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蓮院士:無機化學泰鬥,教育大師,測定銦等10種元素原子量,入選中學化學課本

2021-01-17 化學加

張青蓮出身書香門第之家, 從小聰穎好學 。上中學時曾在中、英文競賽中名列前茅;大學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銀杯獎。

研究生畢業時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的《五種硒酸鹽新絡合物的合成》是我國第一篇配位化學論文

在德國攻讀博士學位時, 2 年完成了10 篇有關重水研究的論文, 與美國實驗室同行的工作共同成為國際上早期重水研究的經典文獻。 

抗戰期間,許多大學的科研工作都無法進行, 張青蓮在昆明西南聯大化學系仍克服種種艱難困苦,堅持做科研工作,他與助手錢人元合作,完成了2 篇關於重水密度的論文。還完成了2 篇有關重水動力學效應的論文 。

根據昆明海拔高的特點,他自製了一套恆壓器,首次精確測定了重乙醇的沸點和密度,該結果被拜爾斯坦編著的《有機化學手冊》收入。

他還綜合自己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撰成《重水之研究》論文集,該書於 1943 年獲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二等獎。 

新中國成立後 , 他開始研究重水濃度的測定方法;設計了用浮沉子檢測成品的化工部部頒標準方法;研製了重水生產中鎳鉻催化劑的活性壽命和強度以及測定了雙溫交換法工藝條件下氘在氣液兩相中的總分配常數等, 為我國核工業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 

1990 年中國核學會授予他榮譽理事稱號。化工部授予他「全國國防化工先進工作者」稱號。

在耄耋之年開始致力於化學元素原子量新值的測定。他從 1991 年 83 歲開始組織、策劃並主持一個科研組,歷時 12 年於 2002 年完成了銦、銥、銻 、銪 、鈰、鉺 、鍺 、鏑 、鋅 、釤 10 個原子量的精確測定 , 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讚揚,並被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正式確定為國際新標準, 被全世界廣泛採用 ,為祖國增了光 。 199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8 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科書中, 將張青蓮作為傑出化學家向全國高中師生進行介紹 。 


張青蓮終生從事教育事業,早在 1930 年 22 歲時就在常熟孝友中學教英文,錢人元院士、胡秉方教授和抗日將領孔令晟等都是他那時的學生。後來大部分時間他一直在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執教。

他曾講授過高等無機化學、稀有元素化學、絡合物化學、普通化學、理論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德語和化學文獻等多門課程。他授課時常講一些有趣的化學故事,以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他常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使一些用語言難講清楚的現象一看就一目了然。 

20 世紀 50 年代, 他組織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和北京工業學院3 校的無機化學教研組合作,翻譯蘇聯涅克拉索夫編著的 105 萬字的《普通化學教程》(上、中、下 3 冊), 解決了解放初期,我國大學缺乏化學教材的燃眉之急。

之後,他又與戴安邦、尹敬執、嚴志弦合作 ,編著了我國第一部 84 萬字的《無機化學教程》(上、下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於 1958 年出版 。該書結合作者的教學、科研經驗, 內容翔實 、取材新穎,為全國各大學幾代師生使用, 對培養青年教師起過重要作用。

1977 年中國化學會與科學出版社決定合作組織編寫《無機化學叢書》,成立了叢書編委會,聘請戴安邦 、顧翼東為顧問, 張青蓮為主編 、申泮文為副主編。張先生從精心策劃 、組織協調到督促催稿 、審閱修改 ,不辭辛勞、頗費苦心 ,前後共用了 17 年時間編撰完成了這部 18 卷 、41 個專題 700 餘萬字的巨著 。

張先生及編撰人員為我國無機化學的建設和發展做了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 , 該書被譽為無機化學的百科全書, 通過編寫叢書培養了一批無機化學人才 。

 張先生十分關心振興我國的高等教育 ,常將北大與世界名校相比 ,他強調教學與科研並重 ,主張要培養和選拔高水平的教師為學生講基礎課 。為促進教育改革 , 他撰寫了《我國高等教育當前存在的問題》發表在 1984 年 6 月 2 日的《中國教育報》上 。

 張先生對中學教育也非常關心 , 他認為中學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 ,曾多次與中學教師座談,給中學教師作報告。他多年被教育部聘請為中學教材顧問和化學教材的審稿人,他審閱書稿非常認真 ,不僅在書稿上作了很多批註和修改,還對全書寫了詳盡的審閱意見,對保證教材質量起了重要作用 。他對中學生的課外讀物也很關注 , 有一次他發現某中學生理科雜誌上有篇文章涉及原子量問題的內容有誤,便及時告訴有關方面,在刊物上撰文作了更正 。 


