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啥意思?

2020-12-05 騰訊網

俗語,可以是漢語文化裡特殊的語種,其書面形式多似詩詞,但又有所不同,它沒有詩詞的高雅,但是卻更加貼近於生活,而且俗語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據生活經驗而創造出來的,其作用大多是用來教人向善的,有時候也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現象及美好願望。

而在生活當中耳邊經常能聽到一句俗語叫做「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這句俗語乍聽之下,一頭霧水。蜜蜂和蛇不好惹就算了,但是為何黃鱔也惹不得呢?

儘管這句俗話卻十分有趣,但是作者還是不能理解其大意,待作者請教村中老人之後,才理解其中講的是啥意思,其意是馬蜂、蛇、黃鱔在七月、八月、九月這三個月份中,具有很強的攻擊力。那麼到底有沒有道理?還是不切實際?今天就為大家一一分析。

七月蜂

這句話中的「蜂」,大家可能會理解成蜜蜂,其實則不然,這句話中的「蜂」是指馬蜂。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農曆七月份的馬蜂,千萬不要輕易去招惹。

為何七月份馬蜂不能招惹呢?相信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對「馬蜂」並不陌生,特別是對於頑皮的男生來說,小時候頭上不頂著「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戳過「馬蜂窩」,就算臉腫成胖子,那也是自己日後的談資。

依馬蜂的習性而言,七月份的夏季十分炎熱,馬蜂都躲在蜂巢內避暑或者孵化幼蟲。而在民間對於蜂巢的看法卻大不一樣,民間眾人認為蜂巢有藥理作用,有專門下鄉高價收蜂巢的生意人。

所以有些村民為了利益,儘管知道馬蜂毒性強烈,依舊冒險前往尋找並且摘取。而只要被馬蜂蟄了之後,輕則腫脹,重則昏迷死亡。而村民的行為,正應了老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此才會有七月份的馬蜂不能惹的說法。

八月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農曆八月份的蛇輕易招惹不得。為什麼這麼說呢?農曆的八月份已經立秋了,氣溫開始慢慢轉涼,很多動物開始為冬眠做準備。而蛇這種冷血動物,同樣需要大量的食物越冬,所以在沒有冬眠之前,蛇在這段時間活動的更加頻繁。儘管在平原地區很少有毒蛇的出現,但是在山區則不一樣。

八月份,有些地方正是豐收的時節,不管是農作物也好,還是水果。而蛇加大活動軌跡,正好與當時的人們活動軌跡有所重疊,有些時候不期而遇,不一定是美好的,有可能也是致命的,如果這個時候被毒蛇咬上一口,那可就太過倒黴了。

當然!如果真的相遇了,千萬不要主動的去招惹,能放走就放走。如果實在威脅到生命,要麼打死,千萬不要留情,因為民間還流傳有見蛇不打死,會招來蛇的報復。因此民間還流傳有這樣一句老話,叫做「見蛇不打三分罪,打而不死七分罪」。所以八月份的蛇,也不要輕易招惹。

九月黃鱔惹不得

黃鱔本就是雌雄同體之物,只不過隨著季節溫度改變而發生變化。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停留在黃鱔肉質的美味,儘管捕捉的過程十分的有趣。

而九月份的黃鱔,大多都已經長大,而且這個時節,正是雌鱔的繁殖期甚至一些老一點的黃鱔嘴裡面都已經長出來細細的尖牙了,所以如果這個時候去捉黃鱔的話,千萬不要用手,如果一不小心被咬到的話,輕則流血,重則會發生感染。這也是九月黃鱔惹不得的原因之一。

其實從這句俗話能夠看出,老祖宗說的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並且還能看出古人觀察的細緻入微!儘管這三種動物有一定的危險性,基本上人不犯「它」,它也不會輕易犯人的。當然這句俗話意在告訴我們,某些事物存在潛在的危險,所以做人做事要考慮全面,不做無準備的事情,否則只會災禍纏身,後悔不已。

