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意科學家反擊動物保護激進分子

2021-01-16 科學網
意科學家反擊動物保護激進分子 圖片來源:CATERINA PASCOT

 

6月1日,約300名來自義大利周邊的研究人員和學生在米蘭遊行示威,希望人們更多意識到在生物醫學研究中使用實驗室動物的必要性。此次抗議是針對動物權利保護激進分子所領導的一系列活動(研究人員稱之為「迫害」)的回應。

 

義大利布斯託-阿西齊奧市伊蘇布利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生Heather Bondi說:「令人擔憂的虛假信息正在擴散——動物權利保護激進分子的極端主義傾向會產生巨大的媒體影響。我們從未想過向公眾談論這些有爭議的道德問題,但現在是時候澄清這些極端分子所宣傳的錯誤事實了。」

 

在遊行隊伍裡,有人詳細描述了動物實驗在神經學、外科等領域是如何被開展的,並解釋了臨床實驗的工作原理。Tom Holder是其中一位發言者,他是第一個「支持實驗」組織的創辦人之一。身著白大褂的學生們向行人普及相關的信息並分發宣傳冊。

 

約30名動物權利保護激進分子也表達了相應的抗議,高喊「刺客、暗殺者」等詞句。警察密切關注著事態發展,以防雙方言語上的交戰演變成身體上的直接對抗。

 

遊行示威是受動物權利保護激進分子的刺激而引發的——4月20日,5名「阻止綠山」組織成員衝進了一家位於米蘭大學內的動物研究實驗室,蓄意搞混了裝有動物籠子的標籤,並「解救」了100餘只老鼠和1隻兔子。該組織致力於呼籲關閉位於蒙蒂基亞裡的綠山犬類育種基地。

 

米蘭神經科學國家研究院的分子生物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Bice Chini說:「科研機構可以再多做一些,它們應該在開展嚴謹科學實驗的同時,向外界透露必要的信息,而不是僅僅開放實驗室。」

 

博洛尼亞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研究生Gaia Gobbo說:「我希望從今天開始,公眾能夠認清究竟是誰在說謊,因為我們根本不是所謂的暗殺者。」

 

「阻止綠山」組織計劃於6月8日到米蘭大學動物研究院門前舉行下一次抗議活動。(段歆涔)

 

