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腫瘤遠處轉移與淋巴結轉移的異質性

2021-01-18 科學網

研究揭示腫瘤遠處轉移與淋巴結轉移的異質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8 14:57:46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Kamila Naxerova以及史丹福大學醫學院Johannes G. Reiter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發現與遠處轉移相比,淋巴結轉移會形成更廣泛的進化瓶頸。相關論文於2020年5月25日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探究了臨床預後不同的兩處轉移灶的病灶內和病灶間異質性,這兩處轉移灶分別為人結直腸癌的淋巴結轉移灶和遠處器官轉移灶。研究人員利用嚴密的數學模型來量化轉移灶系統發育的多樣性。遠處轉移通常是單一來源的,並且在遺傳上彼此相似。相反,淋巴結轉移顯示出高度的病灶間多樣性。通過對來自20名患者的317個多區域活檢分析,研究人員證實了這一特點。

進一步證明,與遠處轉移相比,淋巴結病變內異質性水平更高。該結果表明,遠處轉移的原發腫瘤譜系比淋巴結轉移少,這表明兩個部位的選擇水平不同。因此,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是通過根本不同的進化機制形成的。

據了解,關於轉移之間的遺傳多樣性人類知之甚少,但轉移含有關於繼發部位疾病演變的重要信息。

附:英文原文

Title: Lymph node metastases develop through a wider evolutionary bottleneck than distant metastases

Author: Johannes G. Reiter, Wei-Ting Hung, I-Hsiu Lee, Shriya Nagpal, Peter Giunta, Sebastian Degner, Gang Liu, Emma C. E. Wassenaar, William R. Jeck, Martin S. Taylor, Alexander A. Farahani, Hetal D. Marble, Simon Knott, Onno Kranenburg, Jochen K. Lennerz, Kamila Naxerova

Issue&Volume: 2020-05-25

Abstract: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metastases is poorly understood but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disease evolution at secondary sites. Here we investigate inter- and intra-lesion heterogeneity for two types of metastases that associate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outcomes: lymph node and distant organ metastase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We develop a rigorous mathematical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metastatic phylogenetic diversity. Distant metastases are typically monophyletic and genetically similar to each other.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contrast, display high levels of inter-lesion diversity. We validate these findings by analyzing 317 multi-region biopsies from an independent cohort of 20 patients. We further demonstrate higher levels of intra-lesion heterogeneity in lymph node than in distant metastas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fewer primary tumor lineages seed distant metastases than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sites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selection. Thus, lymph node and distant metastases develop through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DOI: 10.1038/s41588-020-0633-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633-2

