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2020-12-04 澎湃新聞

自西嶋定生以降,東亞史的研究至少有兩個趨勢特徵值得警惕:一是將東亞特別是古代中國、朝鮮、日本(有時還有越南)劃分為一個似乎是天然的歷史世界——東亞世界,而對「中國」哪一部分參與「東亞世界」曖昧不明;二是偏愛於強調中國文化對東亞的單方面傳播和影響。關於第一點,金子修一、李成市近年來持續的批評意見表明,其本質源自東亞世界論的日本中心視角(金子修一《東アジア世界論の現在》,《駒沢史學》第85號,2016年;李成市《日本歷史學界東亞世界論的再探討》,《唐史論叢》第21輯,2015年);關於第二點,從中國學界大量樂此不疲的同類論文選題中不難發現,其源頭是中國(文化)中心主義。這兩個特徵共同反映的本質問題是關注點的失焦,研究傾向與歷史實際之間難以平衡。事實上,與此相呼應,這個問題的另一面就是東亞史研究還十分缺乏對朝鮮半島歷史的精深研究,「從中國到日本,其間不能跨過朝鮮半島,否則就不完整」(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56頁),換言之,東亞古代史研究雖然成績斐然,但也存在不小的問題:一方面分別構築了中國和日本兩個中心或曰主體視角,另一方面對於地理和交通上居於中間的朝鮮半島的研究著力不足。

或許正因為此,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對朝鮮史發表研究高見者常常是精力充沛的中國史、日本史研究專家;同時,如果有人自稱朝鮮史研究者,則一定又會被鼓勵擴大研究視野,跳脫這個狹窄而「無前途」的研究領域。當然,還因為朝鮮史及其關聯的東北亞史是比較敏感的學術領域,發表和出版相關成果一度頗費躊躇,加之不通朝鮮語者開展研究難度較大,所以今日中古東亞史領域,自韓昇、拜根興、李宗勳等先生以東亞世界形成史、唐與新羅關係、東亞文化比較研究三種研究範式之外,能夠專攻古代朝鮮半島史(特別是10世紀以前的朝鮮半島)而又兼顧東亞的內在交流者,少之又少。

《韓國木簡研究》,戴衛紅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版,270+8頁,36元)的出現,令中古史學界「哈韓派」同仁感到欣喜。這是一部匯集了作者近年專攻百濟、新羅時代木簡研究單篇論文而成的文集,篇幅不大,但是精純專一,緊緊圍繞韓國古代百濟和新羅木簡問題探討東亞簡牘文化。書中所收論文或早在期刊發表時即已拜讀,或乾脆是本人所主持「東北亞古中世史的新研究」(《延邊大學學報》)專欄作品,這次通篇暢讀,更有新的收穫,以下略結合其內容特色淺談幾點研讀體會。

《韓國木簡研究》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實際上是學術史和專題研究兩部分。上編的學術史部分,既介紹韓國境內木簡的發現歷程和分布概況,同時詳細論述韓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成果、韓國木簡研究學術組織及其學術活動,以及日本、中國學者對韓國木簡的研究,此外還列舉了韓國學者對中國簡牘的研究。這一編約佔正文的四分之一,實際上從多個層面詳細介紹韓中日各國學界的研究動向,這一部分的設計能夠看出作者全方位重視先行研究以便建立問題導向的學術規範意識。這樣看似簡單和分內的事,尚屬嘉獎之列,實在是因為國內一小部分歷史類碩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甚至個別「大腕」的研究專著,根本不做認真的學術史梳理,或是給域外的研究扣上諸如「民族主義史學」一類的帽子,從而堂而皇之忽略其研究成果,或是懶得學習外語,讀不懂乾脆不讀,對外國同行的先行研究視而不見,其結果就是以重複勞動為學術高產,以閉門造車為預流獨創。而反觀大部分紮實的研究,多極為重視學術史梳理和回顧。在大師輩出、論題已然高度精細化的國際性研究領域,如果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翹首瞭望,那麼在暗夜的泥沼裡踽踽獨行將很難走出前人的腳印。

論文集的上編看似雜冗、細碎,實際上觸及了有關韓國木簡各方面的前期成果,舉例而言,除透視木簡出土的現況、東亞各國對韓國木簡研究現狀之外,還額外涉及韓國學者對中國簡牘的研究,看似離題,而其目的在於什麼呢?就在於作者始終是從東亞簡牘文化的圈層結構宏觀把握朝鮮半島的木簡研究。在與中外學術交流互動中,作者直接體悟到韓國學者對本國木簡研究的受到中國學界關於出土簡牘研究在方法論等方面的莫大影響。換言之,「一國史」研究角度已遭到自覺的揚棄,不難看出作者對於金慶浩等人「東亞資料學」倡議的認同。在這一方面,通過作者介紹的韓國國內金秉駿、尹在碩等諸多學者對於戰國、秦漢簡牘的具體研究,中國古代史研究同行應該進一步注意,近年韓國學術界對於中國史的各方面參與。比如對於新發現的天聖令殘本的國際研究中,韓國學者最先完成譯註,也值得關注(金鐸敏、河元洙主編《天聖令譯註》,首爾:慧眼,2013年;拙文書評見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21卷,2015年)。中國史要繼續進步,「域外看中國」、「域外學者看中國史」的視角不可忽視。作者對此有清醒認識,從上編學術史的內在邏輯推斷,作者仍會持續在中外交流中重新對具體東亞歷史問題有所深掘。

新羅真興王巡狩碑(568年)拓片

而在下編的專題研究中,這種感覺越加強烈。下編專題研究的六章,其實是五篇研究論文和一篇總結,而這五篇文章又有四篇完全是百濟史內容,分別是百濟木簡所見的地方行政制度、職官制度以及丁中制和戶籍制度、貸食制度,此外還有一篇涉及百濟、新羅倉庫制度。此外,還探討了簡牘文化在中、韓、日等東亞諸國間的傳播及其衍變再生過程。

