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豚聲吶的奧秘:獨特的聲吶系統
相比之下,配備聲吶的船隻必須從多個聲源發出至少能擴散幾米遠的聲波才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海豚頭部的可調節構造是其實現超高效回聲定位的關鍵。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改進人類自己的聲吶技術。聲吶的工作原理是根據發出聲波從物體上的反射,檢測信號的返回時間。
-
燈蛾用聲吶警告蝙蝠
科學家一直懷疑,為何有些燈蛾物種會釋放這些高頻嘀嗒聲。它們聽上去像是咯吱作響的地板發出的聲音。這些聲音幹擾了蝙蝠的聲吶,還是在警告蝙蝠虎蛾有毒? 為查明真相,科學家收集了兩種燈蛾:紅頭飛蛾(如圖所示)和地衣飛蛾。隨後,他們將一些飛蛾身上製造聲音的器官移除。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片草地上,研究人員設置了紅外攝像機、超聲波麥克風和紫外光,其中紫外光被用來吸引蝙蝠。
-
虹鱒魚是可以生吃嗎 如何區分虹鱒魚和三文魚
龍羊峽水庫養殖場虹鱒魚可以生吃嗎1.青藏高原養殖的「三文魚」是虹鱒魚虹鱒魚終身生活在低溫淡水中,我們所說的三文魚都是海水魚,因此淡水養殖的虹鱒魚,絕對不能叫做「淡水三文魚」如何區分虹鱒魚與三文魚現在的三倍體虹鱒魚通過切片很難和三文魚區分開來了,只能通過整條魚,或者正規可信渠道購買。用飼料染色的虹鱒魚能亂真,像這樣辨別不太行……分辨方法1.三文魚上下嘴邊無牙,只在口腔中部有少量的牙;虹鱒魚上下嘴邊都有鋸齒般的尖牙。
-
科學家闡釋鼠海豚如何聚焦聲吶束
圖片來源:Stephen Frink Collection 本報訊 鼠海豚的頭部有聲學控制組合,可以使它們將定向的聲吶束聚焦在獵物上。其顱骨中骨骼、氣體和組織的表現就像一種超材料,可以顛覆通常的物理規律。這些海洋哺乳動物可以將非定向聲波轉換成一種狹窄的聲脈衝。
-
海豚「聲」「物」學:聲吶到底是怎樣工作的?
科學家研究發現,其實,海豚這種小可愛,不僅救人時積極認真,而且水中互相傳送信息的方式也是很聰明的。也許,海豚這種小可愛,早在科學家幾萬年之前就發現了:聲波在水中傳播時的損耗要比光等電磁波要小得多。
-
美科學家研究改進眾包型地震預警系統
,進而藉助MyShake行動應用程式創建一個全球地震預警系統。統計表明,截至目前,用戶已經成功地記錄了全球1000多次地震。2 用更好的模擬改進系統幾秒鐘的警告實際上對人們有多大幫助?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MyShake在使用真實數據和衍生模擬來檢測地震的表現。MyShake應用程式的用戶集中在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地區,所以研究人員選擇2016年6月加州博雷戈斯普林斯(Borrego Springs)發生的5.2級地震,以及2018年1月加州伯克利發生的4.4級地震進行測試。
-
拿虹鱒魚來做實驗,得出的結論讓人深思
拿虹鱒魚來做實驗,得出的結論讓人深思文/猿飛日月相信我們很多人都吃過魚,魚這種動物確實是人人愛吃的,甚至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流行過這樣一句話,會吃魚的人聰明,相信我們很多人也看過父母殺魚,他們在殺魚的時候,會先用菜刀將魚鱗刮掉,然後開始大刀闊斧起來,這時候魚類總會在人類的屠刀之下,疼的活蹦亂跳,若是有小孩在旁邊
-
蝙蝠的「聲吶」也有失靈的時候
蝙蝠能主動發出聲音(頻率範圍通常在25kHz-100kHz之間,有些信號可高至150kHz)並從反射回來的聲音中提取信息以探測周圍環境,這個過程被稱為回聲定位(echolocation),蝙蝠所利用的聲吶稱為生物聲吶(biosonar),以區別於國防、交通和工業上所使用的聲吶系統。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飛蛾能躲避蝙蝠聲吶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即使是回聲定位也會被進化策略所迷惑。天蠶蛾就能夠使用它們的尾翼轉移蝙蝠的注意力。當天蠶蛾飛行時,它們淡黃綠色翅膀末端的兩個長褶皺就會旋轉。據研究人員稱,這種高雅的表現能夠混亂蝙蝠的聲吶,並且逃過致命的攻擊。美國的生物學家對大約200隻不幸的天蠶蛾進行了試驗。
-
中國國產水面艦艇聲吶發展神速,一新系統讓俄羅斯海軍也羨慕不已
051型驅逐艦配備有中國第1代艦殼聲吶70年代後期以後,中國與西方關係改善,考慮到需要藉助中國牽制蘇聯在遠東海上力量,所以西方同意向中國出售較為先進聲吶及反潛火控系統,這樣中國就接觸到當時比較先進系統和設備,特解許多新技術和手段,例如綜合反潛火控系統、數據總線、高速信號/數據處理及先進算法等等,這些都為中國研製第二代艦殼聲吶及配套反潛火控系統提供了寶貴借鑑,打下了堅實基礎
-
美軍招標新型聲吶,欲在整個海洋密布竊聽器?