張青蓮先生是頗有聲望的資深院士、名牌大學的著名教授, 在國內外有很高聲譽 , 獲得過多種榮譽,但他沒有一點教授架子 ,十分平易近人, 總是面帶微笑與人交流學問、探討人生、縱論時局、趣談愛好。

與他在一塊談心,是一種愉快的享受,可從他那裡學到知識、受到教益、開闊胸懷、得到力量。張先生治學非常嚴謹,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他教研究生做實驗時, 對每個初進實驗室的學生發一條毛巾,並告訴學生沒有清潔的環境是搞不好科研和實驗的;同時還發給學生一個帶有頁碼編號的記錄本 ,要求學生如實記錄實驗數據和現象,不得任意塗改,更不得撕掉幾頁。他對實驗操作一絲不苟, 對實驗數據認真審核 。

晚年主持原子量測定時 , 對研究生報告的測量數據親自進行分析和初算, 對每一篇論文都親自撰寫或親自修改定稿 。 90 多歲的老人對待工作還這樣事必親躬、細緻入微 ,對科學如此執著追求,真令人肅然起敬。 

張先生知識面很廣, 對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同位素化學、質譜學、礦物學、晶體學以及化學史等均有研究;他興趣愛好非常廣泛, 對詩文、書法、攝影、繪畫、奇石、花卉、雕刻、盆景等都很喜愛 ,且有不少佳作。他認為業餘愛好是一件樂事, 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擴大視野,而且還可以廣交朋友 、增加靈感。張先生這種心曠神怡、樂觀豁達的心態, 也正是他工作上取得豐碩成果、身體上得到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

張青蓮是國際知名科學家 、我國化學界的一代宗師 。他的人格魅力和高風亮節 ,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張先生是一位愛國科學家 。他認為要使祖國富強昌盛,必須發展科學教育事業 。 

1937年抗日戰爭已經爆發 ,他仍然帶著從國外買的儀器、藥品回國 。1941 年在日軍頻繁轟炸昆明的艱苦歲月 ,他把從德國買回的重水試樣和比重瓶放在一個包裡隨身攜帶,堅持做「重水密度的實驗測定」研究。

1951 年他參加首批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9 年他夫人不幸去世, 第二年他唯一兒子張毅然在北京大學畢業、學習成績優秀,本可留在北大工作,但為了發展祖國的國防事業, 他沒有要求組織照顧,同意將兒子分配到二機部, 後又到包頭202 廠從事核材料研究,他還將自己的學生推薦到這個廠工作。他們都為我國的兩彈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先生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 。他測定的重水密度精確到小數點後第 5 位數字、測定的原子量值精確到小數點後第 4 位數字, 把雜質 Na -142 的含量降低到 0 .004 %。

沒有嚴格、認真 、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和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毅力 ,要完成這樣高難度的研究課題,是不可能的 。他從不沽名釣譽 ,凡不是他親自指導的研究工作, 發表論文時絕不讓寫上他的名字 。他認為隨便在論文上掛名 ,在科學上是很不嚴肅的事情 。 

張先生曾任《化學學報》主編 , 《中國科學》 、《科學通報》 、《化學通報》編委, 法國《無機化學評論》編輯和美國《質譜評論》顧問編輯等職。他為刊物審稿、撰稿非常認真負責 ,在 1978 ~ 1996 年間他在《化學通報》上發表了 25 篇文章(有 6 篇自己完成), 每篇文章都是由他親自執筆手寫或親自修改列印後送到編輯部並與編輯溝通文章的情況。他還對《大學化學》從 1986 年創刊到 2002 年 17 年間約 2000 篇文章的英文目錄逐字推敲、修改審定, 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 確保了刊物英文目錄質量 。 

張青蓮先生是尊重師友、關愛學生的典範。1986 年他的導師高崇熙誕辰 85 周年時 ,他在《化學通報》上撰文紀念。 1982 年黃子卿教授 82 歲華誕時, 他作為系主任,在北京大學大禮堂為這位著名的物理化學大師舉辦了盛大的慶祝會 , 時過半年黃教授因病去世, 去世後每年春節張青蓮先生都到黃師母家拜年 。

