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學]原子量測定及基準的變革

2020-12-06 搜狐網

  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1766-1844)提出原子論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原子論的核心是:每種元素以其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因此,測定原子量的工作成為了當時化學科學的重點任務。

  道爾頓首先測定原子量。

他選定一種元素的原子質量作為參照標準。氫氣最輕,於是他選擇了氫作為原子量的基準,確定氫的原子量為1。有了原子量基準後,要測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必須知道化合物的重量、組成及分子式,如測得甲烷中含碳75%,含氫25%,又知甲烷的分子式為CH4,才能求出碳的原子量。設碳的原子量為A,則 ,故A=12。化合物的重量組成可以測定,但分子式在當時還無法確定。於是道爾頓做了大膽地、武斷地、無任何實驗依據的假設,如當時只知道氫氧只生成一種化合物,他認為此化合物必定是二元的。即水的組成為HO ,如碳和氧可生成兩種化合物,則其一為二元的CO,另一為三元的CO2……等。由於水的組成確定錯誤,因此,根據當時對水中氫和氧的重量分析結果測出氫的原子量為7。( )(1808年)與現代值相差甚遠,從而導致了測定原子量工作的一系列錯誤。儘管如此,道爾頓在提出測定原子量的任務及確定一種元素作為原子量的參照標準方面還是有貢獻的。

  瑞典化學家貝採裡烏斯(1 779-1848)致力於原子量測定工作20多年,他在極簡陋的實驗室中對2000多種單質和化合物進行了準確的分析,為測定原子量提供了豐富的實驗依據。他對道爾頓武斷地、無實驗依據的假設水的組成為HO表示懷疑,而採用當時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1778-1850)發現的氣體化合體積定律即「各種氣體彼此起化學反應時,常以簡單的體積比相化合。」作為確定化合物AmBn中m和n的依據。如2體積氫與1體積氧化合生成2體積水蒸氣,從而正確地確定了水的組成應為H2O,而不是HO,這是原子量測定工作的重大突破。因此,他所測定的原子量比道爾頓準確得多。貝採裡烏斯認為氫不與許多元素直接化合,而氧是能夠與絕大多數元素直接化合的,所以,他決定採用氧的原子量等於100作為原子量的基準。

  法國巴黎大學教授杜隆(1785-1838)和普蒂(1791-1820)曾專門從事對各種單質的比熱測定,於1819年提出杜隆-普蒂原子熱容定律「許多固體單質,尤其是金屬,其比熱與它們的原子量常常成反比」。即固體單質原子量x比熱=常數(原子熱容)。若氧的原子量為1,則原子熱容為0.38,若氧的原子量為16,原子熱容為6。根據固體單質的比熱和原子熱容即可測定原子量。利用這一定律對貝採裡烏斯測定的原子量進行了核實和修正。

  1819年貝採裡烏斯的學生,米希爾希裡(1794-1863)發現了同晶定律「相同數目的原子以相同方式相結合即得同晶型。」利用同晶定律可以推測化合物的組成,從而測定原子量。例如已知鉻酸鹽與硫酸鹽是同晶型的,則鉻酸與硫酸有相似的化學組成:CrO3 與SO3而測得氧化低鉻中氧為鉻酸的一半。因此氧化低鉻的化學組成應為CrO ,即為Cr2O3,故原來確定的CrO3有誤。而氧化低鉻與氧化鐵又同晶型故原來確定FeO3也有誤,應為Fe2O3。從而修正了原來測定鉻、鐵原子量均為現代值2倍的錯誤。

  1827年法國化學家杜馬〔1800-1884)根據阿伏加德羅(1776-1856)的假設「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不同氣體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通過測定蒸氣密度來測定分子量,但他認為同時也可測定原子量,本來根據阿假設 是合理的,但他卻武斷地假設「單質氣體的密度之比,不僅等於分子量之比,也等於它們的原子量之比。」即 。這裡暗示了一個錯誤,就是單質蒸氣都與氫氣一樣為雙原子分子。於是他根據砷、汞、磷、硫的蒸氣密度測出的原子量都發生了錯誤。實際上這些物質的蒸氣分子都不是雙原子分子。最後不得不宣布用蒸氣密度法測定原子量不可靠。

