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2021-01-16 達摩說

布政使和巡撫的設置,要追溯到明朝。明初地方各省不設主官,權力一分為三,分屬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負責地方民政及財政,主官為左、右布政使。

後來為加強統治,又開始向地方派遣巡撫和總督,以便節制三司。最初巡撫不是常設,不過受皇帝差遣,到地方巡視,有欽差性質,後逐漸演變為地方常設軍政長官。

清朝繼承了明朝這一官制,也在地方設置了布政使,負責一省民政和財政,品級從二品。與此同時,清朝徹底將巡撫的職守固定化,作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出現,品級也是從二品。但是,巡撫不是尋常的行政主官,其手下有直屬的撫標可以調動,肩負著制約一省綠營最高長官提督的重大使命,同時還參與一省司法,所以一般巡撫都會加兵部侍郎銜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官品提升為正二品。

最初,布政使也並非完全淪為巡撫的屬官。由於布政使主要掌管財政,是一省的錢袋子和財神爺,俗稱藩臺,其地位至關重要,故巡撫也多以拉攏為主。

在《雍正王朝》中,江蘇巡撫李衛為了推行雍正的攤丁入畝,可謂煞費苦心,不僅要靠劉王氏一案去搬倒黃倫,還要跟江蘇的士紳鬥智鬥勇。他跟雍正抱怨,說江蘇的官不行,希望能把江蘇的藩臺、臬臺全換了。由此可見,此時的巡撫當然可以管轄布政使,但二者的關係卻遠比簡單的上下級關係複雜得多。

直到乾隆年間,才正式規定了巡撫與布政使之間嚴格的上下級關係。至此,巡撫正式成為布政使的頂頭上司,而布政使則為巡撫屬官,雙方權力和地位上的差別才真正拉開。巡撫是真正的封疆大吏,而布政使僅僅是一名地方官。

即便如此,清朝地方權力架構依然是犬牙交錯且相互制衡的。布政使雖然為巡撫屬官,但依然保留了密折專奏權,可以上折直達,這也多少令巡撫有所忌憚。

當然了,在清朝,巡撫和布政使之間,究竟誰高誰低,誰大誰小,這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獲得了皇帝的恩寵,誰就腰杆挺得直。

