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危機的「沉默海嘯」,抗生素的明天在哪裡?

2021-01-12 澎湃新聞

文/陳根

1928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細菌時無意中發現了青黴素的存在,由此催生了現代抗生素行業。自此,外科手術稱為常規治療手段,器官移植得到迅速發展,易引起免疫系統下降的化學療法也應用於癌症治療中。青黴素得以成為醫學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並幫助改變了醫學進程。

幾十年來,抗生素從曾經致命的感染中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為人類傳染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在第一批抗生素徹底改變醫學的半個多世紀後,由於在醫療衛生領域和動物衛生領域的過度使用或誤用,這些不可或缺的抗生素正迅速失去效力。

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給現有的治療方法帶來威脅,而替代藥物的研發進展又相對緩慢。抗生素耐藥性正在凝聚成一場「沉默的海嘯」,更重要的是,人們對這一切毫無察覺。即便察覺,也似乎無計可施。 

抗生素耐藥性的「沉默海嘯」

抗生素作為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主要通過幹擾細胞的生化進程,進而抑制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最終起到殺死細胞的目的。

在青黴素開了抗生素行業的道路以後,科學家相繼發現了更多能控制細菌和真菌微生物感染的抗生素。其中,通過篩選土壤中的微生物,分離得到可以抑制結核桿菌生長的化合物的發現,闡明了抗菌化合物最小抑制濃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測定方法,為後續土壤微生物中藥物的研發奠定了基礎,也推動了抗生素研發進入到黃金時期。

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研究者發現環境中天然的微生物代謝物具有相當大的藥理學或毒理學缺陷。因此,從土壤中獲取新的抗生素變得越來越困難。人們開始轉向基於已知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在體外合成新的抗生素分子,但合成出的新抗生素種類很少,僅有1953年的硝基呋喃、1960年的喹諾酮類和1987年的惡唑烷酮類的藥物。

在新型抗生素研發後勁不足的另一邊,卻是抗生素耐藥性的野蠻生長。事實上,抗生素產生耐藥是一個自然過程。從發生機制上講,當微生物發生突變或獲得耐藥基因時,就會產生耐藥性,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在接觸通常能殺滅它們或停止其生長的藥物後還能存活。

對自然環境以及永久凍土樣品的中微生物的研究表明: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組具有遺傳多樣性,它們廣泛存在於所有生態系統環境中,而且早於現代抗生素時代數千年。這意味著,細菌在接觸抗生素之前,就已存在具有耐藥性的個體。

而抗生素的使用,實際上是幫助細菌進行自然選擇,絕大多數普通細菌被殺滅,少數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卻可存活下來大量繁殖。於是,抗生素使用劑量越來越大,失效的抗生素也越來越多。

此外,由於缺乏與其競爭的菌株,那些接觸特定的藥物仍能存活的菌株就會生長和傳播,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近年來,各種新型「超級耐藥菌」不斷被發現。比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極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等,而至今,它們都難以通過現有藥物治療。

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加劇了耐藥性發展和傳播的速度,而人們又缺少新的藥物來應對這些新出現的超級細菌。儘管缺乏全面的數據,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抗生素耐藥性列為人類面臨的十大公共衛生威脅之一。抗生素耐藥性正在凝聚成一場「沉默的海嘯」,埋下未來可能陷落的伏筆。

耐藥危機伏筆已現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僅美國每年就有逾280萬抗生素耐藥病例,逾3.5萬人因此喪生。在印度,抗生素耐藥性導致的新生兒感染每年會造成近6萬新生嬰兒死亡。聯合國(UN)擔心,到2050年,全球每年會有1000萬人死於耐藥性感染。

抗生素耐藥不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更對經濟造成巨大負擔和損失,僅美國醫療系統每年就需要花費200億美元解決耐藥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奧尼爾預計,到2050年全球抗生素耐藥可累計造成10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此外,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還指出,如2050年仍未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全球年度GDP將下降1.1%~3.8%,等同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