  1860年義大利化學家康尼查羅(1826-1910)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上論證了原子-分子學說。在根據蒸氣密度法測定分子量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合理的測定原子量的方案:「因為一個分子中所含各種原子的數目必然都是整數,因此,在重量等於分子量值的某物質中,某元素的重量一定是其原子量的整數倍。如果我們考查一系列含某一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必有一種或幾種化合物中只含有一個原子的這種元素,那麼,在一系列該元素的重量值中,那個最小值,即為該元素的大約原子量。」

  例如測定氮的原子量時可分三步:

  1.先將許多可蒸發的氮的化合物用蒸氣密度法測定其分於量。

  2.測定一系列含氮化合物中氮的百分含量。

  3.求出一分子中各種含氮化合物氮的含量,其中最小值即為氮的原子量。如:

  含氮化合物 分子量值 氮的百分含量 1分子中氮的重量

  氨 17.05 82.28% 14.03

  二氧化氮 45.66 30.49% 13.90

  氧化二氮 44.13 65.70% 28.11

  氧化氮 30 46.74% 14.02

  以上數據中最小值約為14,就是氮的原子量。用這種方法測定原子量即使化合物的分子式不知道,也可求出可靠的原子量。

  化學家為了求得精確的原子量值,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了辛勤的勞動。最早對原子量進行精確測定的化學家是比利時的斯達(1813-1891),他廣泛使用當時已經發展起來的各種製備純淨物質的方法將所測物質提純,所用蒸餾水經過多次蒸餾,把天平的靈敏度提高到0.03毫克。因此,他所測定的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值與現代值相當接近。1860年,他又提出以氧的原子量為16作為原子量的基準,便於準確測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這一基準在化學上一直用了100年。

  以後在原子量精確測定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化學家還有美國的理查落(1868-1928),德國的霍尼施米特(1878-1945)

  1929年美國喬克和江斯登在天然氧中發現了17O和18O兩種同位素。根據1940年比較精確的質譜測定,自然界中三種氧的同位素的豐度為:16O佔99.75%;17O佔0.037%;18O佔0.204%。因此將天然氧作為原子量的基準就出現了問題。當時物理學界隨即改用16O為16作為原子量的基準,但化學界仍採用天然氧為16作為原子量的基準。

  當用16O=16作為基準時,氧的各種同位素的原子量分別為16O=16.0000,17O=17.0045,18O=18.0049,所以自然界中氧的平均原子量為:

  16.0000×99.759%+17.0045×0.037%+18.0049×0.204%=16.0044

  這樣一來物理上採用的原子量與化學上沿用的原子量就出現了下列比值:

  16,0044/16=1.000275

  化學原子量單位= 1.000275×物理原子量單位化學原子量單位要比物理原子量單位大萬分之三。這樣一來使各種元素的化學原子量數值比物理原子量數值小。因此化學原子量與物理原子量之間的換算關係為:

  物理原子量=1.000275×化學原子量

  為了求得原子量基準的統一,1959年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在德國慕尼黑開會,會上根據德國物理學家馬託赫(1895-1976)的建議改用工12C=12 (即 12 C=1)作為原子量基準,並經得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VPAP)的同意於1961年8月正式採用12C=12作為原子量的基準。同年發布了新的原子量表。

  採用12C= 12作為原子量新基準的原因主要是12C在自然界中豐度比較穩定,碳的化合物特別是有機化合物繁多,它形成很多高質量的「分子離子」和氫化物利於測定質譜,而用質譜儀測定原子量是現代最準確的方法。採用新的12 C= 12基準後所有元素的原子量變動都不大,僅比過去減小了百萬分之四十三。

  到目前為止,用質譜法測定原子量是最精確的,現在國際原子量委員會每兩年公布一次修訂的原子量,越來越多地採用質譜法測定的結果。

  我國著名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張青蓮教授是我國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委員。張青蓮等人於1991、1993、1995年測定的銦、銻、鈰、銪的原子量被國際上採用為原子量數據標準。這是我國化學家對原子量測定工作作出的貢獻。

 

 