相關焦點

  • 從二品侍郎,與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那麼,如果侍郎大人和巡撫大人對抗,到底誰的權力更大呢?今天,我們聊聊這個故事。在明清時期,巡撫和侍郎基本上屬於平級,但是巡撫略高於侍郎。因為從巡撫調任侍郎,基本上屬於降級。但是,從侍郎調任巡撫則屬於升遷。
  • 布政使和按察使並稱「二司」,為何一個是從二品,一個是正三品
    清朝的官制體系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地方施行「督撫制」,以「總督」領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以「巡撫」領一省行政。就具體官職而言,總督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統管某一地區經濟、軍事、行政的地區書記,而巡撫則基本相當於省委書記。
  • 清朝有一個地方官職叫「布政使」,這究竟是個什麼官
    巡撫,雖然受總督管轄,但兩者相互監督、互相制約,以便於削弱督撫權力,便於中央集權。不過實際上,在《皇朝文典》中有記載,清朝的省級官職除了總督和巡撫以外,還有提督學政、按察使和布政使這三個官職,皆是皇帝親自任命的省級要員,所以亦稱疆臣、疆吏。
  • 在清朝從一品的提督,為什麼要受制於從二品的巡撫?
    巡撫則是主管一省的軍政和民政,可以說是一省的最高長官,巡撫為從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銜則為正二品。以字面意思來看,清朝的提督掌握一省的綠營兵馬,而巡撫則是一省最高長官,而且品級略低,兩者之中不說提督壓巡撫一頭,但怎麼說也是地位相等的,但在清朝偏偏是巡撫比提督權重,而且是很明顯的壓了提督一頭,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 清朝的「布政使」,究竟是個什麼職務,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清順治年間,順治皇帝廢黜「巡按制」,施行「督撫制」,總督和巡撫的權力才開始逐漸確立和穩固,成為朝廷管理地方政府的主要官職。總督,執掌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軍事,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地區書記;巡撫,乃係一省最高行政長官,執掌一省軍民政務。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在諸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乃至歷史文獻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二品大員」這樣的特殊稱呼,那麼,「二品大員」到底對應今天的什麼級別,什麼職務呢?  所謂「大員」,指「職位較高的官員」,也就是說,能被稱為「大員」基本上都是手握實權、權傾一方的高級官員。
  • 學政大人的權力看似並不大,但有人為何說能夠抗衡二品巡撫?
    再逐漸完善府、州、縣學校,那麼誰來決定哪些人達到入學標準呢?初期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決定。而後才設置了「學政」,為臨時性官員。為清代為例,學政任期為三年,派往各地均帶原官職銜,期滿仍回原衙門任職。 《清史稿》記載:提督學政學政職責: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簡用。各帶原銜品級。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
  • 比省長小,比市委書記大
    清朝官員的等級分「九品十八級」;任職地點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清朝的地方行政分為三級——「省、府、縣」,與之相對應的最高行政長官分別為「總督、巡撫」、「知府」、「知縣」。
  • 解讀:古代的二品官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副國級!
    古代二品官又分正二品和從二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官品,分別是官制中九品十八級的第三級和第四級。正二品:【副國級】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榮譽稱號,相當於總工會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國務委員兼副部長】、內務府總管【中央辦公廳主任】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中央儀仗隊】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從二品:【部級】  文職京官:
  • 清朝「布政使」每年俸祿9000兩,相當於現在什麼官?你可能猜不到
    如果是喜歡看明清古裝劇的朋友們,相信對一個職位,也是十分的熟悉,這就是布政使,作為一位朝廷要官,布政使駐紮在地方,但是同樣也能直接向皇上匯報要事,這多少也讓人有些好奇,清代的布政使,相當於如今的什麼官職呢?你可能猜不到,不妨讓我們來好好看看。
  • 大清地方上權力最大的官職是什麼?這四個官職,想必大家都很熟
    清朝官制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地方官職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以此設置的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便構成了清朝地方行政的四大官職。  總督,通常指一個國家的某片相對自主的區域中實際或名義上的最高行政長官。清朝對總督的全稱是「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及軍事,尊稱為「督憲」、「制臺」等,官階為正二品,全國九名。
  • 「四品」升「三品」,為何是清朝最難逾越的一道坎?待遇差別太大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
  • 從「四品」升「三品」
    按照《清稗類鈔·爵秩類》的說法,朝廷上,「四品以上,武三品以上」才能被稱為「朝廷大員」;地方上,按察使、布政使,尤其是巡撫、總督等官員才能被稱為「封疆大吏」。 另據《清史稿·職官志》的記載,清朝時期的「按察使」為正三品、「布政使」為從二品,「督撫」則更是高居一、二品的顯赫官職。
  • 歷史那些事,巡撫有「便宜行事」之權,監察機構加速官僚集團解體
    宣宗時期派遣巡撫「巡行天下,安撫軍民」,已成定製。巡撫之制始於洪武二十四年敕「懿文太子巡撫陝西」,這些巡視地方的監察官員若兼領其他專項事務,則稱總督、提督等,權力比巡按御史更大,有「便宜從事」之權。他們巡按地方,維持官場風紀,彈劾不法官吏,如洪熙元年(1425),巡撫山西金都御史李侃考察地方官吏,一次奏罷布政使王永、李正芳等官員160多人。另外他們還有權處理地方政務,如勸課農桑,勘察災情,興修水利等本該由地方官員處理的事務,他們也有權過問。到明中期前後,出於鎮壓農民起義以及平定「南樓北虜」的需要,這些總督、巡撫還可以提督軍務。
  • 那些被乾隆皇帝殺掉的二品以上大臣
    有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之分,在中央以殿閣大學士為首,為正一品,在地方則多以總督、巡撫為首,品級多在從二品至從一品,這些官員在普通百姓和下級官員眼中都是高不可攀的大人物,可以說跺跺腳都能引發地震的那種,但是在皇帝眼中,這些人則只是為自己辦事的辦事員,他們的前途甚至性命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 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地方官是哪一個?一旦上位後堪比皇帝
    前幾天一位讀者私信我,說她在看清宮劇的時候經常聽到兩廣總督,直隸總督相關的詞語,他們的官職到底大不大?大清王朝地方官編制以總督和巡撫為最高,巡撫又是一省之長,他們到底以什麼樣的關係著稱?上下級?誰的職位更大一點?地方官的權力哪個又是最大呢?首先我先給出一個肯定的回答,總督肯定是要比巡撫大的。
  • 沉浮官場近四十年,張集馨為何做不到封疆大吏?
    張集馨宦遊一生,由外放知府開始,做過陝西督糧道、四川按察使、甘肅布政使(先後兩任)、河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福建布政使、江西布政使、陝西按察使並署理陝西巡撫。雖然壽命這麼長,做過這麼多省的二把手和三把手,可他最終未能實授巡撫,而且被參劾去官回京,從此悠遊林下,教書育人,寫文章吐槽。他每次在離巡撫只有半步之遙的關鍵時刻,便被人彈劾捲鋪蓋回家,然後過幾年東山再起。
  • 「巡撫」是明清時期的產物?淺析起於北魏、興於宋代的巡撫制度
    尋拜春官尚書,秦州都督,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宋代巡撫使比較唐代而言有所發展,設置逐漸完善,派遣頻次增多。宋太宗迫切的想要掌握民間情況,曾說道:「為君之道,要在廣聞外事,分別善惡。朕御天下,兢兢業業,行將十年,每念封疆萬裡,深居九重,人情未能盡達,若全不採聽,則官吏能否,生民利病,何從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