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股權魔方:險資退出險象環生 誰來接盤寶能?

2020-11-22 搜狐

  (原標題:萬科股權「魔方」: 險資退出險象環生 寶萬之爭收尾季仍未定盤)

  萬科脫「險」?

  隨著監管部門對險資監管的加強,漫長的萬科股權之爭正在迎來新的變化,險資或其一致行動人可能會部分退出,但退出過程依然充滿懸念,多方的博弈結果走向何方仍值得關注。

  導讀

  「寶能及其一致行動人收購萬科是否違規,鉅盛華和前海人壽是否應該合併計算股權,保監會、證監會應該聯合監管,給一個明確說法。」北京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的一位律師認為,寶萬之爭是個存量問題,若寶能系違規應該如何處理,監管部門也應該儘快明確。

  萬科、格力電器,王石、鬱亮、董明珠,這些中國優秀企業和他們的領軍人物的命運,可能因為險資的進入和金融監管風暴來臨而被改寫。在監管新規之下,寶能系或將無法實質享有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有消息稱寶能系正在尋找接盤方,退出萬科。「這不是空穴來風。」接近寶能的知情人士稱。

  然而萬科並不是已經安然無憂了,誰來接盤寶能?寶能如何退出?恆大又將扮演什麼角色?否決了深鐵重組的華潤,意欲何為?即將在明年3月換屆的萬科董事會又將是何種局面?正如王石所言,萬科股權之爭並沒有真正結束。

  寶能退出的可能性

  萬科股權之爭拖至今日,最難受的應是寶能。

  寶能系目前共持有萬科股權25.4%,其中寶能系的投資平臺鉅盛華通過九個資管計劃累計持有約9.93%,前海人壽直接持有6.67%,鉅盛華直接持有8.8%。

  根據摩根大通的計算,如按平均8%的利率進行測算,寶能系九個資管計劃平均持倉價約為20元/股;另據萬科7月份的舉報信,按平均利率7%以及存續期8個月計算,考慮融資成本後的寶能系資管計劃平均股價約19.83元/股。

  截至12月22日收盤,萬科A(000002.SZ)股價報收於20.61元,一個月來已下跌逾30%,接近寶能系資管計劃的成本線。表面來看,前海人壽持有萬科股份未超過10%,符合保監會險資投資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

  但北京一家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指出,法定代表人個人公司持有的股份,即寶能系實際控制人姚振華名下的萬科股權,應該與前海人壽合併計算。

  工商資料顯示,鉅盛華的控股股東為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持股比例為67.4%,姚振華持有寶能集團100%股權,這意味著,鉅盛華(直接間接)持有的萬科18.73%股權中,有67.40%即12.62%股權屬於姚振華個人持有。

  上述律師人士認為,姚振華為前海人壽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應將其持有的萬科股份與其實際控制的前海人壽持有的6.67%萬科股份合併計算,那麼,前海人壽實質上對萬科的股權投資已至少達到萬科總股本的19.29%。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計算,即使撇除鉅盛華間接持有的九個資管計劃股權,姚振華通過鉅盛華直接持有的萬科股權為5.93%,若與前海人壽合併計算,則總計為12.6%,也超過了10%。

  此外,鉅盛華與前海人壽於2016年4月6日籤訂的《表決權讓渡協議》,鉅盛華將當時其持有的總共1,473,397,218股萬科股票(佔萬科總股本的13.35%)對應的表決權不可撤銷地無償讓渡予前海人壽。表決權讓渡後,前海人壽直接擁有的萬科表決權達到20.01%。

  根據上述分析,儘管前海人壽直接持有的萬科股權為6.67%,但其實質上對萬科的股權投資至少已達12.6%,且實質上擁有的萬科股份表決權超過20%,屬於「控股的重大投資」。

  根據《關於調整保險資金投資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保險公司投資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10%;超過10%的僅限於實現控股的重大投資。

  而《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則規定,實現控股的重大投資僅限於:保險類企業,包括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以及保險專業代理機構、保險經紀機構;非保險類金融企業;與保險業務相關的企業。