這個系統將由浮標上的大型聲吶陣列組成,船隻可以直接從標準航運貨櫃內將浮標部署在海洋中的特定地點。這一系統是冷戰時期潛艇監控網再現,主要針對俄羅斯潛艇在美國東部海岸更頻繁地出現。該系統目標是最終開發一種「持續的、深水的、主動的反潛戰系統,可以在更遠的範圍內探測到新出現的威脅潛艇。」海軍希望浮標自動部署主動聲吶陣列,並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整個系統固定在特定區域。陣列還必須足夠堅固,以抵抗變形,還不影響聲吶性能。
-
能觀六路 可聽八方,潛艇水下「順風耳」——聲吶系統面面觀
多種潛艇聲吶分布主要種類有:艇艏多功能聲吶、舷側陣聲吶、拖曳線列陣聲吶、探雷/避碰聲吶、偵察聲吶、海底導航聲吶這些聲吶共同配合,潛艇才能在水下自由航行。美蘇兩國長期在聲吶領域佔據優勢,展開激烈競爭。英法德等國也各有特色,形成獨立一級。一、艇艏主/被動多功能聲吶。艇艏尺寸大、位置好,遠離動力系統和螺旋槳,環境最安靜,非常適合聲吶安裝。
-
美科學家造出空中「聲波瓶」
原標題:美科學家造出空中「聲波瓶」 科技日報訊 美國能源部(DOE)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新開發出一種在空中製造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4日報導,研究小組創造的「聲波瓶」有著三維曲線外殼,由高聲壓壁包圍著內部零壓區,瓶子狀的聲波集中為一束,沿著外殼曲線傳播。聲波由直徑1.5釐米、間隔2.5釐米的揚聲器陣列產生,頻率為10千赫。 「我們的『聲波瓶』束技術能直接用於目前的聲學系統,為控制聲學能量按需流動提供了新的自由度。」論文第一作者張鵬(音譯)說。
-
智利養殖虹鱒魚和銀鮭爆發腱鞘菌病
根據研究人員Ruben Avendano‐Herrera, Constanza Collarte, Monica Saldarriaga‐Cordoba和Rute Irgang在《魚類疾病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在智利南部養殖的虹鱒魚和銀鮭魚中發現了腱鞘菌病。研究人員寫道:「這是全球養殖虹鱒魚和銀鮭首次出現臨床腱鞘菌病,它擴大了這種病原體在智利已知的宿主分布。」
-
研究發現:大多數病毒對健康無害 只是共存
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全文摘編如下:科學界迅速充實的知識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身體並非主要由偶爾被微生物侵襲的「人類」細胞組成;我們的身體其實是由共同生活的細胞、細菌、真菌以及數量最多的病毒構成的超級有機體。
-
研究發現:大多數病毒對健康無害 只是共存
的報導稱,刊登在《科學美國人》月刊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據生物學家估計,一個人的身體表面和體內生活著380萬億個病毒,是細菌數量的10倍。雖然其中一些病毒可以致病,但大多數病毒只是與我們共存。該研究報告的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病理學副教授戴維·普萊德說:「我們10年來一直在繪製病毒組圖,我們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覺得病毒組仿佛是我們的夥伴,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們甚至可以利用病毒組來促進自身健康。」
-
宙斯盾系統致美軍艦連連撞船?或與未升級系統有關
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朱啟超教授。 美軍撞船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約翰·麥凱恩」號飛彈驅逐艦的座右銘是「運氣屬於勇者」(fortune favors the brave),而「菲茨傑拉德」號飛彈驅逐艦的座右銘是「保護好你的部屬」(protect your people)。
-
虹鱒魚是淡水魚嗎 它的營養價值非常高
三文魚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種魚類,這種魚肉質鮮美一般會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之上,而虹鱒魚和三文魚差不多,這種魚的營養功效也很高。 鱒魚屬於淡水魚,生活於水深0至200米。棲息水質清澈且低水溫的淡水,需要和緩到快速的流動,溶氧量高的水域繁殖,在春天產卵,不遠離海洋,5至6月時洄遊至海洋,通常接近底部覓食。
-
福建省水產專家為消費者解釋疑惑:虹鱒魚≠挪威三文魚
福建省水產專家為消費者解釋疑惑:虹鱒魚≠挪威三文魚2016-11-08 10:4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站 瀏覽量: 1726 次 我要評論     11月7日,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林國清教授級高工接受福建電視臺採訪,就目前市場上有商販用虹鱒魚代替進口的三文魚
-
水怪最新聲吶影像誕生!打臉水怪為鰻魚學說
2年前科學家採取最新的環境DNA分析方法,直至今年年初,總共分析了尼斯湖中的鱗片、水樣、羽毛和糞便等不同樣本,最終得出結論尼斯湖水怪很有可能是一種未知的巨型鰻魚。這種新型的環境DNA檢驗技術以前一直應用在監測深海鯨豚類生物,科學家可以根據DNA樣本和資料庫中的幾十萬個已知生物的DNA進行對比,用來檢測樣本為何種生物。在尼斯湖採集完樣本後,近兩年的研究比對後,科學家排除了湖中有蛇頸龍的存在的可能性,並認為水怪為一條體型龐大的鰻魚。但是科學家也承認,數百年來,尼斯湖中從未捕捉到這樣體型龐大的鰻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