導致產生耐藥性的一個根本因素就是藥品濫用。經濟的發展讓更多人能獲得拯救生命的藥品,但卻往往因為過度和不必要使用,抗生素的效用與真正的醫療需求背離。

患者經常在不確切知曉用藥需求的情況下,就要求醫師開具抗生素和其他藥品,甚至直接通過零售渠道購買。即使他們尋求並遵從專業的醫療建議,醫生也經常會開出不恰當的處方,例如用抗生素來治療病毒感染,而不是細菌感染。

與此同時,食物鏈也助長了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即在動物和農業中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是導致抗生素耐藥的重要原因。農業和水產養殖業顯然需要抗生素,正確使用抗生素可保障動物健康福利以及糧食安全。

然而,抗生素在全球的使用大部分不是用於治療患病動物,而是為了防止感染,或僅僅是為了促進生長。在畜牧業中抗生素不僅使用量巨大,而且常常包括那些對人類非常重要的藥物。在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定義為醫學上對人類重要的抗生素中,70%(按重量計算)都用於動物。

儘管抗生素耐藥問題愈演愈烈,但人類失去這些藥物的速度遠遠超過其替代藥物的研發速度。全球每年抗生素約有400 億美元的銷售額,但只有 47億美元來自專利抗生素。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現抗生素的速度急劇下降。在過去20年間,即使極少數新型抗生素能上市,也是源自幾十年前的科研突破。「唾手可得」的天然抗生素產品已再難找到,基因組篩選技術,在 20 世紀 90年代第一次使用時,也未能實現抗生素發現的革命。

這與20 世紀下半葉人們健康觀念的變化緊密相關,即人類面臨的最大公眾健康挑戰,至少在發達國家,已不再是感染性疾病,而是非傳染性疾病。這種認為傳染病是「昨天的問題」的看法導致研究重點的過度調整,過度傾向於非傳染性疾病,最終忽視了傳染病的研發。

此外,製藥企業也逐漸放棄了抗生素研究,轉向可能並不更容易研究但絕對具有更高商業回報的領域,比如腫瘤學。2010年以來,腫瘤學領域新產品的註冊率比 20 世紀初提高了一倍,充分展示出持續的行業關注對具有科學挑戰性但商業利潤豐厚的疾病領域的影響。但是,抗生素只吸引了非常少量且還在不斷收縮的風險投資。

據統計,2003-2013 年共有380億美元風險投資投入到醫藥研發,但只有18億美元投向抗菌藥物研究。儘管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公眾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也愈發關注,但投資總數還是下跌了超過四分之一。

終於,在第一批抗生素徹底改變醫學的半個多世紀後,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給現有的治療方法帶來威脅,而替代藥物的研發進展又相對緩慢。抗生素耐藥性正在凝聚成一場「沉默的海嘯」,埋下未來可能陷落的伏筆。阻止耐藥危機大爆發,已經刻不容緩。