各位看官,你們那裡有「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的說法嗎?你覺得是否靠譜?歡迎留言討論。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什麼意思?
    不過在這裡要給大家提個醒,未來幾個月在農村出門的時候,有三種動物是碰不得的,每年都有不少人因它們受傷。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說的就是不能碰的三種動物,那麼,這句俗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是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應該很多在小時候都有被蜜蜂蜇傷的經歷,當時被蜇過的部分立馬就會產生紅腫,還伴隨著又疼又癢的感覺。
  • 民間俗語:「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大家都要注意
    常見的有黃鱔、蜜蜂、蛇、鳥、青蛙等等,但其中一些動物一定請勿打擾。到現在為止,農村仍然有一些老年人對後輩說「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這句話的具體含義是啥?七月蜂:在農曆七月份的時候,由於天氣炎熱,馬蜂也非常活躍。當他們遇到攻擊時,他們將成群攻擊。
  • 「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這些時候要注意這些動物
    農村有句老話說:「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意思就是說七、八月的蜂和蛇以及九月的黃鱔是比較具有攻擊性的,千萬不要在這些時候招惹它們。,八月蛇」。「九月黃鱔惹不得」,那為何說農曆九月的黃鱔惹不得呢?
  • 「今人只知螣蛇猛,不知黃鱔惹不得」,又出什麼么蛾子了?
    這句俗語可能很多現代人不知道,「今人只知螣蛇猛,不知黃鱔惹不得」,這句俗語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首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騰蛇,在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這種蛇是傳說中的一種會飛的蛇,大家不要誤會,他不是龍,這種時候要經過好幾千年的造化才能演變為龍,他一開始只是普普通通的一條小蛇,經過自己的修行,
  • 農村俗語:「七月、八月半,蚊子嘴似鑽」是啥意思?
    俗話說「七月、八月半,蚊子嘴似鑽」,現在的蚊子正是喜歡叮人的時候,我們就別坐在這裡受罪了。「什麼?『七月、八月半,蚊子嘴似鑽』?這究竟是為啥呢?」對於老人的說法我有些大惑不解。老人說: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已經有1.7億年的歷史了。
  • 民間諸神聖誕總結:七月到十二月
    農曆七月 農曆七月初一 太上老君誕 農曆七月初七 乞巧節,拜牛郎織女二星 農曆七月初七 康公誕 農曆七月初七 七宮仙女下降 農曆七月初七 大成魁星聖誕 農曆七月初七 七星娘娘千秋 農曆七月初七 衛房聖母聖誕
  • 俗語「七活八不活」,啥意思?有道理嗎?古人的經驗之談!
    民間百姓同樣有高貴的品格和聰明的智慧,只是因為生存環境而不得不將畢生的經歷都用在農事上從而對事物的表達顯得更加口語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直白的俗語就沒有內涵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古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它不僅在民間有著不小的影響,就是廟堂之上的飽學之士也大多深信不疑。民間俗語不僅對農事生產高度總結,還對世間百態有著深刻的認識,就連生孩子也同樣有著獨特的經驗總結。
  • 農村俗語:「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這句話有道理嗎?
    馬上又要端午節了,農村老俗語「不怕七月的鬼,就怕端午節的水」,是啥意思,是不是封建迷信?今天是4月14日,距離端午節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在農村裡,農民們端午節也是非常重視的,在端午節的那一天,民間就有插艾草,掛香包的習俗,以盼望著在今年能夠健健康康,病災消除。
  • 農村俗語「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是啥意思?
    鄉村裡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都是老一輩人們在生活、勞動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這句俗語的涵蓋面很廣,很多都與我們的生活有關,如今天要講的「男怕八月,女怕臘月」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男人怕八月,而女人怕臘月?
  • 農村俗語「七死八活九歸家」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特別是俗語文化,許多年輕人對此已無人問津,他們認為俗語是傳統文化的糟粕,因此對俗語的情感漸行漸遠。其實,俗語是老祖宗在生產和生活中總結的智慧結晶,細細的品味俗語,就會發現俗語簡練而形象,凝練而深刻,風趣而詼諧。並且包羅萬象,比如說有關獵漁稼穡的,也有關批駁警示的,有關生活經驗的,也有人情世故的。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下面這則俗語「七死八活九歸家」啥意思?教人如何防「洋辣子」,受教了!
  • 一餐館年可食8萬蜂 虎頭蜂馬蜂成另類美食
    「七月蜂、八月空、九月十月扛不動」,這是一句民間關於蜂的諺語,意思是農曆七月有蜂蛹,八月蜂已長成蜂窩空,到了農曆九月、十月,蜂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蜂窩重得扛不動。為了常年保存和供應,老潘要提前訂貨,被抓到的蜂和蜂蛹被冰凍以後,第一時間運到廈門。 油炸虎頭蜂往往把老蜂、成年蜂和蜂蛹一起油炸,老潘的蜂蛹需求量更大,店裡一年要賣200-300斤,批發500-600斤,總的一年吃掉30多萬隻蜂蛹。 老潘介紹,現在廈門不止他一家餐館在賣油炸蜂,有這種菜和貨源的餐館,基本上都是經營土家菜、農家菜。
