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溫度嚴重偏高,又是厄爾尼諾作祟?氣象廳颱風警告!

2021-01-09 科技爆發點

日本附近海達1982年來最高值,或迎來嚴重颱風,厄爾尼諾怎麼了?

今年颱風的到來,讓我們真正見識了什麼是喜怒無常,在7月出現了空臺現象之後,我們以為今年下半年會順風順水,這次空臺現象是71年來首次,讓很多人都振奮不已。沒想到到了8月份颱風活動愈演愈烈,多個地區都受到了颱風的影響,我國的沿海地區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海水溫度超過正常值

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海水的熱量變得越來越大,尤其是西太平洋竟然出現了3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對於海水來說,這早就已經超出了它的正常值。其中還包括日本以南的海面,這裡的副熱帶高壓持續不退,海水的熱量急劇升高,且在這一時間段內沒有任何的颱風活動。

自從8月份開始,就已經監測到這裡的海水溫度遠遠高於正常的水平,最嚴重的地區,是日本的東南部和東南沿海衝繩附近。自從1982年開始,從來沒有監測到如此高的水溫,這也突破了38年來的最熱溫度,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呢?

這還是氣候的影響,太平洋副熱帶的高壓並沒有散去,反而愈演愈烈,顯得相當強勢,就導致多個地方的氣溫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日本附近海域的溫度更是超過了30攝氏度,在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29.3度,比平時高出了一度還要多一些。海水溫度的升高對於日本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在東南海域,東南沿海衝繩附近,在本月下旬還會出現更為炎熱的高溫情況,會比以往更高一些。

在今年颱風肆虐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颱風會靠近日本這些溫度比較高的水域,就會導致颱風活動愈演愈烈,助長颱風的威力,對於日本附近海域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威脅。在巴威過後美莎克緊隨而至。影響的地區就包括日本和韓國地區。現在在西太平洋上,10號颱風海神的胚胎已經形成,目前預測它的活動範圍還有可能會經過這片溫度比較高的水域,這也就意味著,海神在靠近日本的過程中強度會非常的高。

