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書記載,順治八年(1662年)正月初二福臨患病,正月初七駕崩於養心殿。《清世祖實錄》對順治帝患病的經過,去世前的活動、死亡情況等是這樣記載的:「順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爽朔,上不視朝。免請王文武群臣行慶賀禮。孟春時享太廟,遺都統穆理瑪行禮。壬子,上不豫……丙辰,諭禮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親詣行禮,用展誠敬。茲朕躬偶爾違和,未能親詣,應遣官恭代,著開列應遺官職名具奏。爾部即遵諭行。上大漸,遣內大臣蘇克薩哈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丁已,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
從《實錄》中的詳細記載可以看到,順治帝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到初六日已經「大漸」,就是病情急劇加重而且很危險,到初七日凌晨就去世了。而對死亡情況的記述卻僅有11個字:「丁已,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並未對其病因提及半字正是基於《實錄》所載,順治帝病發突然,死因不明,後人不免產生了懷疑:為什麼關乎皇帝生死的大事,只以寥寥數字敷行了事,並且對死因隻字未提?順治帝正當人生盛年,並沒有聽說患什麼病,怎麼突然就撒手人寰了呢?
另外,順治帝的遺詔也引起了人們的懷疑。在這份遺詔中,順治帝列舉了自己平生的14條罪行,比如對自己漸習漢俗、早逝無法盡孝、與親友隔閱等。,均充滿了自責之語,為什麼順治帝會對自己所作所為如此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少年天子離開人世時的最後心情。因此有人懷疑這份遺詔並非出自順治帝本人,而是出自順治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之手,因為自責的內容,多是皇太后對順治帝的不滿之處。這自然加深了人們對順治帝之死的更深一層的懷疑。
順治帝之死和遺的可疑,引起了後人的各種猜測。清史學者孟森經過詳細考證發現順治帝確死於天花這一點見於他的《請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宗出家事實考入孟森的論據來源於順治時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所提的《年譜》。該《年譜》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活動,說:「辛丑三十四歲,元因不行慶賀禮,黎明人內,恭請聖安,人養心賜座、賜茶而退。日,入內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御,聖射少安,命至御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詔人養心股,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塌前書寫,······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慟。
孟森認為王熙作為順治帝的寵臣,且在順治帝病亡之前一直待奉其左右。其《年譜》並非官方史書,沒有必要避諱隱,其上所言可信。他還進一步發現,當時的兵部督捕主事張宸在所撰的《青綢集》中也提到了這一點:「辛且正月,世祖章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初七日,釋刑獄諸囚一空。傳諭民間勿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張宸與王熙一樣,都是順治帝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歷者,,都說順治帝是死於天花,這些事實似乎都確鑿無疑地證明順治帝確實死於宮中。
至於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順治帝患天花而死的原因,孟森認為,由於當時人們談「天花」而色變,為了穩定人心,避免引起朝野恐慌,才對這一病因秘面不宣,後來的史者出於避諱,也沒有在史書上說明。
有關專家還分析認為,從順治帝的感情基礎和思維方式分析,遺詔中的自責並非不合情理。入主中原後,順治帝所面臨的環境是完全不同於他的先祖們的,可以說相當陌生的,他不但要盡力去熟悉與適應新情況,有時還要背離滿族原有的習俗,這難免會使他陷入一種困惑與矛盾之中。另外,順治帝曾經一度篤信基督教,也可能會形成感恩所得、自我懺悔的性格。在這種情況下,順治帝因自己不能很好地解決新問題而自責是完全可能的。事實也是這樣,他在位期間曾屢次下詔自責,並要求各種文書不能稱自己為「聖」,甚至還常把各種災害或者動亂歸於自己的「政教不修,經綸無術」。所以說,在遺詔中自責也是縫合順治的性格的。
無法口授遺詔,而根據太后之意由大臣們草擬而成。再說,據記載,順治帝臨終還遭命:「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如善果、隆安法喜有素,可勝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長於兩寺,可轉命也。」最終於四月十七日,由趕到京域的薩溪森和尚主持,在景山壽皇殿為順治帝遺體秉炬火化。這件事在溪森死後,由炮的徒弟們為其編輯的《救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中有記載,足以證此事不假。《清聖祖實錄》卷一中還記載,安放順治帝遺體的榨宮(材)在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被移放到景山壽皇殿。其後,繼位的康熙皇帝在所有應該致祭的日期都前往致祭。在舉行了百日致祭禮以後,將順治帝的神位奉入了乾清宮,以等待選擇吉日奉入太廟。二十一日,則舉行了「奉安寶宮禮」。「寶宮」二字的意思,是骨灰罐,這說明,二十一日時順治帝已經被火化。所以說,順治帝駕崩於養心殿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的子刻,病因可能是天花。
從上面的分析看,順治帝患天花而死,似乎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答案。但是也有學者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並提出了質疑。首先,據醫書記載,人患天花後,痘瘡成漿,精神倦息,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自語呢喃,如邪崇狀。從醫理上看,患天花的人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就是皇帝也不例外,還怎麼可能口授遺詔?因而,《年譜》中記載的關於順治之死的一些內容是不太真實的。《年譜》最讓人懷疑的是,如果順治真的染上了天花,他不可能在初二發病初期冒著高燒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更不可能在初三那天還和王熙討論事情。而且讓人們感到費解的是,王熙最後討論的內容,用了「俱不敢載」四個字簡單帶過。如果沒有什麼別的原因或苦衷的話,王熙為什麼要在順治帝駕這一問題上遮遮掩掩呢?順治患病去世應該屬於正常死亡,為什麼清宮檔案對他的死因隻字未提,諱莫如深?
對於此,民間廣為流傳著另一種說法,稱順治帝根本沒有死於天花,而是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孝莊太后為了顧及大清的聲名,只好對外宣布順治帝駕崩,由順治帝8歲的皇子玄燁即位,即康熙帝。
參考文獻:
《清世祖實錄》《請初三大疑案考實》《救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