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講邏輯,社會科學講利益。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與人的關係的,而人和人之間主要就是利益關係。利益關係處理得好,都會朝好的方向發展,處理不好,都受到壞的影響,只是可能幾年後或者幾十年後才能看到。所以別用邏輯思維解釋人的行為,用利益關係才比較準確。能夠互利共生是最好的人際關係,如果只有一方得利,是持續不下去的,互利共生才能共贏。
但是人是自私的,總想讓別人犧牲一下,為我讓路,為我付出。太多的歷史人物如宋徽宗,左良玉可以證明這一點,就是現在社會簡單的讓座讓路也可以提現我們的自私。自私很正常,但是不能真的過於自私,要想持續發展下去,必須互利共生。
追求名利並不丟人,追求名利是好事,是知道上進,但是要注意方法手段。如果以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是不可持久的,應該受懲罰。
中國傳統文化要求人們不慕名利,淡泊名利。去掉自私之心,一心為公。以此要求自己,是個人精神的升華,以此要求別人就是魯迅說的吃人。憑什麼要求別人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真正淡泊名利的人早已經功成名就,享受夠了,所以才淡漠名利。沒有名利的人如果不追究名利就是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封建社會的中國讀書人是既得利益者,最典型的就是東林黨,霸佔著國家大部分財富卻要別人甘於清貧,淡泊名利,崇禎皇帝都要省吃儉用,可以說是被他們忽悠到坑裡去了。用仁義道德要求自己是情操高尚,要求他人就是讓別人割肉,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