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17歲以下約3千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國家衛健委:17歲以下人群約3千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下周就到六一兒童節了,國家衛健委今天舉行例行發布會,關注兒童健康。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必須採取綜合措施予以幹預。
-
我國3000萬兒童青少年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
在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如果再加上28歲或35歲以下青年人的情況,這個數字將更加觸目驚心。 具體來說,我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1.6%-32.0%,突出表現為人際關係、情緒穩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在大學生中,16.0%-25.4%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恐怖、神經衰弱、強迫症狀和抑鬱情緒為主。
-
兒童期常見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兒童少年時期的情緒行為問題常以焦慮、恐懼、抑鬱、多動、衝動、違拗為主要表現,發生率較高,女孩的情緒問題明顯高於男孩,而男孩的行為問題高於女孩。 兒童在心理髮育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主要有自身的素質、家庭環境、幼兒園和學校環境、社會環境。
-
樸秀榮自曝患軀體化障礙症,心理情緒問題成病因
近日,Red Velvet成員Joy樸秀榮自曝患有軀體化障礙。 據悉,軀體化障礙是一種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症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一組神經症,該病病症有焦慮、抑鬱、情感障礙等,多伴有社會、人際或家庭行為方面的嚴重障礙,有一些患者甚至會出現強迫症、恐怖症或者驚恐障礙。這則消息一出,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兒童行為障礙」 不是孩子的錯
「孩子產生問題的根源往往在家庭。」父母角色的缺位,使小吳(化名)缺乏安全感,遇事不懂與人溝通,轉而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祖父母補償式的溺愛,更強化了他的錯誤行為。針對典型的「兒童行為障礙」現象,心理諮詢師通過剖析案例,向家長講解育兒要點。
-
孩子發展比較慢,有情緒行為問題怎麼辦?
「三歲的豆豆,只會喊爸爸媽媽等簡單的詞組,很少能說稍微長一點的句子,平時很少和其他小朋友溝通、一起玩,通常是自己玩自己的,特別固執於玩排列小汽車,不太會玩組裝的玩具,平時帶他出去,只要走的路跟往常的不一樣就會大哭大鬧,情緒起伏大。」
-
中國在發電廠放了3000隻羊,就解決了困擾世界幾十年的難題
在您關注後,您的留言評論小編都會看,您的建議和反饋同樣十分珍貴,希望您關注能見證小靜的一步步成長,您的支持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近一百年來,科技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日新月異。一百年來人們得到的科技成果比過去一千年還要多,因此人們們滋長了一些驕傲的情緒——就是沒有高科技解決不了的事。
-
Facebook會引發女性進食障礙 因自卑情緒作祟
原標題:Facebook會引發女性進食障礙 因自卑情緒作祟 Facebook已被證實與抑鬱症和社會孤立問題存在關聯。(蓋蒂圖片社) 中國網3月11日訊 據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3月9日報導,在過去幾年中,社交網站Facebook不斷被指責可能導致用戶產生抑鬱、社會孤立與嫉妒等負面情緒。而現在,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女性用戶在瀏覽Facebook等社交網站時可能會引發進食障礙,這是因為她們在網站上看到其她女性用戶的信息時會對自己的形象感到自卑,從而影響其心情,造成飲食習慣的紊亂。
-
大多數人的情緒困擾,源於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有個人是單親家庭長大的,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足夠的關懷,孩童時期他的心理常常感到自卑和痛苦, 那麼,他這些痛苦感受的根源在於愛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為什麼要這麼關心內心的基本需要?因為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很多人的情緒困擾來源於基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我清楚地記得產後的那一小段鬱悶的日子。
-
PPTRP:思維和行為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
2015年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 and Practi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雙相型障礙患者的情緒波動或許會受到其思維的影響
-
高加索和中亞地區近半人數受肥胖問題困擾
新華網阿拉木圖5月12日電(記者周良)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高加索和中亞地區農業問題的專家史蒂芬·唐尼奇12日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高加索和中亞國家近半數居民體重超標,而且這一問題越來越嚴重。 唐尼奇說,世界平均肥胖率為34.1%,而高加索和中亞國家有48%的人體重超標;獨立國協國家的歐洲地區以及東南歐國家,超過半數的當地人受肥胖問題困擾;在波赫和土耳其,超過60%的當地人體重超標。 他說,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歐洲和中亞地區相對欠發達國家的肥胖問題將更加嚴重,這些國家將躋身肥胖率最高的國家行列。
-
那個從25樓跳下砸死父親的15歲女孩背後,是3000萬中國孩子的隱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在中國,17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有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的孩子大約有3000萬! 因抑鬱自殺的人數更多,高達20多萬。 造成抑鬱症的原因有很多種,社會壓力,重大刺激,但在我看來,家庭教育,才是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的最大殺手。
-
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界定及影響因素探究
「心理行為問題」指個體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於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衝突導致的一切不適應行為與心理狀態,即對自己、他人或環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與行為,在一定情況下不被視為期望的、有價值的行為。與心理問題相關概念有:問題行為、不端行為、錯誤行為、偏差行為、功能失調行為、心理異常、心理困擾、品行障礙、心理疾病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我們常常會有很多種說法。
-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和心理疾患有哪些?這些預防措施最實用
學前兒童生理、病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會阻礙學前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例如學前兒童會產生情感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問題行為在學前兒童中表現的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
孩子的心理活動不同於成人,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原標題:孩子的心理活動不同於成人,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孩子的有些表現是家長難以控制的,比如說孩子拼命得哭鬧,不停地動,或者坐在那裡不理人,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活動與成人不同,非常複雜,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
情緒是本能,情緒反芻會切斷信念和影響關係
通俗地解釋,即「每當XXX時(外界刺激),我的心情會XXX(情緒反應)結果我就會XXX(產生行為結果)。例如,每當你去一個重要聚會,看到對方穿得很漂亮,「我」我就會認為自己的身材不好,穿同樣的衣服肯定沒有那樣的效果,心情就會很低落,結果整天避免和穿漂亮衣服的朋友正面接觸。其一,情緒模式的形成源於相同的刺激源。
-
顏色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你是否注意到:在某些環境裡,情緒容易變得暴躁,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又會覺得特別的平靜和放鬆?這與所處環境的顏色密切相關。比如藍色,我們會聯想到藍天,沒有風雨,陽光明媚,可以進行戶外活動,藍色會讓我們感到平靜與穩定。
-
面對新冠肺炎:心理問題的幹預策略
,會誇大疫情帶來的後果,進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應激反應、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認知行為幹預理論認為,改變自己的行為,可以改變情緒,也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從而形成想法—情緒—行為相互改變的良性互動模式,進而達到改變自己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目的。比如:    堅持規律的生活節奏,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面對疫情,我們的生活節奏受到幹擾,陷入一種無序狀態,整日被疫情信息所包圍,困擾我們的情緒和生活。
-
面對「熊孩子」,重新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才是教育的根本
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可仍舊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從人格障礙理論角度來說,有「壞心」的人只是很小一部分。對於孩子來說,人格發育尚未完善,即使出現「不良」的舉動,也不能認定就是出於「壞心」,更不能認為這樣的孩子無藥可救。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行為」,並不能確切判斷為「破壞性」「不良」行為,應該被當成「壓力行為」來對待。
-
進食障礙(厭食、貪食、暴食)醫生排行榜2.0
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委員、進食障礙協作學組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身醫學專委會常委;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婚姻家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診療特長】擅長成人和青少年進食障礙(厭食症、貪食症、暴食症、神經性嘔吐等),抑鬱、焦慮等情緒障礙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在內的綜合治療。主編《進食障礙》,參編《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