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孵化效果檢查
通過照蛋及對出雛情況的細緻觀察,結合雞群情況、種蛋管理情況以及孵化等方面的調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從而進一步改善飼養管理,加強種蛋管理和調整孵化條件,以提高孵化率。
1、照蛋
照蛋是檢查孵化效果的方法之一。通常採用的工具是照蛋器,通過透視胚胎,了解胚胎的發育情況,及時調整孵化條件,改善管理措施。
2、 失重率
孵化過程中,由於蛋內水分蒸發,蛋重逐漸減輕。雞胚1~19天失重率一般為12%~14%。如果失重率低於12%,可能是孵化溼度偏高,如果失重率高於14%,可能是孵化溼度偏低,或者是蛋的品質不良、保存期過長等原因。
3、出雛觀察
(1)觀察雛雞的質量。主要從出雛的膘、毛、色(精神狀態)及臍部吸收、癒合情況等方面觀察雛雞的健康狀況。
(2)觀察出雛時間長短及整齊性。孵化正常時,出雛時間比較集中、一致。第20天初出雞,20天半出雞達到高峰,滿21天應全部出齊。孵化溫度過低、種蛋保存時間過長或者種雞得病時,出雛時間拖得很長,無明顯的出雛高峰,出雛時間參差不齊;孵化溫度過高,孵化進程加快,出雛時間提前,但弱雛增加。
二、孵化效果分析
1、整個孵化期雞胚死亡的分布規律
據研究,無論是自然孵化還是人工孵化,高孵化率的雞群還是低孵化率的雞群,雞胚死亡在整個孵化期不是平均分布的,而且存在著兩個死亡高峰。死亡的第一個高峰是在孵化的第3~5天,第二個高峰是在孵化的第18~20天。一般來說,第一個高峰的死亡率約佔全部死亡率的15%,第二個高峰約佔50%,兩個高峰期死胚率約佔全期的65%。高孵化率的雞群,第二個死亡高峰雞胚的死亡率高;而低孵化率的雞群,第一個高峰雞胚死亡率比較高,與第二個死亡高峰死亡率大致相等。
2. 雞胚死亡高峰原因分析
(1)內部因素 第一個死亡高峰正是胚胎生長迅速以及形態變化的顯著時期,內部因素對第一死亡高峰影響較大。內部因素是指種蛋的內在品質,它們在蛋產出之前就已經形成,是由遺傳性和飼養管理共同決定的。
(2)環境因素 第二個死亡高峰正是雞胚從尿囊絨毛膜呼吸過渡到肺呼吸時期,此時生理變化劇烈、需氧量增加、體溫猛增、易感染傳染病,對孵化環境及管理要求較高。一部分本來較弱的雞胚不能順利破殼出雛,出現死亡。
3、孵化各期雞胚死亡原因分析
(1)孵化前期(1~6天)死亡
主要原因有種雞的營養水平過低,如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B2等,種蛋儲存時間過長、保存溫度過高或受凍,種蛋消毒燻蒸不當,孵化前期溫度過高等。
(2)孵化中期(7~12天)死亡
種雞的營養水平及雞群健康狀況不良,如維生素B2、維生素D缺乏,汙蛋未消毒,孵化溫度過高,通風不良,轉蛋不當造成發育落後等。
(3)孵化後期(13~18天)死亡
種雞的營養水平差,如維生素B12缺乏,胚胎多死於16~18天;氣室小是因為溼度過高;胚胎有明顯充血說明孵化時有一段時間溫度過高;發育極度衰弱是因為溫度過低;小頭大嘴是因為通風換氣不良。
(4)悶死殼內
出雛時溫度、溼度過高,通風不良等,容易造成胚胎軟骨、畸形,胚位異常,卵黃囊破裂,頸、腿麻痺軟弱等,使雛雞悶死於殼內。
(5)雛雞啄殼後死亡
主要是孵化期溫度過高,尤其在雞胚利用蛋白營養時,遇到高溫使雞胚鬱熱而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