  萬科為房地產開發企業,顯然不屬於保險公司可以控股投資的產業範疇。

  12月3日以來的險資監管風暴,直指險資舉牌及激進投資問題。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透露,近期擬出臺以下措施:一是明確禁止保險機構與非保險一致行動人共同收購上市公司;二是明確保險公司重大股票投資新增部分資金應使用自有資金,不得使用保險資金;三是對於重大股票投資行為,須向保監會備案,對於上市公司收購行為,須報保監會事前核准。

  「寶能及其一致行動人收購萬科是否違規,鉅盛華和前海人壽是否應該合併計算股權,保監會、證監會應該聯合監管,給一個明確說法。」上述律師認為,寶萬之爭是個存量問題,若寶能系違規應該如何處理,監管部門也應該儘快明確。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認為,在西方國家大多數情況下,關於壽險類的公司進入到實體企業的股權投資,不言而喻都是財務投資者,他不會改變公司的治理結構。在寶萬之爭發生時,相關法律法規並沒有對保險資金進入上市公司股權投資作出清晰、明確的規定,比如明確它是沒有投票權的 財務投資者。當時法律有瑕疵,寶能的做法是在這個遊戲規則中進行的,不管成為第一大股東還是第二股東,不能在遊戲過程中改變規則。

  誰來接盤寶能?

  寶能系的險資若退出,誰來接盤將是一個問題。摩根大通分析師Ryan Li認為,恆大集團可能會繼續增持萬科股份。當寶能系股份鎖定期結束時,恆大集團有可能會接盤寶能。

  「恆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夏海鈞公開表示,該集團無意成為萬科的控股股東,這讓市場認為恆大集團將不再增持萬科的股份,並引發了萬科股價近來的修正。然而,我們並不同意這種市場觀點。8月份,在公布中期業績報告時,夏海鈞曾指出,恆大集團僅僅是萬科的金融投資人。但是,在隨後的四個月內,該集團將所持有的萬科股份比例從5%上調至14%。我們仍相信恆大集團有可能會增持萬科股份。」Ryan Li說。

  不過,從恆大對萬科的股權投資來看,香港一分析人士指出,恆大全盤接手寶能的可能性也不大。恆大目前持股已達14.07%,若再接盤寶能的25.4%,則會觸發30%的全面要約收購義務,需要高達2000億以上的資金。

  實際上,如果算上許家印的香港「朋友們」所持股份,恆大持股萬科已接近17%,超過了二股東華潤。

  不過,恆大目前自身的情況很尷尬。恆大投入363億的資金買入萬科,持股成本達到23.35元,目前已浮虧逾40億。

  「寶能還有退出的可能,因為它的成本較低,但恆大退出的可能性不大。」上述分析人士認為。

  而寶能退出的路徑,要麼是解除與資管計劃的一致行動人協議,則這些資管計劃不受禁售期約束,隨時可以套現;要麼寶能繼續按照第一大股東履行一年禁售義務,在明年7月份之後賣出。

  若解除與資管計劃的一致行動人協議,則寶能系持有萬科股份還剩15.47%,與第二大股東華潤幾乎持平。

  除了寶能,華潤是第二個讓萬科管理層「不省心」的股東,它的意圖始終不明。2016年年中,因為不滿萬科引入深鐵重組,華潤在萬科股東大會後公開反對管理層;12月18日,萬科公告終止與深鐵的重組,理由是部分主要股東反對。據21世紀經濟報導了解,反對者即是華潤。

  不過,恆大目前自身的情況很尷尬。恆大投入363億的資金買入萬科,持股成本達到23.35元,目前已浮虧逾40億。

  就像一塊魔方,萬科股權之爭看起來還有很多的可能性。也許,等到明年3月份的董事會換屆選舉將會更加明朗。

money.sohu.com true 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money.sohu.com/20161223/n476697394.shtml report 3542 (原標題:萬科股權「魔方」:險資退出險象環生寶萬之爭收尾季仍未定盤)萬科脫「險」?隨著監管部門對險資監管的加強,漫長的萬科股權之爭正在迎來新的變化,險資或其一致

