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物理量子物理三領域科學家通力合作,新催化劑讓氫能源應用取得...

2021-01-10 騰訊網

特約編輯/Solar

根據估計,一年內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量要大於我們使用不可再生資源可生產的所有能源之和。

過去幾年裡,將陽光轉化為電能方面的技術發展迅速,但最大的問題是這些電能的存儲和分配效率低下,這使得太陽能無法在大範圍內實現應用。

近日,維吉尼亞大學(UVA)藝術與科學研究院、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能源部阿貢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這方面取得了突破,這一發現代表著向清潔能源未來邁出了關鍵一步。

UVA化學助理教授張森(左)和聯邦化學教授T. Brent Gunnoe(中)正在領導一項研究項目,該項目旨在提高新太陽能技術的基礎知識。張森實驗室的四年級研究生劉暢(右)是他們在《自然催化》上發表的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利用太陽能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太陽能將水分子分解為氧氣和氫氣。該過程產生的氫氣以燃料的形式存儲,可以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並根據需求用於發電。

在水分子的分解過程中催化劑是必需的,但目前在析氧反應過程中使用的催化劑材料還不夠有效,因為這個方法還無法實際得到應用。

這次上述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創新化學策略,由化學教授張森和T. Brent Gunnoe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使用鈷和鈦元素生產了一種新型催化劑。

「新工藝涉及在二氧化鈦納米晶體表面的原子層面上創建活性催化位點,該技術可產生耐用的催化材料,並且能更好地引發析氧反應。」張森說。

「有效的析氧反應催化劑的新方法以及對它們的基本了解是實現可能過渡到可再生太陽能大規模使用的關鍵。在原子層級上對納米材料進行調節,取得最佳的催化效率,從而促進清潔能源的利用,本次研究在這方面是一個完美示例。」

根據Gunnoe的說法,「這項創新以張森實驗室的成果為中心,代表了一種改進和理解催化材料的新方法,其結果涉及將先進的材料合成,原子級表徵和量子力學理論相結合。」

「幾年前,UVA加入了 MAXNET Energy,後者由 8 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德國)相關機構,UVA 和卡迪夫大學(英國)組成,他們致力於電催化水氧化方面的國際合作。MAXNET Energy 播下了一顆種子,在我的小組和實驗室之間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高效率、且富有成效的合作。」

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及其最先進的同步加速器X射線吸收光譜儀科學用戶設施的幫助下,可以使用輻射來檢查原子級的物質結構,研究小組發現催化劑具有定義明確的表面結構,這使它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催化劑在析氧反應時如何釋放,並可以準確評估其性能。

Argonne X 物理學家、本篇論文作者之一周華說:「這項工作使用了來自 Advanced Photon Source 和 Advanced Light Source 的 X 射線束線,其中包括一個『快速訪問』程序,這幫我們探索新的科學想法建立了一個快速反饋機制。我們非常高興的是,這兩個國家科學用戶設施都可以為這項巧妙而整潔的工作做出實質性貢獻,這將使清潔能源技術的發展實現飛躍。」

Advanced Photon Source 和 Advanced Light Source 是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分別位於阿貢國家實驗室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今年初,為對抗 COVID- 19 ,Argonne 研究人員還使用實驗室的高級光子源通過 X 射線晶體學發現病毒蛋白結構。

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

此外,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最新開發的量子力學方法能夠準確預測由催化劑引起的氧氣產生速率,從而使研究小組對反應的化學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年多來,我們一直在開發新的量子力學技術,以了解析氧反應機理,但在所有先前的研究中,我們無法確定確切的催化劑結構。張森的催化劑具有明確的原子結構,並且我們發現我們的理論輸出在本質上與實驗可觀察到的結果完全吻合。」加州理工學院化學,材料科學和應用物理學教授,該項目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威廉·A·戈達德三世說,「這為我們的新理論方法提供了首次強有力的實驗驗證,我們現在可以將其用於預測甚至可以合成和測試的更好的催化劑。這是邁向全球清潔能源的重要裡程碑。」

