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做指揮員手中最鋒利的劍
潛艇被稱為「大洋殺手」,以其隱蔽性、靈活性、突擊性等無可替代的優勢,成為各國海軍手中的王牌。
「聲吶,是潛艇的耳朵和眼睛,聲吶兵就是要在恰當的時間點,給艇長送上最需要的信息。」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聲吶技師張磊說,潛艇出得去、藏得好是基礎,打得贏是關鍵,而聲吶就是這一切的基礎。「潛艇遊獵深海,我就是指揮員手中最鋒利的劍!」
23年前,潛艇學院教員這樣評價張磊:「天生就是幹聲吶的料!」
怎樣的人才是天生幹聲吶的料?就是能聽到很多人聽不到的聲音,張磊就具備這樣的能力。
學習聲吶專業後的第一次聽音考核,當其他人還在懵懵懂懂、不明所以的時候,張磊已判別出了考核的10個噪聲目標。
都說聲吶專業難,難就難在要在共性中找特性、在特性中分類別、在類別中精準確定目標,在主機類型、轉速、國籍、槳葉等數據中,準確無誤地把目標「揪出來」。
基本功,只能靠苦練,沒有別的捷徑。張磊守著錄音機,沒日沒夜地練聽音判型。那段時間,每天除了洗澡、吃飯時摘下耳機,其他時間耳機從沒離開過他的耳朵。
因長時間戴耳機,張磊的雙耳發炎並開始流膿水,但他全然不顧,換上大耳機接著聽,聽壞了3臺「磁帶+CD」的雙模錄音機,直到對資料庫中的噪音目標全部滾瓜爛熟。
「資料庫中的目標,隨你點!」張磊請戰友幫忙點題考自己。
戰友們驚呆了:張磊無一差錯,平均每個目標耗時僅數秒!遠遠低於訓練大綱規定的時限。
憑著這手「秒殺」的絕活,張磊叱吒基地無敵手,連年獲得聽音比武第一名。
除了對聲音敏感,張磊對裝備也很敏感。那年,實射某型戰雷試驗開始,所有人都捏著一把汗。在搜索接敵的關鍵節點,聲吶裝備突然「停擺」,警戒畫面成了一條直線。張磊抄起萬用表衝進設備艙,僅用5分鐘:「××電源故障,換電源!」幾分鐘後,戰雷呼嘯而出,準確命中目標,艙內一片歡呼,指揮位置上的首長衝他豎起了大拇指。
張磊的「敏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
那年,接裝某型潛艇,從臨時宿舍到依水而泊的潛艇,一個來回就是40多分鐘,每天兩個來回,一天路上要耗時近90分鐘。為了節省時間,張磊獨自一人搬到新艇上住。一日三餐,他請值更人員幫忙,將飯菜帶上艇。白天,張磊跟著廠方技術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安裝設備、檢測調試裝備,聽他們講裝備結構、操作要點、常見故障症狀、排除故障的方法。晚上,他拿著圖紙在聲吶機櫃前對照熟悉線路,一會兒趴下來寫寫畫畫,一會兒又念念有詞地背記相關參數,經常忙到深夜,很快掌握了新型聲吶設備。
多年來,張磊參與實射了100多條次水中武器,沒有一次誤判或丟失目標。
張磊被基地官兵譽為「潛艇順風耳」,大家都說,他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
一次,在一場「背靠背」潛艦對抗演練中,演練現場突然多出了一艘觀摩艦,這讓所有人員都一籌莫展,急得直跺腳:「艦型相同、主機相同、轉速相同、槳葉相同……這讓潛艇聲吶兵怎樣斷定哪個是要攻擊的目標啊?」
在場的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張磊。只見他冷靜地戴上聽音耳機,雙眼緊緊盯著聲吶顯示屏,指尖不停地在腿上敲擊信號。疊加雜亂的數十種「信號」聲,不懂行的聽起來如同刺耳的噪音,但張磊聽起來卻像一首優美的樂曲。