");}

相關焦點

  • 2016年險資帳本: 至少持有668家上市公司712億股
    險資大戰上市公司  本輪險資「大戰」資本市場的始作俑者是前海人壽母公司「寶能系」。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寶能系」(鉅盛華及其一致行動人前海人壽)一路過關斬將,在二級市場上瘋狂「掃貨」萬科A的股份。到2015年年底時,「寶能系」合計持有萬科A的股份數量達到22.11億股,佔總股本的20.008%,正式取代華潤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
  • 加大實體經濟股權融資支持力度 險資運用再獲政策鬆綁
    標題:加大實體經濟股權融資支持力度 險資運用再獲政策「鬆綁」   在今年7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後,該政策於近日正式
  • 堅守712天後王石「卸甲」萬科開啟「亮時代」
    8月27日,王石首次對已三度舉牌的寶能表態:「股市過山車,野蠻人強行入室……」就在前一天,寶能已控制萬科15.04%的股權,首此超過華潤。  此後,寶能與華潤就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進行了短暫交鋒,並在2015年12月中旬加速增持,甚至將萬科A的股票連續打板,入主意圖昭然若揭。旋即,王石在內部講話中喊話:不歡迎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因為其「信用不夠」。
  • 上證報:深圳地鐵集團擬受讓恆大所持有的萬科股權
    此番深圳地鐵集團若收購恆大全部持股,那麼其持股比例將提升至29.38%,精確止步於要約收購線,並超越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儘管恆大早前已將持股的相關權利委託給深圳地鐵集團,但外界看來這僅是一個過渡措施。而對於深圳地鐵集團來說,其一直謀求登上萬科的大股東之位,從早前擬向萬科注入前海國際100%股權的運作中便有體現(若順利實施,其持股將超過寶能系)。
  • 險資投資13項新政尚未出盡 鴿籠式監管初顯
    大小險企偏愛不一    目前開放的這些投資工具以及金融產品,險資會對哪些比較感興趣?    繳文超認為:「小公司對委託投資和購買金融產品應該比較感興趣,大公司可能對無擔保企業債、基礎設施債權計劃、股權不動產投資更感興趣。各家公司也不可能全部參與,會結合公司實際情況決定參與投資的類型。
  • 入市險資連續四個月「縮水」 帳面出現「浮虧」
    入市險資連續四個月「縮水」 帳面出現「浮虧」 2015-09-30 09:17:50  對此,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股市的大跌是險資帳面餘額出現連續數月下滑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股市的企穩跡象開始顯現,8月份的帳面餘額下滑的幅度出現了明顯的收窄,並且部分板塊和熱點個股的投資機會已經開始顯現。
  • 險資「淡定」排查信用債持倉 還在撿漏「錯殺」品種
    證券時報記者 劉敬元 鄧雄鷹「20永煤SCP003」債違約以及信用債市場的下跌,也讓債券配置「大戶」險資機構難以獨善其身。債券仍是目前險資配置的最大資產類別。截至9月末,20.7萬億險資中,投向債券的規模達到7.58萬億,佔比36.6%。
  • 一季度「雲摸底」289股 解碼險資選股路線圖
    原標題:一季度「雲摸底」289股 解碼險資選股路線圖 摘要 【一季度「雲摸底」289股 解碼險資選股路線圖】在監管層鼓勵入市背景下,險資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 萬科A收漲0.45% 股權事件加劇影響運營
    網易財經8月22日訊 今日萬科舉行2016中期業績發布會,開盤後萬科A股價一路攀升,最高漲幅逾3%。
  • 受累股市深調 險資5月帳面或浮虧52億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5月險資總投資縮水52億,受累於股價下跌,可以理解為投資浮虧。因為,在5月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邏輯上,險資減持的可能性不大。通常投資額減少的原因有減持或帳面浮虧兩種情況。但或許存在少許減持因素。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人士曾表示,股市逆轉情況下,險資不會「坐以待斃」,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減持,估計縮水的投資額中,也有減持因素所致。
  • 智能資管如何玩轉理財魔方?數據是基礎模式是核心
    原標題:智能資管如何玩轉理財魔方?數據是基礎模式是核心   人民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李彤)在資本的追逐和推動下,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銷售的產品層出不窮、收益誘人。但如何選擇平臺、挑選產品、甄別風險,讓投資者感到困惑。今年以來,陸續有第三方機構通過大數據給P2P網貸平臺評級並推薦產品。