UVA化學系主任吉爾·文頓(Jill Venton)表示:「UVA和其他研究人員實現了跨學科合作,並且在清潔能源方面取得了令人興奮的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THE END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量子計算在化學應用領域取得突破
    問題在於大多數感興趣的分子包含數百個電子,而這些電子在量子力學中與其他電子相互作用——導致了數百萬個相互作用,即使是強大的計算機也無法處理。為了克服方程的量子性質,費曼提出量子計算機作為最終答案,它基於量子物理定律進行計算。不幸的是,這樣精確地操縱單個量子物體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過去35年的一個笑話是,量子計算總是在10年後才出現。在過去的幾年裡,曾經遙遠的夢想已經慢慢成為現實。
  • 科學家完成首個量子化學計算的多量子位演示
    據美國物理學會旗下的《物理評論X》(Physicial Review X)7月24日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囚禁離子系統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量子化學計算的多量子位演示。然而,運用量子計算機來模擬自然現象將開啟一種了解物質的全新手段,為我們提供一種新型的數據建模工具以解決材料科學、醫學和工業化學方面的問題。」由於量子計算技術仍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設備將在解決哪些問題上最為有效,但大多數專家都普遍認為,量子化學將成為這一新興領域內的首批「殺手級應用」之一。
  • 2020研究前沿發布,材料、化學和物理領域這些方向入選
    下面我們來看看材料與化學領域以及物理領域的前沿進展有哪些。 化學與材料科學 2020年Top10熱點前沿分布面廣,與往年相比,既有延續,又有發展。
  • 中國「80後」科學家獲美國物理學會量子計算獎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消息:美國物理學會近日公布授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陸朝陽教授2021年度「蘭道爾—本內特量子計算獎」,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
  • 西安交通大學科研人員在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固態量子體系是量子技術研究中最具前途的物理系統之一,並且在量子物理基礎研究方面也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在基於固態量子體系構建混合量子系統及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科學問題是實現單電子自旋比特與納米機械振子的強相互作用。目前普遍採用的構建自旋-納米機械振子的混合量子系統方案是通過晶格應變的內稟耦合方式或者利用外部梯度磁場的外稟磁耦合。
  • 科學家創下量子化學計算記錄
    量子化學(quantum chemistry)是是應用量子力學的規律和方法來研究化學問題的一門學科。將量子理論應用於原子體系還是分子體系是區分量子物理學與量子化學的標準之一。量子化學現已成為化學家們廣泛應用的一種理論方法。
  • 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在量子場論研究中取得進展
    如何得到一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是當今理論物理學的最大疑難之一,而近年來量子場論中關於「色因子和動量因子對偶」的相關研究有可能為科學家對量子引力的理解帶來深刻的變革
  • 專注量子計算應用研發,本源先行一步
    日本科學家基於量子化學計算 合成了胺基酸衍生物 專注量子計算應用研發,本源量子化學應用軟體ChemiQ已於2019年9月正式發布,ChemiQ可用於模擬計算化學分子在不同鍵長下對應的能量,為量子計算在化學領域的應用提供基礎。
  • 新知|人類「新物理革命」量子科技站上風口
    從「微觀世界規律」到人類「新物理革命」—— 量子科技站上風口 那麼,到底什麼是量子科技? 「現在我們說的量子科技主要是量子信息技術,它是量子物理與信息科學交叉的新生學科,其物理基礎是量子力學,這是一種有助於我們理解世間萬物的理論。」肖勇介紹。 了解量子力學,要先從一個基本的名詞——「量子」說起。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副研究員孫劍
  • 分子篩催化劑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日前,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領導的研究組,受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UV Raman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Active Sites and Synthesis Mechanisms of Transition Metal-Containing Microporous
  • 物理教育-量子力學(9)
    原子物理和化學任何物質的化學特性,均是由其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結構所決定的。
  • 量子物理研究取得新突破!陝西這個團隊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團隊李蓬勃教授課題組通過開展金剛石NV center電子自旋和納米機械體系耦合的全量子理論研究,發現並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理論方案——通過線性調製納米機械振子的徑度係數,可以放大機械模的零點漲落,進而直接增強自旋與聲子的耦合強度。
  • 量子物理史上的40個重大時刻
    直到今天,量子物理學以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仍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我們離100多年前人們期待的那個「盡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部分圖片素材:Wikicommons/Pixabay部分圖片素材及文字來自《量子通史:量子物理史上的40個重大時刻》([英]吉姆·巴戈特/著,徐彬 於秀秀/譯,中信出版·新思文化,2020年3月),經出版社授權使用。
  • 科學家利用規模化量子模擬器求解複雜物理問題
    這一成果成功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了複雜物理問題。據悉,研究團隊同德國、義大利科學家合作,開發了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通過精確調控成功模擬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首次模擬了規範場與物質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並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
  • 北京量子院2020年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學前沿論壇成功舉辦
    12月9日上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量子院」)主辦的2020年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學前沿論壇在線舉行。來自中美英德等7個國家大學和研究機構的11位頂尖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圍繞「新奇量子物態研究的最新進展」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 氫能源產業鏈全梳理
    化學儲氫是最理想的,比容量高、安全性好、成本低,但是材料的可逆吸放氫和吸放氫溫度技術問題尚待攻克,一旦取得突破將打通整條氫能源產業鏈。4.下遊固定式領域發展穩定,汽車領域或將激發1萬5千億美元的市場空間,無人機上的應用將是未來看點。氫能源應用以燃料電池為基礎,目前主要分布在叉、固定式和可攜式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