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多種疼痛治療的重要手段,看似「重口味」的蛭類療法被國內外的醫療機構和患者所稱道。但人們對蛭類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機制卻不甚了解。科學家們新近從森林山蛭入手,找到了解密的鑰匙。
森林山蛭為山蛭科山蛭屬動物,主要棲息在潮溼的山區草地或水域附近,體長約3釐米,在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印度以及我國雲南等地均有分布。與水蛭相比,山蛭個體偏小,單次吸血量少,需要多次進食。研究人員因此判斷,山蛭需要更加強大的抗凝、抗炎和鎮痛活性物質來支持其高效、快速地取食血液,並儘量讓被吸血的「冤大頭」沒有感知。
此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吸血蛭類是通過抑制嗜中性粒細胞激活、肥大細胞類胰蛋白酶活性及補體系統來間接抑制被吸血動物的疼痛反應,但最新研究認為,根據蛭類生活習性來看,它們應該具有高效的、直接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活性成分。
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長期從事天然藥物功能蛋白質組學研究的賴仞研究員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羅曉東研究員、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孫朝暉教授等,從森林山蛭唾液腺中分離出一個全新的神經毒多肽家族,並將其命名為HSTX。這個毒素家族的成員含有23至25個胺基酸殘基、擁有2個分子內二硫鍵,並通過阻斷動物體內的部分鈉離子通道,發揮神經毒活性。
鈉離子通道是所有動物中電信號的主要啟動鍵,而電信號則是神經活動和肌肉收縮等一系列生理過程的控制基礎。此外,鈉離子通道也是許多局部麻醉劑以及自然界中大量的神經毒素的直接靶點,例如蛇毒、蠍毒、蜘蛛毒素等都是作用於鈉離子通道而產生不良後果。此項研究結果以《來自山蛭的新型鈉離子通道抑制劑》為題,最新發表在權威期刊《藥理學界》上。
據介紹,2005年,歐洲正式批准蛭類療法為合法的治療手段,僅在德國每年就有35萬條水蛭用於醫療。從治療效果來看,水蛭療法效果比臨床常規療法效果更明顯。眾多文獻都報導了蛭類療法具有鎮痛作用,長期的臨床實踐也證明了蛭類療法對多種疼痛具有良好療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