洪說。
現在養殖房有1萬多隻鵪鶉,每天平均產蛋量約9000枚,除去飼料、人工等成本,一年下來可獲利7萬元以上。
「鵪鶉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還能做補益藥膳主料。」於立洪說,現在,她一年出售鵪鶉近5000隻,每隻能賣10元,銷往博樂市、精河縣、阿拉山口市。
看到於立洪養殖鵪鶉賺了錢,不少村民前來「取經」,龍海龍就是其中一位。「等掌握了養殖技巧,我打算也養一些試試。」龍海龍說。
「下一步,我打算把自己的養殖經驗總結一下,分享給附近村民,等養殖規模擴大了,我就收購鵪鶉蛋做產品加工,增加附加值。」聽著於立洪的打算,在一旁的龍海龍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