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觀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更加關注寶寶的飲食健康問題。
編 輯:柔山
飲食營養當中,魚類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種類,是很多食物無法提供的,也是寶寶攝入營養的理想食物。
不過很多家長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寶寶吃魚就會變聰明,於是便經常給寶寶做魚吃,可家長們對於寶寶吃魚這件事上,了解的並不深入。
寶寶多吃魚會更聰明?
事實真的如同很多家長口中的,多吃魚會變聰明嗎?其實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要知道魚肉中含有十分豐富的維生素、優質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
這些營養元素可以為寶寶的身體發育奠定基礎,而且有些魚類中還有豐富的DHA,可以為寶寶的大腦發育提供營養支撐。
所以,對於正處於腦部發育期的寶寶們,吃魚還是有好處的,也是理想中的營養食材,不過對於魚肉,也不必吹捧的過度。
因為有些種類的魚不僅沒什麼營養,而且寶寶吃了,還容易傷身體,是不建議給寶寶吃的,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說說寶寶吃魚的那些事。
這3種魚一口也別多吃,容易給寶寶帶來傷害
在吃貨的眼中,世界上的魚只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吃的魚,另一種是想辦法也可以吃的魚,而實際上,遇到下面這3種魚類,不要做無謂的抵抗了,別給孩子吃了。
◆ 多重加工處理的魚
通常來說,給寶寶吃的魚,要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像清蒸水煮都是不錯的選擇,也可以極大程度的留住魚肉本身的味道和營養。
不過那些經過了多重工序加工處理後的魚,如燒烤、醃製過後的魚肉,不僅本身的營養杯破壞掉了,而且鈉含量也是非常高的,會危害寶寶的身體。
◆ 刺多的魚
其實魚有刺是正常的,這並不是魚的錯,可是魚刺卡到寶寶的嗓子就不好了,所以魚刺太多的魚,是不建議給寶寶吃的,就算媽媽挑的再認真,也難免不會漏掉幾根刺。
幸運的話魚刺被順下去了,可是也難免不會出現越卡越深的情況,嚴重還有可能劃傷寶寶的腸道,所以這點是寶媽們要尤為注意的。
◆ 汞含量高的魚
從市場中買到的魚類,也是不能完全保證它是沒收到過汙染的,要知道現在很多的海產品種會含有一種叫做汞的重金屬。
而且汞並不會因烹飪蒸煮而消失減少,這類魚被寶寶吃進肚子裡,嚴重還會危及寶寶的大腦神經發育。
進而對寶寶的智力、認知、語言能力等造成影響,所以寶媽們在為寶寶挑選魚類做輔食的時候,要注意魚類的汞含量。
寶寶多大能吃魚、吃多少、怎麼吃有講究
★ 多大能吃魚、吃多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寶寶在7-24月大的時候,每周的魚類攝入量在50-70g之間為宜。
寶寶在2-4歲的時候,每周需要攝入105-140g的魚類。
不過海魚中的脂肪含量是比較高的,所以不建議多給寶寶吃,會造成寶寶的腸胃及身體代謝負擔。
比較適合的情況是每星期保證有2-3餐給寶寶吃魚,而且至少有1餐選擇一種海魚,寶寶就可以攝入豐富的DHA了。
★ 怎麼吃?
說道魚類該怎麼吃,上面提到清蒸和水煮的方式是不錯的,不建議選擇油炸、煎烤的方式,寶媽們還可以嘗試做成魚丸或者餡料,也是清淡可口的做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在1歲之內,最好不要過早的添加調味料,會造成寶寶的身體負擔,而且還會給寶寶養成偏食、口味重的習慣。
給寶寶吃魚不注意這兩點是在坑娃
魚刺寶寶吃魚這件事,除了要注意魚類的選擇,其次重要的一點就是魚刺了,要知道一個不小心卡到魚刺,對於小寶寶來說,無疑是件嚴重的事了。
如果寶寶還是不小心卡到了魚刺,家長們要了解,通常來說卡的位置比較淺,可以讓寶寶先長開嘴巴,觀察魚刺的位置。
如果寶寶一張開嘴,就能直觀的看到魚刺的位置,則可以用鑷子取出,如果看不到魚刺,則說明卡的位置比較深,需要立即帶寶寶去到醫院交由醫生處理。
魚鬆魚鬆還是有必要提醒各位寶媽的,因為在很多的寶媽眼中,魚鬆的營養含量非常高,不僅吃起來方便,而且還安全,寶寶直接當零食吃也不錯。
可是寶媽們往往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魚鬆的製作過程,因為你並不了解原材料的新鮮程度,另外魚鬆中還有一定的鹽,來保證食物的保質期及口感。
如果長期使用的話,對寶寶的身體發育並沒有益處,所以寶媽們不要再熱衷於給寶寶吃魚鬆了。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喜歡吃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