相關焦點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異質性|腫瘤|基因|-健康界
    研究人員在一個病人所患的原發性腎臟腫瘤的幾個位點及其幾個轉移瘤中進行活組織檢測,並發現鑑定出的突變當中只有34%在病人所有樣品中都是一樣的。隨後,他們構建出一個原發性腫瘤和一個轉移瘤的進化樹,結果表明一個癌細胞系在病人身上產生轉移瘤,而另一個主要的癌細胞系支持原發性腫瘤生長,這些暗示著基於原發性腫瘤的活組織檢測結果進行針對性治療可能並不能有效地治療轉移瘤。
  • 上皮性卵巢癌遠處轉移的診治進展
    遠處轉移的發病率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呈逐漸上升趨勢,已由最初報告的12.7%上升至現在的28.3%;上皮性卵巢癌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依次為胸膜腔(33%~53%)、肝臟(14%~26%)、皮下或腹壁組織(10%~41%)、腹腔外淋巴結(5%~44%)和腦(0.3%~2.2%),骨相對少見(<2%)。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對上皮性卵巢癌遠處轉移的診治做相關文獻綜述。
  • |惡性腫瘤|轉移癌|腫瘤細胞|淋巴結_網易...
    小崔哥有話說:一文帶您了解「腫瘤轉移」。癌症病人需遵醫囑,定期複查,才能及時發現「腫瘤轉移」,將「腫瘤轉移」扼殺在搖籃中。  所謂「轉移」,是指惡性腫瘤在最初出現部位以外的位置繼續生長。如果是轉移到同一臟器內,比如肝癌轉移到肝臟其他位置,稱之為「肝內轉移」;如果不在同一臟器內,稱為「遠處轉移」。
  • 「善良」的甲癌為啥容易發生淋巴結、肺轉移?轉移後,怎麼治?
    甲狀腺癌發病率已列惡性腫瘤前10位。其中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位於第8位。甲狀腺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根據WHO公布的數據,每年每10萬人中有15.7人罹患甲狀腺癌,也就是甲癌的發病率為15.7/10萬。但是死亡率不高,死亡率為每年每10萬名男女中有0.5人死亡。這些比率是根據年齡調整的,並基於2013-2017年的病例和2014-2018年的死亡人數。
  • 癌症已經轉移到淋巴結了,究竟代表什麼?中醫在這塊有什麼長處
    淋巴結轉移是癌症轉移的常見手段,癌細胞可以通過至少四種途徑轉移,分別是淋巴結,血行轉移,種植播散和直接侵犯。淋巴結轉移指的是在細胞通過腫瘤周邊的淋巴管,進入到附近的淋巴結,甚至往更遠處的淋巴結轉移。
  • 18F-FDGPET/CT對鼻咽癌轉移的診斷價值
    Shen等分析指出,18F-FDGPET/CT在評估患者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敏感性為97%~100%,特異性為73%~97%,MRI敏感性為84%~92%,特異性為73%~97%。Roh等針對頭頸部腫瘤頸部淋巴結轉移研究分析指出,18F-FDGPET/CT敏感性為71%,高於CT及MR的敏感率(50%)。
  • 【學術前沿】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無縫隙捕捉體內腫瘤轉移...
    轉移的腫瘤細胞是否發生上皮細胞向間充質細胞的轉換(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一直是腫瘤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並且近幾年來對於腫瘤轉移過程中的EMT的作用存在爭議。
  • 甲狀腺癌手術根治後還會出現轉移?轉移後會威脅生命?怎麼治療?
    二、甲狀腺癌手術根治後還會出現轉移?據統計,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後在隨訪期間有30%的病人會出現局部復發、區域淋巴結轉移。近66%的復發出現在首次手術後10年內。雖然淋巴結轉移常見,但因此而死亡並不常見。因此,淋巴結轉移能否影響預後還不是太清晰,故就引起了術後淋巴結轉移的處理上的爭議。
  • 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都這樣了還在不為所動嗎,看完你就知道害
    對於50px以內無轉移的乳腺癌腫瘤患者,其5年生存率大約為95%。而轉移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為26%。轉移性乳腺癌是指,原發的乳腺癌,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發生轉移,包括肺轉移、骨轉移、肝轉移等等。肺為乳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而且乳腺癌的肺轉移、肝轉移等,治療後生存率都比較長。數據顯示,患了乳腺癌的人再次在同一側或對側乳腺患癌的風險提高。並且,小於40歲的乳腺癌經常會出現雙側乳癌。
  • 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清掃手術是首選 四個焦點需關注
    雖然甲狀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預後較好,但對於部分病理分期較高的分化型及惡性程度較大的未分化甲狀腺癌來說,仍具有一定的復發及轉移可能。淋巴結轉移尤其是頸部淋巴結轉移是甲狀腺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其中,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是先轉移至前哨淋巴結,後轉移至側頸區淋巴結。但有時由於癌灶位於的腺體位置、淋巴引流不同,可能會發生跳躍性轉移,即患者呈中央區淋巴結轉移陰性,而側頸區淋巴結轉移陽性。