張青蓮對他的學生坦誠相待、關愛至深。他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 ,樂於褒獎,從不隨意指責。有一次他的學生做實驗時不小心將一個珍貴的水晶比重瓶頸打斷 ,他不但未責怪,還耐心告訴學生如何到玻璃廠將比重瓶修好 。一些畢業後走出校門的學生在工作中遇到問題來向他求教時,他總是熱情接待 ,不厭其煩, 耐心指導 。 

張先生還經常向朋友和自己的學生贈送禮品或紀念品, 有墨寶、賀卡、相冊 、花草 、奇石等。他 80 多歲時還捧著鮮花登上 5 層樓去看望自己的學生, 令學生感動不已 。 

張青蓮曾說:「回顧自己多年來所走的路,要說什麼特別出色的成就和貢獻,我覺得談不上。但是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努力,甚至也向一些新的領域進取,而且,只要進去,總能有所收穫。當然這一切並非沒有個人的努力和作用,但也同時有機遇、環境和周圍同志們、研究生們的互相合作和支持,要說榮譽,不僅僅是我個人的。可以說,祖國壯麗的山川璀璨的文化哺育了我,抗戰的艱苦歲月和生活鍛鍊了我,這是我一生受益不盡的。至於其他,那就是自己的努力、環境、機遇了。我是幸運的,因為我的一生看到過屈辱,更看到了勝利,看到過貧窮,更看到了溫飽,看到過孱弱,更看到強盛。我的一生無非是這滄桑巨變的一粟而已。生活,在我這一生,應該是喜上眉梢的。」

[1] 王治浩. 化學泰鬥教育大師——紀念張青蓮院士誕辰100周年[J]. 化學教育, 2008, 29(11):76-77.

[2] 【光明網】張青蓮: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努力 http://tech.gmw.cn