《中國科學報》 (2013-06-06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這種由溫度、社會壓力等環境因素決定動物性別的有趣生命現象,常見於爬行動物和魚類上,人們一直沒搞清楚其背後的分子機制。水面上的葉子呈漂浮狀態,水下的葉子是針尖狀的,科學家認為,這種環境影響性狀的現象主要是通過表觀調控機制來實現的。」本文的作者之一、浙江萬裡學院教授錢國英告訴《中國科學報》。 基於基因組和轉錄組學分析,研究人員通過對20個紅耳龜的表觀遺傳基因篩選後發現,Kdm6b因子能夠調控它的性別。
  • 科學家發現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一新屬兩新種—新聞—科學網
    新種的貝殼及齒舌(圖片來源:海洋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海洋貝類分類與系統演化研究組利用整合分類學方法發現了深海軟體動物馬蹄螺科2個新種,並為此建立了一新屬通過化石年代標定與分子鐘分析推測,該類群可能是於晚白堊紀時期(距今約8千萬年)由淺海向深海擴散。據推測,該類群的進化擴散路徑可能與一些底層洋流驅動的幼蟲擴散密切相關。另外,基於分子數據分析,目前這個新屬在西南太平洋還可能存在另外兩個未經描述的新種。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雲南南部是全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這裡的兩棲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用於保護瀕危動物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用於保護瀕危動物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消息,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
  • 科學家發現最古老海生四足類動物同步遊泳證據—新聞—科學網
    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為科學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該研究中的化石樣本揭示了海生動物肢體同步運動、划行或撐行的運動方式——即對稱的左、右肢同時運動。研究發現的新足跡類群安順足跡和雙槳跡比雲南羅平縣關嶺組獅子山段產出的雙槳跡時代更早,代表了中三疊世(安尼期,約2.4億年前)出現的同步遊動樣式,其中安順足跡是迄今最早的關於楯齒龍或龍龜類動物遊泳或「撐行」運動的遺蹟化石記錄。
  • 科學家揭示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群體演化歷程
    科學家揭示了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朱䴉的群體演化歷程,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上。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介紹,朱䴉是世界瀕危鳥類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人工保育最成功的物種之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朱䴉曾被認為在野外滅絕。
  • 美教授《自然》論文因違反動物福利引科學家爭議—新聞—科學網
    《自然》發布修改通告稱,實驗中一些小鼠成瘤的直徑超過動物福利準則規定的1.5釐米。該動物福利準則是由美國麻省總醫院動物保護及利用協會(IACUC)制定的。《自然》一篇社論稱,《自然》期刊要求作者控制腫瘤的直徑,使其不違反動物使用制度委員會制定的準則。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首個螢光蛙類
    科學家發現首個螢光蛙類其螢光分子揭示了一種新的發光模式
  • 科學家揭示腸炎沙門菌免疫逃逸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研究了沙門菌TcpS通過幹擾TLR-NFκB信號通路來發揮抑炎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沙門菌免疫逃逸的新策略,通過評價TcpS的功能性肽段在過度炎性反應中的抑炎效應,為新型抑炎小分子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沙門菌是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病原菌,對畜禽養殖業危害嚴重,也會引起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對沙門菌感染和免疫機制的研究意義重大。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秦志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終於理解「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團隊的價值所在了。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牽頭,馮獻忠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馮獻忠告訴《中國科學報》,鑑於實際情況,他們當時只想傳播一個理念,「讓別人知道我們理解的分子設計育種是什麼樣的」。 在他看來,分子設計育種是利用分子生物學和系統生物學關於基因功能和生物性狀分子調控網絡知識設計和改良作物品種,可以成為未來育種的一個發展方向。
  • 圍家禽店救母雞:激進動物福利是對人類權利的僭越
    激進動物福利組織就差殺人了 你可能看見過中國人在高速公路攔狗車、對虐貓者進行全網人肉搜索,但是,外國激進的動物福利組織激進到了什麼程度呢?事實上,這類激進組織只有通過製造極端事件,才能成功刷出存在感,吸引眼球,從而獲得捐款,這也是他們的生存之道。其實,像這次直接去華人餐館裡「解放母雞」,已經是在公然搶劫他人財產,侵犯了他人的財產權,之後也受到了當地警方的處罰。但是,作為一種民粹主義的生存方式,激進的動物福利組織並不在乎。
  • —新聞—科學網
    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表示,犬類可以幫助控制疫情,因為它們可以在繁忙的地方(如機場或體育場),每小時對數百人進行篩查,而且比核酸檢測等常規檢測方法成本更低。 但是這些發現大部分還沒有被同行評審或發表,這使得科學界很難對這些說法進行更廣泛的評估。致力於傳統病毒測試的研究人員認為,犬類研究小組的初步研究結果是有趣的,並顯示出很大希望。但也有人質疑這一過程是否能產生有實際意義的結果。
  • 飼養野生動物 遺傳後果嚴重—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ANN AND STEVE TOON/MINDEN PICTURES     科學家近日在《南非科學雜誌》上警告說,南非政府決定將包括犀牛、獅子和獵豹等在內的30多種野生物種,列入可通過繁殖和基因研究加以改良的動物名單,這一做法可能會對這些動物的基因多樣性造成極大破壞。   這一於2019年5月宣布的決定事先並未徵求公眾意見。
  • 科學網—科學家歷險記
    編者按 前不久,一個討論青藏高原野生動物保護的公號PlateauWild作者群裡
  • 科學家發現海綿分子在實驗室中阻止宮頸癌細胞的生長
    科學家研究發現印度尼西亞海海綿物種中提取的一種分子在實驗室中證明能夠預防宮頸癌的生長。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海綿的抗癌潛力,他們發現了一些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被證明對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和胰腺癌有效。
  • 保護最後的穿山甲—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EN GUYTON/MINDEN ■本報見習記者 程唯珈 一隻小穿山甲把頭埋進腹部,蜷曲的尾巴環繞著身體。披著厚重的鱗甲,它的外形近似一顆松果。稍過一會兒,這隻外觀古怪的動物舒展開來,探起它纖細的頭部,眨著黑加侖般的眼睛,望向陌生的人類。
  • 極端動物保護成「恐怖主義」 距殺人僅一步之遙
    原標題:極端動物保護成「恐怖主義」 距殺人僅一步之遙   最近幾十年來,很多國家都發生了針對動物實驗室、動物屠宰場的縱火和爆炸事件,這些襲擊事件的元兇多是極端的動物保護團體「動物解放陣線」(簡稱ALF)。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從分子水平揭示生鮮肉品質形成與劣變的代謝通路,精準控制生鮮肉劣變和靶向調控肉品質,是我國肉類產業亟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中國農科院肉品加工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近十年來聚焦宰後早期能量代謝與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關聯調控肉品質的分子機制,取得系列重大突破,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徑。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