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蛭類療法找到科學依據—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作為多種疼痛治療的重要手段,看似「重口味」的蛭類療法被國內外的醫療機構和患者所稱道。但人們對蛭類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機制卻不甚了解。科學家們新近從森林山蛭入手,找到了解密的鑰匙。

森林山蛭為山蛭科山蛭屬動物,主要棲息在潮溼的山區草地或水域附近,體長約3釐米,在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印度以及我國雲南等地均有分布。與水蛭相比,山蛭個體偏小,單次吸血量少,需要多次進食。研究人員因此判斷,山蛭需要更加強大的抗凝、抗炎和鎮痛活性物質來支持其高效、快速地取食血液,並儘量讓被吸血的「冤大頭」沒有感知。

此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吸血蛭類是通過抑制嗜中性粒細胞激活、肥大細胞類胰蛋白酶活性及補體系統來間接抑制被吸血動物的疼痛反應,但最新研究認為,根據蛭類生活習性來看,它們應該具有高效的、直接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活性成分。

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長期從事天然藥物功能蛋白質組學研究的賴仞研究員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羅曉東研究員、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孫朝暉教授等,從森林山蛭唾液腺中分離出一個全新的神經毒多肽家族,並將其命名為HSTX。這個毒素家族的成員含有23至25個胺基酸殘基、擁有2個分子內二硫鍵,並通過阻斷動物體內的部分鈉離子通道,發揮神經毒活性。

鈉離子通道是所有動物中電信號的主要啟動鍵,而電信號則是神經活動和肌肉收縮等一系列生理過程的控制基礎。此外,鈉離子通道也是許多局部麻醉劑以及自然界中大量的神經毒素的直接靶點,例如蛇毒、蠍毒、蜘蛛毒素等都是作用於鈉離子通道而產生不良後果。此項研究結果以《來自山蛭的新型鈉離子通道抑制劑》為題,最新發表在權威期刊《藥理學界》上。