相關焦點

  • 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光輝一生
    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了稀有元素領域的研究論文3篇,分別為無機合成、分析鑑定和物理化學測量三個方面。爾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公費出國留學。概括地說,張青蓮先生從1934年至1984年的50年中一直在進行著重水和穩定同位素的研究,涉及十幾種元素的同位素,在重水和同位素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同位素的動力學效應及同位素分離原理和方法、同位素標準樣品的研製、同位素天然豐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 [趣味化學]原子量測定及基準的變革
    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1766-1844)提出原子論後,受到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原子論的核心是:每種元素以其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因此,測定原子量的工作成為了當時化學科學的重點任務。  道爾頓首先測定原子量。他選定一種元素的原子質量作為參照標準。氫氣最輕,於是他選擇了氫作為原子量的基準,確定氫的原子量為1。
  • 光明日報:張青蓮——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這一部書是我國化學家自編的一本基礎無機化學教材,該書取材新穎、內容翔實,凝集了幾位編者多年從事無機化學教學、科研工作的寶貴經驗,不僅為各高等學校所普遍採用,對於青年教師的培養也起過重要的作用。張青蓮為培育無機化學人才,兢兢業業數十年辛勤耕耘在大學化學教育的崗位上。他多年講授大學一年級的無機化學和普通化學課程,講課重點突出,富有啟發性,並重視課堂演示實驗。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張青蓮
    1926年,張青蓮高中畢業時因成績優異,原可免費直升該大學,但由於1925年該校美籍校長侮辱中國國旗,愛國師生紛紛憤而離校並組建私立光華大學。張青蓮放棄聖約翰免費入學的機會而考入光華大學。他考慮到化學系畢業後除可在中學謀職外,還可以搞小型化學工業,因而選擇了化學。在光華大學他只用三年半的時間,就讀完了所需的學分,畢業時以第一名獲得銀杯獎。
  • 中國版《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本報西安12月3日專電標誌我國在元素原子量測定研究工作方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肖應凱研究員日前告訴記者,由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經過兩年潛心研究、測定和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在今年7月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召開的第41屆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大會上,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IUPAC)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 中國科研人員編撰元素周期表被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新華網西安12月2日電 中科院青海鹽湖所、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寧市教育科研所的科研人員經兩年潛心研究,測定編撰的新世紀版《元素周期表》目前被國際原子量與應用化學會確定為新的國際標準。  這標誌著中國元素原子量的測定研究已經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 元素周期表問世150周年 - 人民周刊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這些化學元素承載著我們熟悉的那段中學記憶。提起化學周期表,人們會想到俄國化學家迪米特裡·門捷列夫。1869年,35歲的門捷列夫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寫下來,並根據化學和物理性質將它們進行排列,為預測的未知元素留下空白位置,這就是著名的元素周期表。今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也是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
  • 為測定元素原子量而立功的裡查茲
    本文由「一軒科技圈」獨家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相信大家在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中,對化學這門讓我們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的一門課應該都非常的感興趣,我們對化學上面的每一個元素的性質曾經了解過,那麼關於每個元素的原子量他是怎麼來的呢?
  • 中考真題專題訓練-元素(填空題)
    答案:28.09 1415.(2019·邵陽)下圖中的①是鉀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A、B、C、D、E是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鉀元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為____。(2)圖A中x=____。 (3)圖A、B、C、D、E五種粒子共表示____種元素。
  • 我國測定鐿原子量 成為新的國際標準
    世界上最精密的鐘表——鐿元素晶格原子鐘,理論上可達到運轉137億年誤差不足一秒的精確度。  新知  元素周期表是我們中學時就學過的知識。它揭示了化學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
  • 關注丨金湧院士:元素周期表讓化學化工從技藝走向科學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湧撰文闡述自己眼中的門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撰文/金湧(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在很多書籍中,俄羅斯科學家德米特裡·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年2月7日—1907年2月2日)都被認為是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的製作者和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者,而人類對化學元素性質周期律的認知,也是化學化工學科從技藝走向科學的重要裡程碑。
  • 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19世紀俄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1854年,他寫出第一篇化學論文;次年5月,他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大學畢業,並榮膺一枚金質獎章;8月,他在南部小城辛菲羅波爾的一所中學任教,就此開始了其化學研究的學術生涯。1856年5月,門捷列夫完成碩士論文,通過答辯,獲得物理化學碩士學位。3天後,他又順利通過任教資格答辯,並被批准任命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的副教授。
  • 提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學家門捷列夫就是19世紀俄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
    1841年,門捷列夫進入託博爾斯克中學,在數學和物理方面表現出超常的理解力和記憶力。184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中學畢業為讓兒子繼續深造,母親變賣全部家產,送他到彼得堡中央師範學院數學物理自然科學系求學。
  • 元素周期表根基動搖面臨「大改」 原子量非定數
    拿出一份元素周期表,看看任何一種元素所在的格子,都會發現裡面有一上一下兩個數字,上面的數字小,下面的數字大;上面的數字是整數,下面的數字是小數。上面的那個數叫「原子序數」,指的是該元素原子中含有的質子數,決定該元素的化學性質。而下面的數字就是這裡要說的「原子量」。原子量體現著原子的相對質量。
  • 我國測定硒原子量為新國際標準
    原標題:我國測定硒原子量為新國際標準  科技日報北京9月25日電 (劉旭紅 記者林莉君)記者今天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獲悉,日前在土耳其召開的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會議上,該院化學分析所王軍創新團隊建立的硒同位素豐度校正質譜法測量工作被評為最佳測量,採用該方法測量的硒原子量(78.9711(9))被採納為新的硒原子量國際標準值
  • 科學趣談|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7歲就進中學讀書,從小喜歡物理學和數學,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後,母親變賣家產帶著他遠道去莫斯科、彼得堡求學。幾經曲折,門捷列夫最後考上彼得堡師範學院,他母親也在同年因操勞過度去世。在讀大學期間,英國著名化學家道爾頓的原子論,瑞典化學家柏採利烏斯的電荷學說,引起門捷列夫的極大關注。1856年門捷列夫獲得物理化學碩士學位,在彼得堡大學任化學副教授。
  • 趣話化學史——元素(六)——數字的秘密
    至此,加上之前從遠古時期發現的元素,元素已經多達62種。到了1869年,法國科學家楊森在分析太陽光光譜時發現了一條未知的譜線,認為這是一種未知的元素,並且把它命名為「氦」。至此,人類發現的元素已經多達63種。與此同時,瑞典的大化學家貝採裡烏斯也進行了大量的原子量測定工作,他前後一共花了30年,最終獲得了較為精確的各原子的原子量數值。這個時候,就有人把這些元素從它們的原子量從小到大進行排序。
  • 化學元素周期表大洗牌 10元素原子量重新標註
    變化十大化學元素原子量將以區間代替定值變化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將標出原子量範圍,而非以往的固定原子量。共有十大化學元素在自然狀態下的原子量進行了修改,它們分別是:氫、鋰、硼、碳、氮、氧、矽、硫、氯和鉈。例如,硫元素以往的標準原子量是32.065,然而,其實際原子量卻可以根據其所處位置不同而位於32.059和32.076區間內。負責評估和發布原子量值的國際理論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分析部秘書長布萊恩·希伯特教授說:「我們要對其中部分元素進行調整,它們的原子量存在著某種不穩定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