  • 民間俗語「抬頭老婆低頭漢」是啥意思,出自何處,有何用意?
    民間很多俗語有道理,但「抬頭老婆低頭漢」卻並非全部是真理我國古代傳到現在,民間流行很多俗語,有的俗語出自典故,有的俗語很粗俗,有的則很文雅。但這些俗語都有很多用意,是老祖宗傳下來的一些經驗或者說法。有的俗語帶有對自然的認識,對人的看法,以及民間總結。有些俗語講的很有道理,但有些俗語在現實生活並不一定很準確。
  • 農村俗語「二月沒九,餓死豬狗」是什麼意思?21年二月有九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農村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耕作、收成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二月沒九,餓死豬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2021年的二月有九嗎?
  • 民間諺語無依據 網友實拍蛇吞黃鱔並非「找死」
    民間諺語無依據 網友實拍蛇吞黃鱔並非「找死」   俗話說「蛇吞黃鱔——找死」,但昨天,常州化龍巷論壇上一則蛇吞黃鱔的帖子引起了網友的關注,一條水蛇竟然將與自己差不多大小的黃鱔活活吞咽進了肚子,這一幕被網友「靜默的溫柔」全程拍攝下來,同時引得網友們大呼「開眼了!」
  •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
    俗語:「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為什麼不能吃?有何講究?文/號外飛飛說歷史 圖/網絡中國民間有很多關於飲食的俗語,大都是老一輩人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總結而來的。就比如說「豬不椒」、「魚不蒜」等等,或許結合當時的社會情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今隨著人們認知的提高以及烹飪技術的進步,類似的俗語就不一定適用於現在了。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這句俗語是「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黃鱔的頭和田螺的尾是不能吃的。那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是有何講究嗎?小編馬上為您揭曉。首先來看前半句「黃鱔不吃頭」。
  • 農村俗語「不怕夜貓叫,就怕夜貓笑」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不怕夜貓叫,就怕夜貓笑」到底是啥意思?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很多的農村俗語,一直從古代就在民間廣泛流傳。這句俗語是跟動物有關的。因為農村的生態環境有著城市不可複製的優勢,而農村人的生活可以說是離大自然最近的。古人對動物方面也有著很多的俗語,比如:燕子、鳥、蛇之類都有相關的俗語。有些動物對人類來說是代表吉祥如意、而有些動物卻代表不吉祥甚至災禍。今天要說的這個動物就是有著雙重代表性,那就是「貓頭鷹」。
  • 「端午至,五毒出」,這句俗語啥意思,五毒是指哪些?
    主要是有歷史的典故在,讓我們去悼念的一種方式,每個地區都是有自己的說法所以在習俗上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基本都會有賽龍舟,包粽子,掛艾草和喝雄酒,在端午節的之後的時間,天氣會慢慢的開始炎熱起來,這個時候的蚊蟲也會開始變得多一些起來,艾草就發出了一種會發現的芳香油也會使空氣淨化,有驅蚊的效果,那麼在端午節以後,其實出來的動物不僅僅是蚊蟲這麼簡單,還有五毒,在農村的老長輩們就會常說「端午至,五毒出」,這句俗語啥意思
  •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其中的俗語文化更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非常流行了。在當時那個年代教育還沒有普及,所以民間俗語很容易得到推廣。和詩歌辭賦什麼的相比,俗語在深度內涵上要落後許多,但是俗語通俗易懂,而且在很多方面都適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俗語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雖然在今天俗語的地位不如從前,但熱衷於使用俗語的人仍然非常多,而且對於很多學者們來說,研究俗語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我們從俗語中能夠發現很多古人很多為人處世的態度。
  •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
    民間俗語「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啥意思?背後的寓意發人深省「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是出自杜甫的《石壕吏》。這句話的意思是,家裡面有了孫子以後,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穿過一件好衣裳。這是我們在上學讀到的一則課文,相信惹的不少的莘莘學子們眼眶含淚。「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在與母親離別的時候,看見白髮蒼蒼的母親眼淚都要哭幹了。這句俗語應該是農村中最為常見的,也是聽說頻率的次數是最多的。
  • 為什麼有人說:蛇吃黃鱔,找死!因為黃鱔喜歡亂鑽嗎?
    正是這兩種看起來有著天壤之別的生物,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兩句古話,也是歇後語:蛇吃黃鱔-比長短;蛇吃黃鱔-找死。第二句的意思就是,蛇吃了黃鱔會死?要麼被憋死?要麼被鑽死?(黃鱔喜歡亂鑽)這句話看起來頗有爭議。因為我們知道蛇能吞下比自己大體型大很多的生物,而且蛇有著很強的消化能力,胃裡的胃酸甚至能溶解掉動物的骨頭,所以我們看到蛇吃東西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直接吞下,然後在胃裡慢慢笑話,而且我們也見過大蛇吞小蛇的場景,蛇依然沒事,因此這句話還是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