據介紹,2005年,歐洲正式批准蛭類療法為合法的治療手段,僅在德國每年就有35萬條水蛭用於醫療。從治療效果來看,水蛭療法效果比臨床常規療法效果更明顯。眾多文獻都報導了蛭類療法具有鎮痛作用,長期的臨床實踐也證明了蛭類療法對多種疼痛具有良好療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重口味」蛭類療法找到科學依據
    作為多種疼痛治療的重要手段,看似「重口味」的蛭類療法被國內外的醫療機構和患者所稱道。但人們對蛭類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機制卻不甚了解。
  • 「重口味」蛭類療法找到科學依據:吸你的血,治你的病!你敢試嗎
    作為多種疼痛治療的重要手段,看似「重口味」的蛭類療法被國內外的醫療機構和患者所稱道。但人們對蛭類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機制卻不甚了解。科學家們新近從森林山蛭入手,找到了解密的鑰匙。此前,科學界一直認為吸血蛭類是通過抑制嗜中性粒細胞激活、肥大細胞類胰蛋白酶活性及補體系統來間接抑制被吸血動物的疼痛反應,但最新研究認為,根據蛭類生活習性來看,它們應該具有高效的、直接發揮鎮痛或麻醉作用的活性成分。
  • 我國學者發現延緩衰老「基因療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等首次利用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選體系在人間充質幹細胞中鑑定出新的衰老調控基因,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可延緩機體衰老的新型「基因療法
  • 幹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修復心臟—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一種化學物質也可改善器官功能
  • 新研究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近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厲力華團隊用信息科學的方法,成功找到乳腺癌生存的兩個關鍵細胞亞群,並提供了這兩個關鍵細胞亞群的影像特徵,有望為無創診療乳腺癌提供依據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中國科學報》,報中國科學,也報古今中外科學,多報中華傳統科學的復興!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 2019科學突破獎揭曉 莊小威陳志堅許晨陽上榜—新聞—科學網
    生命科學突破獎 C. Frank Bennett和Adrian R. Krainer——分屬愛奧尼斯製藥公司和冷泉港實驗室獲獎理由:開發出一種反義寡核苷酸療法,能有效治療兒童神經退行性疾病脊髓性肌萎縮症。
  • 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開幕 千人齊聚直播間—新聞—科學網
    4月25日,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在線學術論壇拉開帷幕,聆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施劍林講述納米催化腫瘤治療的前沿進展時,有聽眾在直播間直呼過癮。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設有「催化與材料」和「能源環境」兩大專場,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術大咖在線與觀眾分享科研故事。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j.2020.09.01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異彩紛呈—新聞—科學網
    8日中秋國慶假期,廣東科學中心正常開放,開館時間為9:30至17:00。   廣東科學中心座落於廣州大學城,是廣東省實施科教興粵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大型綜合性科普場館。2018年11月,該中心通過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被授予「最大的科技館/科學中心」稱號,這是我國科技館首次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也是目前唯一一個。
  • 破解CAR-T細胞治療引發炎症風暴之謎—新聞—科學網
    (劉玉京供圖) 3年前,當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CAR-T細胞療法應用於治療B淋巴細胞白血病時,這種以活的細胞作為藥物治療疾病的時代帷幕被徐徐拉開。 炎症風暴的困惑 所謂的CAR-T細胞治療是指,採用基因工程的手段,人為地改造T細胞,使其表面表達一種嵌合抗原受體(CAR),以達到高度有效地識別腫瘤細胞的目的。
  • 「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
    原標題:「瘧原蟲治療癌症」有多少科學依據只需1毫升含有瘧原蟲的血,然後用青蒿素控制著,一個癌症患者就痊癒了……春節期間,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教授陳小平的演說被傳播成了武俠大片,瘧原蟲對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裡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簡單、有效。
  • 科學教育成為熱議話題—新聞—科學網
    論壇以「聚焦教育改革,共話未來教育」為主題,設置了14個主題報告和平行論壇,探討了新時代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前沿議題,特別是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2020年年會現場 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主辦、世紀明德承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慧教育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獲取的樣品   近日,隨著「向陽紅18」科考船安全停靠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19年度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實驗研究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他們從這種生物藍綠色的著色中找到了一種不為人知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可以結合併運輸膽綠素。研究小組在其他八種樹蛙的淋巴中發現了類似的蛋白質。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科學家研究了斑點刺蛙白天休息或晚上棲息的植物,發現它們的顏色和亮度與植物非常匹配。膽綠素結合蛋白使青蛙的顏色得以進化微調,導致這種生物在森林中「消失」。
  • 「老藥新用」為企業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專家們建議,相關研究機構或企業應加大針對新冠肺炎進行潛在的藥物再利用療法的研究。 Cyclica公司負責人Naheed Kurji表示,公司對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非常關注,公司正在利用獨有的AI技術平臺為戰勝這場病毒貢獻一些力量。
  • 《科學新聞》簡介
    一份服務於科學界核心人群的新聞雜誌《科學新聞》(雙周刊)將於2009年全新面世。她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時報社主辦,依託於全球訪問排名居於前列的中文類科學網站——科學網(ScienceNet.cn)構建的網絡社區。 《科學新聞》核心讀者群為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員以上職稱的自然科學研究工作者,尤其是那些獨立承擔科研任務的課題組組長/研究室主任及其博士研究生。
  • 專家詳解血漿治療「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那麼,血漿療法起源於何時、在近些年的重大疫情中有著怎樣的應用、對血漿捐獻者的健康有無影響?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中國科協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黃波和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詳解血漿治療的「前世今生」。 問:最早的康復期血漿療法起源於什麼時候?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近日,深圳大學教育部二維材料重點實驗室教授張晗團隊聯合布法羅大學教授ParasN.Prasad、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研究院教授謝中建,提出了基於黑磷材料的光免疫療法,該療法結合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20-2094-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