巴威美莎克的威力都不及海神,海神很有可能是今年日本面臨的最為嚴重的颱風,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水溫升高所致,而西太平洋溫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和厄爾尼諾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一個地區的溫度持續升高且非常穩定,那麼將會面臨厄爾尼諾的影響。我們現在可以做的就是祈禱這些颱風不要在中國登陸,尤其是我國東北地區將會受到颱風的嚴重影響,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厄爾尼諾異常!颱風聖帕「兄弟」可能來了,6號颱風或生成去日本
    陸地區域可能出現了異常情況,海洋區域也是類似,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7月影響海洋區域颱風的厄爾尼諾,依然是存在的,只是異常變化多,所以它對颱風胚胎的發展可能依然具有「阻止」作用。根據7月22日監測數據來看,確實22日又出現了厄爾尼諾值又上升了,是不是意味著颱風就沒有發展跡象呢?其實並不是,颱風胚胎的出現基本上是有,只不過在成臺之前的發展比較困難,所以還是有概率的。
  • 厄爾尼諾指數連續高於閾值,2020年全球氣候混亂?
    根據日本氣象廳和NOAA發布的2月厄爾尼諾監測最新數據顯示,我們如今海洋區域依然是保持中性的狀態,NOAA指出,雖然熱帶太平洋的平均溫度較高,還會是偏暖,厄爾尼諾指數連續高於閾值,但是不符合厄爾尼諾的標準,所以研究人員們還是將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腳步「終止」了,初步結論就是ENSO中性條件在春季持續的可能性約為60%,夏季中性的可能性為50%。
  • 今年颱風要遲到和難產!數據統計:這真的不一定是好事
    偏大偏強很好理解:因為厄爾尼諾的特徵就是遠洋水溫偏高上升氣流活躍,所以厄爾尼諾後颱風容易生成在大洋深處,有充分的時間空間發展,有充足的能量供應;但另一方面,厄爾尼諾也會讓菲律賓以東的颱風主源地盛行下沉氣流,被副熱帶高壓佔據,從而壓死對流雲團和颱風胚胎。目前厄爾尼諾已呈消退之勢,但其大氣響應還在繼續。
  • 颱風潭美登陸日本,日本氣象廳:這是二戰後日本最大颱風年
    9月28日晚間,備受關注的今年第24號颱風潭美在日本和歌山縣附近沿海登陸,登陸時,颱風潭美仍然是強颱風級別,近中心最大風速達14級。從衛星雲圖上看,颱風潭美登陸日本時,仍保留著較為完整的結構,潭美龐大的雲系已經將日本多地籠罩。
  • 2020年厄爾尼諾形成,95W成臺概率提升,1號颱風或快了
    2020年以來,關於厄爾尼諾的發展可以說一直是爭議的點,因為從Nino3.4指數監測區域來看,一直處於偏暖的模式,但是世界氣象組織,NOAA,日本氣象廳都說出現的可能性較低,一直保持中性的模式概率基本在60%左右,從最新的Nino3.4指數區域之一來看,如今已經是在下降了。
  • 厄爾尼諾事件正式形成,南方的雨要多到什麼程度?颱風呢
    2018年開春後,太平洋厄爾尼諾「關鍵區」的海溫指數不斷上漲。到2018年6月,海溫指數擊穿正常線,從偏低轉為偏高;當年9月,我國國家氣候中心宣布,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從拉尼娜結束到厄爾尼諾狀態出現,前後僅僅半年時間。厄爾尼諾已開始影響了2018年下半年的全球天氣,並將繼續對2019年天氣造成更加深刻的影響。
  • 只有日本才有颱風命名權?中國氣象廳與日本氣象廳差距在哪?
    這次的颱風可以說有點調皮,這兩天一直在瓊州海峽附近打轉,並 已經先後在廣東徐聞和海南海口登陸過了,現在又轉回了廣東,真是令人頭大~關於颱風「艾雲尼」,有網友@中國氣象愛好者 做了一個解讀,他稱這個颱風在6月5日時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命名的條件,但日本氣象廳直到6月6日早晨才給出了名字「艾雲尼」。該網友表示,颱風若是不命名升格,勢必會對海南廣東廣西的災害防禦帶來負面影響。
  • 厄爾尼諾為什麼導致氣候異常?
    因此,當地漁民以西班牙語中「聖嬰」一詞,命名這種赤道中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增溫現象,音譯為「厄爾尼諾」。  在科學上,當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區的海水表面溫度比常年同期偏高0.5℃,並持續3個月以上,就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持續6個月以上,則確認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 颱風活動停不下來,12號颱風雲雀今日誕生!或直襲日本東京?
    隨著東亞季風高度活躍、副熱帶高壓極端偏北以至於引發日本韓國異常高溫,在這種情況下,西北太平洋中低緯度海域成了颱風誕生的溫床——在這個7月裡,已有多個颱風在這裡誕生,甚至出現了5颱風/颱風胚胎共舞的罕見畫面,颱風山神、颱風安比等颱風還給我國帶來了大範圍影響。
  • 日本氣象廳:太平洋酸化加劇 海洋生態或遭威脅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讀賣新聞》11月27日報導,日本氣象廳發布消息稱,目前給生態系統帶來威脅的海洋酸化正在日益加劇,或將擴展到整個太平洋。而海水吸收了過度排放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被認為是其酸化的主要原因。報導稱,日本氣象廳與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將太平洋分為四大海域,分析了1990年以來的太平洋海水監測數據。
  • 厄爾尼諾又反彈!5號颱風可能要來了,最高或達到16級超強颱風