忽然,張磊眼前一亮,憑著高超的技藝,他從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信號中抽絲剝繭,「揪」出了有用「信號」,迅速鎖定了目標,興奮地說:「就是它!」
魚雷呼嘯而出,精確命中目標……
一場漂亮的勝仗背後,是張磊20多年孜孜不倦、不懈努力的積澱。戰友們都說:「如果連張磊都甄別不準,估計就沒人能甄別準了!」
那年秋天,基地聲吶專業比武不期而至。比賽要求參賽隊員在160個噪聲目標中,以最快速度判出噪聲目標的艦型、主機類型、轉速。經過6輪較量,最後剩下張磊與曾睡上下鋪的劉尊綱難分仲伯。
「挑選比武範圍外的噪聲目標,加試一輪!」聽音室內,參加比武的50多名選手圍攏過來,目光都聚焦在這最後的較量上。工作人員按下錄音機播放鍵。
「驅逐艦,汽輪機,X轉/分!」張磊搶先作答。
「驅逐艦,汽輪機,X-1轉/分!」劉尊綱緊隨其後。
最終,張磊以一轉不差的標準答案獲得了比武的勝利。
日積月累的訓練和一次次重大任務的錘鍊,讓他成為基地乃至海軍、全軍的聲吶專家。
前不久的一次任務中,張磊突然發現揚聲器中多出許多雜亂的「噼啪、噼啪」聲,這一現象引起他的高度警覺。但隨艇出海的專家檢測後認為,聲音是淺海聲場環境影響所致,不屬於設備故障。
「專家並不一定總是對的。」面對權威意見,張磊主動找到專家探討,共同分析,最後一直諮詢到上級業務部門。後來,經廠家排查發現,是一條電纜內芯鬆脫自激造成的設備故障。排除故障後,專家們都對這名「兵專家」豎起了大拇指。
「戰場上只有精準的判斷,沒有『差不多』。」張磊認為,工作中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沒有「彈性」可言。
今年7月,在蓋達組織的基礎技能比武中,張磊以絕對的優勢摘得桂冠,但優勢越大,他心裡就越著急。
要培養出一名稱職的聲吶兵,少不了六七年的精心培養。作為基地聲吶專業的領頭人、教練員,張磊這些年來一直在試圖破解聲吶兵培養難困局。
一名聲吶兵的優秀主要體現在對艦船噪音能探索出一套管用的判別方法。
「一人蹚一條路,不如眾人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開拓,把路走得更寬。」2015年,張磊轉崗為聲吶專業教練員,他把多年來積攢的筆記心得,結合上千天的出海經驗,製作了40多套多媒體教程與大家分享。
張磊任教練員兩年多,基地聲吶專業的訓練水平整體上了一個大臺階。
「裝備的發展為聲吶兵提供了許多輔助設備,為聲吶兵判別目標屬性提供了可靠依據。」2017年年底,張磊重新回到潛艇聲吶崗位,在演習演練、戰備巡邏等任務中,再一次感受到了無法單靠聲吶準確判別目標的危機感。
「我們更缺乏的是噪音、是數據!」隨著潛艇航跡不斷向深藍延伸,張磊遇到的新噪音越來越多,「針對敏感目標,我們聽1000遍都很正常,有些聲音我們會一生都在聽,但怕就怕在沒聽過。如果不能準確判別目標,潛艇指揮員怎敢出手?」
張磊每年都會被海軍邀請幫忙識別有效艦船噪音,作為數據下發部隊。雖然不一定每次都能在海量數據中找到有效艦船噪音,但他仍然樂此不疲:「多一個艦船噪音,我們就多一分把握。」對於「王牌」的稱呼,張磊並不在意,他只是不願辜負自己的崗位使命,不願辜負入伍的初心。
黎香朝 周演成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