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美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在人們生活中總結了大量經驗,並用俗語將經驗表達出來。俗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對生活具有指導作用,但同時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時代性。
相信有的人在生活中曾聽過「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的說法,買肉和買魚的時候要對糟頭肉和鯽殼魚敬而遠之。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對糟頭肉和鯽殼魚感到很陌生,稱肉圖便宜,卻不顧肉的品質,買魚只知道是魚,卻不知魚的滋味。不管買肉,還是買魚都要做好品質把關工作,避免買到不好的肉類產品。
割肉不割糟頭肉
豬肉的營養價值豐富,價格實惠,深受普通消費者的歡迎。雖然目前豬肉價格短暫性上漲,但不能擋住人們對豬肉的消費熱情。一整頭豬基本全身都能食用,但唯獨有塊肉最好不要吃,就是豬頭連接軀幹部分的肉,位置大概在耳朵後面。正常情況下,糟頭肉都是扔掉,但有極個別商家會在做菜的時候把糟頭肉用上,做成菜或者包子基本很難看出是否是糟頭肉。
糟頭肉又名血脖肉,是豬淋巴的匯聚地,打針的時候基本就在糟頭肉的位置。不吃糟頭肉一方面是口感差,肉質綿軟,沒有其它部位肉的口感好;另一方面是吃進去會對人的身體有負面影響。以前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時候,常會有人專買糟頭肉,價格便宜,但現在最好不要食用糟頭肉。即使多花錢,也要注重肉的品質,不能拿健康開玩笑。
買魚不買鯽殼魚
魚類常年生活在水中,肉質鮮嫩,營養價值能滿足人體需求。魚類中有種魚叫鯽魚,鯽魚不管在營養價值,還是在肉質上,都堪稱魚中上品。鯽殼魚指的是產完卵的鯽魚,這種魚肉少,肉質不鮮嫩,魚刺多,吃起來營養價值和口感和覬覦都相差甚遠。如果不能準確分辨什麼是鯽殼魚,就儘量不要買很瘦的鯽魚。
鯽魚在繁殖後代的過程中會消耗完身體的所有營養物質,買到鯽殼魚不好吃是其次,影響食用的心情就沒有必要。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實在沒必要為了省錢而買次等貨,糟頭肉和鯽殼魚其實就是次等貨。即使現在豬肉價格三十一斤,三斤豬肉不過一百元左右,但糟頭肉的價格就會低於正常價位,看起來是省錢實際卻是在拿身體開玩笑。鯽魚價格比往年小幅度下滑,吃鯽魚儘量選鮮嫩肥的來吃,太瘦的魚可能就是鯽殼魚。俗語:「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很有道理的,商家在售賣的時候要給商品做好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