    厄爾尼諾指數反彈!新颱風丹娜絲在醞釀,或是7月第2個超強颱風今年是個厄爾尼諾年,這是早已確定的事實。對於我們來說,影響最大的除陸地極端氣候外,海洋的風暴算是最直接的了。畢竟之前有權威氣象機構表明,受厄爾尼諾影響,今年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數量雖偏少,但是強度偏強,甚至登陸我國的颱風威力也偏大。那麼如今的厄爾尼諾最新情況咋樣呢,這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 日本氣象廳評定"颱風傑拉華"為3月"風王"!2018是颱風大年?
    日本氣象廳於昨天(4月25日)發布2018年3號颱風傑拉華的最佳路徑數據集。該數據集指出,傑拉華颱風巔峰時中心附近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為105kt(55米/秒,16級風);中心最低氣壓915百帕。這組數據已經讓傑拉華與2015年美莎克平起平坐,並列成為有可靠氣象記錄以來西北太平洋的3月最強颱風。(氣壓仍高於美莎克)
  • 厄爾尼諾與白糖的前世今生,極端天氣究竟如何主導糖產量變化?
    ,其數據信息來自於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但是09/10年則完全不同。我們採用日本氣象廳的全球異常氣象發生圖可以看到2016年3月-5月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被高溫籠罩。15/16年的超級厄爾尼諾導致了泰國20年一遇的乾旱,大量的宿根蔗枯死,使得泰國可能連續兩年的糖產量均不過超過千萬噸,出口量則足足損失了20%,僅為710萬噸。
  • 厄爾尼諾有概率再現,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但是厄爾尼諾間歇性的出現可能還是有,因為科學家們發現有一種情況可能導致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而在說這種情況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如今的海洋區域變化,上面也說屬於「中性」的情況,所以不是厄爾尼諾現象,也不是拉尼娜現象。如今的海洋指數是如何發展的?
  • 冬季可能異常,95W或夭折,16颱風最快可能13日來
    根據日本氣象廳9月10日的更新的科學報告顯示,氣候是正常的,厄爾尼諾監測數據表明,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均未出現,這對我們來說算是一個好事情吧,極端氣候現象也就意味不會那麼多,當然不多,不代表不會出現,因為全球變暖還是存在的。全球變暖可能是一個事實,大家就不用質疑了,各種數據表明,我們全球變暖可能還在持續的增加之中,例如:溫室氣體的變化非常明顯。當然這裡是說的厄爾尼諾數據,其他就不管了。
  • 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厄爾尼諾事件 已影響中國
    海水溫度變化會影響大氣環流  地球表面由71%的海洋和29%的陸地組成,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可能會使大氣環流發生變化。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持續偏高或偏低,就可能會出現「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進而通過海洋和大氣的相互作用影響全球氣候。
  • 三颱風警告!太平洋颱風窩炸鍋,日本氣象廳:6號7號颱風很快生成
    8月10日上午,從風雲4號西太平洋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當5號颱風薔薇正在飛速北上,甚至已經來到了朝鮮半島以南海域時,西太平洋上也並不平靜。在我國南海上和日本以南,還有兩個雲團正在旋轉起來,這正是正在發展的雙颱風胚胎。
  • 日本氣象廳評定傑拉華為三月「風王」,2018是颱風大年?
    日本氣象廳於昨天(4月25日)發布2018年3號颱風傑拉華的最佳路徑數據集。該數據集指出,傑拉華颱風巔峰時中心附近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為105kt(55米/秒,16級風);中心最低氣壓915百帕。這組數據已經讓傑拉華與2015年美莎克平起平坐,並列成為有可靠氣象記錄以來西北太平洋的3月最強颱風。(氣壓仍高於美莎克)日本氣象廳的傑拉華最佳路徑傑拉華的強度調整,從數字上看雖然不算大(從95kt到105kt),但卻跨了一個臺階,從日本氣象廳標準中的非常に強い颱風(相當於強颱風)到了猛烈な颱風(相當於超強颱風)。
  • 16號颱風生成,暫時沒有名字!分析:因為命名權在日本氣象廳
    10月12日上午,從風雲4號高清可見光衛星雲圖上看,今天上午我國南海上風起雲湧,一個明顯的螺旋狀結構已經出現,這是位於我國南海上的颱風胚胎迅猛發展,見狀,我國中央氣象臺已經宣布,南海上的颱風胚胎已經發展成為熱帶風暴,宣布其為今年第16號颱風,但因為日本氣象廳暫時還未升級,因此它還沒有獲得「浪卡」的名字。
  • 今年的厄爾尼諾,有些「怪」?
    ☆ 海洋溫度微小變化都會使大氣溫度發生很大變化☆ 厄爾尼諾源於海洋,卻可造成全球天氣氣候異常☆ 厄爾尼諾通常每隔2-7年出現一次厄爾尼諾進入「尾調」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自2019年11月以來根據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氣近期演變特徵以及國內外多家氣候動力和統計模式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將繼續在波動中下降,厄爾尼諾事件將於今年5月結束,之後轉為ENSO中性偏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