相關焦點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一、何謂多重耐藥?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專家解讀耐藥細菌 稱其增加治療難度和醫療成本
    今日,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刊登全文《專家解讀耐藥細菌知識》,全文如下:  1. 什麼是耐藥細菌?  抗菌藥物通過殺滅細菌發揮治療感染的作用,細菌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生物體,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獲得對抗菌藥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殺滅的危險,這種抵抗作用被稱為「細菌耐藥」,獲得耐藥能力的細菌就被稱為「耐藥細菌」。  2. 耐藥細菌是從哪裡來的?
  • 抗生素勿濫用,寵物也不例外!
    不規範使用寵物抗生素,可導致彎曲菌多重耐藥後感染人類。這比普通的彎曲菌感染更加嚴重。 今天,疾控君就來給各位鏟屎官科普一下這個知識點。 二 什麼是多重耐藥菌? 臨床上,把對3種及以上抗生素耐藥的細菌稱為多重耐藥菌。多重耐藥菌對阿奇黴素,環丙沙星,克林黴素,紅黴素,四環素等常用抗生素表現為全部或部分耐藥。
  • 濫用抗生素對低收入國家兒童危害更大
    消炎藥是我們對抗生素的俗稱,在中國,幾乎人人都吃過抗生素,頭疼發燒、咽喉腫痛症狀出現的時候,許多人會自我醫治,吃上幾片抗生素。但抗生素並不總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弊大於利。 目前全球都存在抗生素濫用的問題,不僅是發達國家,在中低收入國家,這個現象更為突出。
  • 朱健銘小組發現一新型耐藥基因 被權威基因庫收錄
    用抗生素來「對付」能引起呼吸道等多種感染的「恐怖細菌」——鮑曼不動桿菌,這是醫生一直以來的習慣做法。然而,近年來這招不靈了,因為長期使用這一抗生素後,「恐怖細菌」已經對它產生了耐藥性。 鮑曼不動桿菌為什麼會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
  • 抗生素真相!不是孩子生病就得吃消炎藥
    要吃藥不是一定要用抗生素!    用抗生素不是一定要打吊針!    用抗生素要用夠療程!    用抗生素不是選好藥新藥……楊景秀:對,合理使用抗生素至關重要。抗生素的選擇、用量、用法、療程決定了抗生素的使用是否合理。目前中國的現狀,抗生素的亂用,除了醫院、醫生需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外,家長也應該加強自身的教育,行政執法部門更應該起到宣教、規範、監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孩子生病,家長總是特別著急,馬上就要用抗生素,上午用了就要上午管用。
  • 過去5年 世界多出了這五種耐藥細菌 幾乎無藥可治
    它對五種抗生素有抗藥性,只剩下一種口服抗生素(阿奇黴素)能夠治療它。自那以後,已有858例報告感染,僅在巴基斯坦一個省就有4人死亡。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傷寒沙門氏菌在一次突變中就從耐多藥(至少對三種抗生素有耐藥性)轉變為廣泛耐藥(對除兩種抗生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耐藥性)。它通過獲得一段DNA(即質粒)來達到這個目的,質粒已經包含了它所需要的所有新抗性基因。
  • 過去5 年世界多出這五種耐藥細菌,幾乎無藥可治
    它對五種抗生素有抗藥性,只剩下一種口服抗生素(阿奇黴素)能夠治療它。自那以後,已有858例報告感染,僅在巴基斯坦一個省就有4人死亡。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傷寒沙門氏菌在一次突變中就從耐多藥(至少對三種抗生素有耐藥性)轉變為廣泛耐藥(對除兩種抗生素之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耐藥性)。它通過獲得一段DNA(即質粒)來達到這個目的,質粒已經包含了它所需要的所有新抗性基因。
  • 超級細菌頻現攻克抗生素耐藥性成了難題
    2016年,美國政府宣布,在一名女性的尿液中發現「超級細菌」,這種細菌對所有抗生素耐藥,就連被視為抗生素「最後一道防線」的多粘菌素也喪失效力。多粘菌素是一種強效的抗生素,傳統上被用作對付危險的「超級細菌」的最後手段。  2017年英國衛生部門發出安全警報,稱耐藥性「超級病菌」耳道假絲酵母菌已在全英55家醫院蔓延,當時有200多名病人被發現攜帶該致命病菌或被感染。
  • 寵物抗生素、消炎藥的認識和用藥誤區
    誤區1抗生素等於消炎藥 一些鏟屎官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有炎症要用抗生素,發燒也要用抗生素,這是錯誤的。 圖自:Mother Nature Network 誤區3見好就收,避免耐藥
  • 過去五年來最令人害怕的五種抗生素耐藥性細菌