  • ChinaVenture:2015年私募股權投資基金LP研究報告 | 網際網路數據...
    但相比社保而言,險資成為私募股權基金的LP起步較晚。縱觀近幾年險資投資PE的歷程,可以說是一個監管政策不斷放開、保險資金運用深入市場化的過程。  2.1 保險資金資產配置概述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年,得益於中國宏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保險業制度的一系列創新,中國保險業獲得快速地發展。
  • 7億資管計劃延期一年仍難兌付 大成創新、深圳百歲蘭誰擔責?
    對於上述資管計劃所投深圳歲蘭千裡產業併購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歲蘭千裡產業併購基金」)的最新進展,大成創新有關人士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受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民營企業經營環境較為艱難,且由於上市公司保千裡及其原實際控制人莊敏的系列風險事件爆發,對歲蘭千裡產業併購基金及項目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響,目前基金所投股權項目未能退出。
  • 【萬科A:長安萬科廣場發起設立類REITs】萬科A公告,子公司東莞市...
    【萬科A:長安萬科廣場發起設立類REITs】萬科A公告,子公司東莞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屬子公司東莞市長萬投資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東莞長安萬科廣場作為底層資產,設立「長安萬科廣場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簡稱「長安類REITs」)。長安類REITs擬採用「私募基金+專項計劃」兩層架構,其中私募基金管理人為深圳前海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險資配債窗口來臨,3個月新增債券投資超...
    券商中國記者從多位險資投資人士處了解到,5月以來,隨著債券收益率觸底反彈,債券配置價值逐步提升,險資的債券配置策略經歷了從低配到標配,再到如今大力配置的調整。,債券仍然是「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在險資投資的各類資產中佔比最高。
  • 萬科A(000002.SZ):擬以東莞長安萬科廣場作為底層資產 發起設立...
    格隆匯 12 月 3日丨萬科A(000002,股吧)(000002.SZ)公布,為盤活及提升公司自持商用物業的周轉效率,打造可持續的商業地產業務模式,公司子公司東莞市萬科房地產有限公司(「東莞萬科」)以下屬子公司東莞市長萬投資有限公司(「長萬投資」)所持有的東莞長安萬科廣場作為底層資產,設立「長安萬科廣場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長安類REITs」)。
  • 險企12月84次調研 2020年高分紅低估值藍籌股為王牌
    展望2020年,券商分析師指出,經濟增速階段性企穩概率較大,場外資金大規模入市或是大概率事件,權益市場表現有望延續較好表現,但由於2019年險資投資收益率基數較高,2020年的改善效應將會明顯減弱,若股市下行,險資投資收益率將有所回落。
  • 破解可交債「魔方」:融資利器OR股權「暗門」
    目前市場上的可交債有「明發債實減持」、有提前「質出」限售股,更可能隱含股權爭奪的「暗門」……究竟是股債雙性的融資利器,還是利益勾連、股權爭奪的「暗道」?可交債「魔方」在利益的洪流中,可以玩轉的路數相當多樣。
  • 大唐財富:股權母基金是分享企業技術創新紅利最有效的方式
    私募股權投資被稱為金融皇冠上的「明珠」,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支持創業創新、推動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伴隨著國家對股權投資市場的不斷重視,除了富有家族及個人高淨值客戶外,銀行、險資、養老金、社保基金、上市公司也已積極加入股權投資的陣營。
  • 起底印力集團:強強聯合or萬科管理層的「諾亞方舟」
    不過,在匿名人士的爆料中,收購所涉及的130億元中,約90億元為向招商銀行借貸,萬科將承擔35億元,另外5億元很可能由萬科持股6%的綠景中國主席黃敬舒支付。而此次萬科在收購中的實際出資額接近39億元,並非匿名人士所指的35億元,由此可以初步判斷,綠景中國方面或許並未參與收購。      在萬科股權之戰如火如荼之際,集團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寓意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