  • Nature:科學家深入解析淋巴結如何幫助癌細胞發生擴散?
    圖片來源: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文章中,研究者發現,穿過淋巴結的黑色素瘤細胞會覆蓋上一層保護膜,從而促使其在血液中高水平的氧化性壓力中存活並能形成遠端腫瘤組織,當癌症轉移到機體其它部位開始擴散後,很多癌症患者都會發生死亡,當原發性腫瘤部位的癌細胞通過血管擴散或在進入血液之前通過淋巴管進行遷移時,就會發生癌症擴散。
  • 胃腫瘤轉移途徑有很多,這5個部位,或是腫瘤細胞的「落腳處」
    胃腫瘤發展到中晚期時,腫瘤細胞會向身體各個部位轉移。若向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可引起淋巴結腫大;向腹腔腹膜轉移可導致腹脹腹水和腹痛;向肺部轉移可引起胸痛和氣促;發生廣泛轉移時可引起營養不良、身體消瘦以及疲乏等,那胃腫瘤的轉移途徑都有哪些呢?胃腫瘤的轉移途徑有哪些?
  • 醫生:或是腫瘤轉移信號
    不過王女士有個親戚,前段時間查出了甲狀腺癌,也是脖子上腫起來一塊,王女士便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甲狀腺癌,於是趕忙去做了檢查,檢查顯示王女士脖子上腫起來的「包」只是淋巴結腫大,並不是腫瘤,王女士聽了之後,心終於放了下來。
  • 『珍藏版』Nature Reviews Genetics綜述 | 深度解析腫瘤異質性
    新興的長讀長和linked-read測序技術燃起了規避此類問題的希望,因為長讀長本質上是相位突變,直接揭示它們的等位基因identity。  4.4 單細胞測序  單細胞測序能替代混合測序進行腫瘤進化研究。
  • 為什麼有些癌症患者腫瘤很大沒轉移,有人很小卻轉移了?一文讀懂
    但在臨床上,有部分患者雖然腫瘤很大也沒有轉移,有的很小卻發生了轉移。事實上,惡性腫瘤的轉移並不是根據腫瘤大小決定的,從當前醫學上對惡性腫瘤的研究來看,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後來的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轉移的過程中,其游離、遷移、侵襲、適應和重新粘附,每一步都有微環境的參與,這些微環境包括巨噬細胞、間質細胞、肥大細胞和細胞外基質等,還有生長因子、轉錄因子的調節。
  • 致命的誘惑:它死後,竟能驅使乳腺癌發生肝轉移
    如果把腫瘤比作種子,腫瘤微環境就是讓種子生根發芽的土壤。其實,除了腫瘤局部微環境,人體全身都屬於腫瘤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遠處的器官組織也會與腫瘤發生相互作用,導致腫瘤的遠處轉移。但這一過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 Cell Death&Differ:上海交大等多單位合作揭示Snail促進乳腺癌轉移...
    2018年7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鋅指蛋白Snail是上皮間充質轉化過程中的一個主要調控因子,也是腫瘤轉移的重要誘導因素,但Snail觸發的信號級聯過程還沒有得到完全揭示。最近來自上海生科院、大連醫科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Death&Differentiation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在該研究中揭示了Snail誘導乳腺癌細胞轉移的重要機制。
  • Blood:揭示癌症腦轉移新機制!抑制凝血因子可以降低腦轉移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只有當癌細胞首先離開細小的血管,進入到腦組織中,才能形成腦轉移。為了促進這一步,癌細胞會影響血液凝結,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和海德堡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這一點。
  • 腫瘤切除後,為什麼還會復發轉移?要小心這些蛛絲馬跡
    根據來源不同,各種腫瘤的好發轉移部位也不同,比如乳腺癌的常見轉移部位就是腦、肺、骨骼和肝臟。癌症出現復發轉移時,往往會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循。 消瘦、體重減輕,癌症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與體內瘤體總重呈正向相關。腫瘤組織因其代謝方式為無氧酵解,營養物質消耗量很大。
  • 骨轉移、肝轉移、三陰性乳腺癌,範蕾教授、王磊蘋教授、李綱教授為...
    我們科室通過調取美國SEER資料庫的30多萬例患者資料開展了相關研究,以HR陽性、HER2陰性乳腺癌的肝轉移概率作為基準,數據為1,三陰性乳腺癌的數據為2,Luminal HER2陽性大致是3, HR陰性、HER2陽性乳腺癌為5。除此之外,年齡以及腫瘤病理分級也和肝轉移的發生率相關,40歲以下患者發生肝轉移的概率明顯要比其他年齡段更高,隨著年齡增長肝轉移的發生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