    廣泛耐藥的傷寒沙門氏菌這種高度傳染性的細菌會導致傷寒,這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感染,每年影響全世界約2100萬人。受影響的人中約有1%或223,000人將死亡。2016年11月,巴基斯坦出現了一株傷寒沙門氏菌。它對五種抗生素有抗藥性,只留下一種口服抗生素(阿奇黴素)能夠治療它。
  • 日本海嘯損失2000億美金,印尼海嘯致29萬人死傷,海嘯究竟多可怕
    地球上的生態自然災難,在近幾年來,隨著人類對於地球生態環境的不保護和不重視,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了,尤其是2020年更是達到了最高值,讓人類開始不得不重視和預防起來,畢竟若是地球發生了9級大地震、黃石火山噴發、病毒的肆意傳播等等,給人類造成的影響,不輸給地球歷史上發生過的生物大滅絕危機了。
  • 抗生素長期吃副作用有多大?3個弊端危害性大,一文為您揭秘
    幾年前遇到這樣一起醫患糾紛:患者王某,男,46歲,6月2號因咳嗽、咳黃痰到醫院就診,門診以肺炎收治入院,住院醫生先給病人二代頭孢,治療無效,後抗生素不斷升級,直到升級至最高級抗生素仍治療無效,宣布死亡。
  • 給寵物用藥,一定要慎用寵物抗生素!
    抗生素原稱抗菌素,是來源於微生物代謝或化學合成的可選擇性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在極低濃度下,抗生素能抑制殺滅其他微生物。有些抗生素能抵抗病毒、腫瘤、寄生蟲等對機體有害的物質。由於抗生素對很多病原微生物有顯著的療效,抗生素也被越來越多的鏟屎官選擇。目前,寵物常用到的抗生素藥物分類一共有四類。第一類:繁殖期殺菌藥: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先鋒黴素類)等。常用青黴素類藥物包括有青黴素、阿莫西林等;常用的頭孢菌素類藥物有頭孢拉啶等。
  • 給寵物用藥,一定要慎用寵物抗生素
    我們生病時,醫生往往會開一些抗生素類的藥物幫助我們治療病症。抗生素原稱抗菌素,是來源於微生物代謝或化學合成的可選擇性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例如貓咪狗狗在手術後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止傷口感染。由於抗生素對很多病原微生物有顯著的療效,抗生素也被越來越多的鏟屎官選擇。
  • 科學家給出對抗耐藥菌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 急性腸胃炎具有自愈傾向 一般不要使用抗生素
    原標題:急性腸胃炎一般不要使用抗生素   急性胃腸炎是夏季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腹脹除嚴重者,一般不需抗生素藥物治療。   然而,現實中許多患者在就診前多自行服用抗生素等不規範治療,既不利於疾病治療,又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存在抗生素濫用、細菌耐藥、甚至是多重耐藥風險。   錢家鳴解釋,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應該要確定是病毒性、細菌性,還是真菌性的。抗生素主要針對細菌性炎症。「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警惕低福利工業化養殖引發的超級細菌危機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呼籲各國重視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倡議各方採取一致行動,提升農場動物福利,向可持續農業轉型,以規避未來大流行病產生的風險。「超級細菌」,是指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細菌,可以通過食物、動物、糞便和環境傳播,降低了抗生素治療對人的有效性,已被聯合國、20國集團、世界衛生組織等確定為全球性公共衛生緊急議題之一,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 沙門氏菌竟會在腸道中促進抗生素耐藥性質粒的傳播!
    2019年9月10日訊 /生物谷BIOON /——通過突變或獲得耐藥質粒等遺傳物質而出現的耐藥細菌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持久性細菌是一種個細菌亞群,它們通過可逆地調整自身的生理結構而躲過抗生素的殺傷作用存活,並能促進耐抗生素突變體的出現。
  • 抗生素真相!不是孩子生病就得吃消炎藥(全文)
    其實每次得病感染的病原體是不一樣的,兒童時期的感冒80%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沒有效果的。網易親子:如果不遵照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不是很容易引起超級細菌感染,比如說孩子一年吃那麼四、五次抗生素,會不會引發這種情況?楊景秀:超級細菌感染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先看一下細菌是如何產生耐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