 來源:小河化學網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我國測定硒原子量為新國際標準
    原標題:我國測定硒原子量為新國際標準  科技日報北京9月25日電 (劉旭紅 記者林莉君)記者今天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獲悉,日前在土耳其召開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會議上,該院化學分析所王軍創新團隊建立的硒同位素豐度校正質譜法測量工作被評為最佳測量,採用該方法測量的硒原子量(78.9711(9))被採納為新的硒原子量國際標準值
  • 我國測定鐿原子量 成為新的國際標準
    它揭示了化學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而元素原子量是自然科學中的基本常數,測量原子量的水平是一個國家基礎研究能力的標誌之一。  國際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IUPAC CIAAW)近日發布公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建立的鐿同位素豐度校正質譜法測量工作被評為最佳測量,採用該方法測量的鐿原子量標準值為173.045,被確定為新的鐿原子量國際標準值。
  • 為測定元素原子量而立功的裡查茲
    本文由「一軒科技圈」獨家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相信大家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對化學這門讓我們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的一門課應該都非常的感興趣,我們對化學上面的每一個元素的性質曾經了解過,那麼關於每個元素的原子量他是怎麼來的呢?
  • 張青蓮院士:無機化學泰鬥,教育大師,測定銦等10種元素原子量,入選中學化學課本
    根據昆明海拔高的特點,他自製了一套恆壓器,首次精確測定了重乙醇的沸點和密度,該結果被拜爾斯坦編著的《有機化學手冊》收入。新中國成立後 , 他開始研究重水濃度的測定方法;設計了用浮沉子檢測成品的化工部部頒標準方法;研製了重水生產中鎳鉻催化劑的活性壽命和強度以及測定了雙溫交換法工藝條件下氘在氣液兩相中的總分配常數等, 為我國核工業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 1990 年中國核學會授予他榮譽理事稱號。化工部授予他「全國國防化工先進工作者」稱號。
  •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測定原子量專家
    原子量是物理學和化學重要的基礎數據,從1803年道爾頓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起(以氫原子量為1),近兩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為了更精確地測定原子量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以貝採裡烏斯(1811-1826,以氧原子量為100)和斯塔(1860-1865,以氧原子量的1/16為基準)的工作最具代表性。
  • 工作基準試劑(容量)-- 草酸鈉
    分子式:NaC1相對分子質量:134.00(按1987年國際原子量)1 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本標準規定了工作基準試劑(容量)草酸鈉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及標誌。本標準適用於含量為99.95%~100.05%工作基準試劑(容量)草酸鈉的檢驗。
  • 工作基準試劑(容量)-- 無水碳酸鈉
    本標準規定了工作基準試劑(容量)無水碳酸鈉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包裝及標誌。本標準適用於含量為99.95%~100.05%工作基準試劑(容量)無水碳酸鈉的檢驗。   GB 9728 化學試劑   硫酸鹽測定通用方法   GB 9729 化學試劑   氯化物測定通用方法
  • [趣味化學]美國新發現兩種化學元素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報告說,原子量為293的118號化學元素的同位素擁有118個質子和175個中子,其誕生後在不足千分之一秒的時間裡通過放射α射線而迅速衰變為原子量為289的另一种放射性化學元素—116號化學元素的同位素,但這種原子核內含有116個質子和173個中子的化學元素也是不穩定的,隨即便釋放出α射線而衰變為114號化學元素的同位素,此衰變過程持續不斷,
  • 我國學者測定矽同位素絕對比值
    這一結果將導致《元素周期表》裡矽的標準原子量的重新修訂。今天,中國地質科學院公布了這一消息。 這是研究者繼上個世紀末修改硫原子量之後,對同位素研究做出的又一貢獻。國際地球化學權威學術刊物《宇宙化學和地球化學學報》已正式通知接受該論文,並將在8月初召開的「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測定及其應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進行報告。
  • pH基準試劑-- 四硼酸鈉
    、雜質標準液、製劑及製品按GB 601-77《化學試劑 標準溶液製備方法》、GB 602-77《化學試劑 雜質標準液製備方法》、GB 603-77《化學試劑 製劑及製品製備方法》之規定製備。2.1 0.01m四硼酸鈉溶液pH(S)Ⅱ值(25℃)測定:按GB 6851-86《pH基準試劑定值通則》之規定進行測定,使用鉑雙氫電極法。0.01m四硼酸鈉溶液的pH(S)I=9.182。2.2 Na2B4O7·10H2O含量測定:稱取0.4g樣品,稱準至0.0002g,溶於25ml熱水中。
  • 《超級記憶訓練》公式的記憶數學基礎科學化學地理原子量
    公式的記憶 (1)——數學、基礎科學、化學、地理、原子量許多與我交談過的學生都告訴我他們最希望學習記憶數字的訣竅,這樣就能更快更好地記憶數字,能記得越牢固越好。而且你可能也發現在你的學生生涯中學習過的幾乎每一門科目都會要求記憶一些數字。
  • 元素周期表根基動搖面臨「大改」 原子量非定數
    上面的那個數叫「原子序數」,指的是該元素原子中含有的質子數,決定該元素的化學性質。而下面的數字就是這裡要說的「原子量」。原子量體現著原子的相對質量。但是,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原子的相對質量並不相同,比如大多數的氫原子,只有一個質子,而沒有中子,原子量是1,但是有少數的氫原子有一個或兩個中子,原子量分別是2和3,它們分別被稱為「氘」和「氚」,統稱「重氫」。
  • 化學元素周期表大洗牌 10元素原子量重新標註
    變化十大化學元素原子量將以區間代替定值變化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將標出原子量範圍,而非以往的固定原子量。共有十大化學元素在自然狀態下的原子量進行了修改,它們分別是:氫、鋰、硼、碳、氮、氧、矽、硫、氯和鉈。例如,硫元素以往的標準原子量是32.065,然而,其實際原子量卻可以根據其所處位置不同而位於32.059和32.076區間內。負責評估和發布原子量值的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分析部秘書長布萊恩·希伯特教授說:「我們要對其中部分元素進行調整,它們的原子量存在著某種不穩定區間。」
  • [趣味化學]苯的發現者—法拉第
    1825年6月16日,在英國皇家學會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上,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宣讀了他的關於發現苯的論文,敘述了他是怎樣從一種複雜的混合物中分離出這種碳氫化合物的,還介紹了這種化合物的性質和測定組成的方法和結果。當時年輕的法拉第還只有三十四歲,但是他已經在皇家研究院工作了十二年之久。
  • 空中課堂||初中化學初體驗-了解化學史(2)
    科學界經歷了從原子量,到化學性質,再到原子量與化學性質結合,最後到原子序數的演變。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提出樸素的原子論:宇宙萬物是由最微小的、堅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粒子叫做「原子」,原子在性質上相同,但在形狀大小上卻是多種多樣的。萬物之所以不同,就是由於萬物本身的原子在數目、形狀、和排列上有所不同。這一看法,很快被摒棄。
  • 分享:分析化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傳記
    他推薦草酸作鹼量法的基準物質,硫酸亞鐵銨(也稱莫爾鹽)作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基準物質。   10.貝採利烏斯,J.J. Berzelius (1779~1848)   瑞典化學家。1779年 8月20日生於東約特蘭省的林雪平,1848年8月7日卒於斯德哥爾摩。1796年入烏普薩拉大學醫學系學習,180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 關注丨金湧院士:元素周期表讓化學化工從技藝走向科學
    門捷列夫讓化學元素不再「流浪」當年,門捷列夫把元素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來時,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並不相近;而有些元素的性質不同,原子量反而相近。他抓住元素原子量與元素性質之間的聯繫,終於找出了規律:元素性質隨原子量的遞增而出現周期性變化。1869年,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列入表內,並根據這個規律編制了元素周期表,初步完成了化學元素系統化的任務。
  • 標準溶液的配製方法及基準物質
    能用於直接配製標準溶液的物質,稱為基準物質或基準試劑,它也是用來確定某一溶液準確濃度的標準物質。作為基準物質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 試劑必須具有足夠高的純度,一般要求其純度在99.9%以上,所含的雜質應不影響滴定反應的準確度。
  • 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光輝一生
    1985年,他又測定了標準平均洋水(SMOW)在25℃時的密度,數值達7位有效數,這是1975年後國際上三項高度精密測定之一。1990年,他還用校準質譜法測定了碳的原子量,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的原子量和同位素豐度委員會(CAWIA)於1991年評為近年來最佳測定。這項研究為他以後系統測定原子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