如此集中的百濟史內容,在國內尚屬比較罕見。2013年在北京大學召開的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年會上,我們曾對韓國作為「國史」對於百濟歷史與考古的研究,進行過較為系統的總結(馮立君《韓國與中國近30年百濟史研究述要》,《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15輯,2014年),同時也對中國學界在百濟史領域的嘗試性工作予以表彰。針對朝鮮半島古代史,大量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版圖鼎盛時期地跨鴨綠江兩岸的高句麗,其次是被作為唐朝與所謂藩屬國建立朝貢關係的最佳「典型」——新羅,對於百濟的關注則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而實際上,百濟在東亞國際關係中的角色同樣不可或缺,其歷史內容同樣豐富多彩。舉例來說,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國內最早的《職貢圖》上,畫有百濟使節的肖像,是直接反映百濟國與南朝交往的實證,與東亞漢文文獻可以相互印證。不少學者強調百濟與南朝的交流交往異常密切頻繁,考古發掘例證可以舉韓國武寧王陵,其墓室結構、隨葬品等各方面都有濃厚的南朝風格,甚至可以稱為「建康模式」。在政治上,百濟與南朝交往曾一度與高句麗和北朝的交往相頡頏。百濟還曾作為中國文化傳播到日本的中繼站,正如新羅統一半島大部以後一度控馭東亞海上貿易所發揮的作用那樣,日本吸收大陸文明是從舶來朝鮮半島文化開始的。總體而言,在中古時代的東亞,百濟對外聯繫可以作為朝鮮半島在東亞歷史上地位的一個象徵來看待。另一方面,百濟的歷史脈絡包括其起源(扶餘人南下)和覆亡(唐朝、新羅聯軍攻滅)都無不與中國王朝東亞政策息息相關。從政治勢力的移動、族群的凝聚等具體問題域切入,百濟史也存在跳脫朝韓「國史」框架即半島視角的可能。

百濟原為朝鮮半島西南端一隅小國,通過兼併馬韓諸部、蠶食帶方郡故地,逐漸壯大,統治中心最初主要在漢水中下遊流域的漢城(今首爾一帶),在與百濟、高句麗三足鼎立中喪失了漢水流域,由此先後遷都熊津(今忠清南道公州)、泗沘(今忠清南道扶餘郡)。百濟後期外交轉向聯合高句麗、倭合縱夾擊新羅,但是悲劇的是,在唐朝對東亞的軍事行動中最先被滅亡(660),其殘餘勢力與倭國水軍曾在白江(今錦江)與唐朝大軍作戰,史稱白江之戰(663)。唐朝在其故地設置了馬韓、熊津等五都督府及帶方州,而八年之後高句麗才最終為唐、新羅聯軍敉平,唐朝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大大晚於統治百濟故地。百濟史無疑是漢唐對外關係研究的重要內容,目前來看其學術價值與實際受到的關注二者間高度不符。

百濟武寧王陵志石(525年)拓片

令人可喜的是,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一些年輕學者,業已開始利用新材料,選取新視角,逐漸進入百濟史的研究領域的新問題。概括而言,本書的下編甚至可以說為讀者呈現的就是特定角度的百濟制度研究,材料以簡牘為主,兼採墓誌等各類文獻。論題主要集中於百濟的制度,具體涵蓋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兩個層次,前者包括地方行政體制、職官制度,後者包括丁中制、戶籍、貸食、倉庫制度。

特別是政治制度研究,歷來是中國學界的拿手好戲。在對地方制度的研究中,作者首先以漢文古典《周書》《三國史記》等傳統文獻記載的百濟在都城實行「部巷制」、地方社會實行「方郡制」,即「五部五方制」做鋪墊,進而詳細徵引韓國出土木簡中與此有關者,揭示自1980年代以來在韓國陸續出土的百濟木簡,簡文中除了與傳統文獻所載的都城五部相對應的「中卩」「下卩」「前卩」「上部」「後部」外,還有值得注意的「西部」「六部五方」等。作者此處徵引的材料,除囊括了全部相關木簡外,還從諸如百濟入唐移民群體墓誌中鉤稽線索,具體涉及黑齒常之、陳法子、禰寔進、禰軍等人,並且使用了現存於韓國的《大唐平百濟國碑銘》《劉仁願紀功碑》等石刻史料。

作者還藉助伏巖裡、官北裡木簡、井邑古阜邑城出土的銘文瓦,判定百濟不僅在都城內,在地方社會重要的城內也實行「部巷制」。這其中能看到即便是使用傳世文獻,也在力求資料多元化,以保證歷史信息來源儘可能豐富。例如,為了論證百濟都城「固麻」或「居拔」的問題,作者除了大量搜羅紀傳體史書中的相關記載外,甚至注意到《欽定滿洲源流考》的論述。此外,《翰苑》也是研究同類問題學者不太關注的典籍,作者就使用了金毓黻先生編訂的《遼海叢書》影印本來作為佐證。

這篇文章的新見解還包括:百濟的「部巷制」糅合了北方民族管理部族民眾的「部」以及中國王朝城市中相對封閉的建築形式「巷」。這其實是一個至今少有人涉獵的話題,韓國學者盧重國曾撰文指出百濟左右賢王的設置,淵源自匈奴、鮮卑等北族政治體所特有的「左右賢王」制度,而且百濟還使用了北族特有的「烝土築城」法(盧重國《百濟的對外交涉與交流》,首爾:知識產業社,2012年,第183—187頁)。中國學者也有針對百濟與北族關係問題進行考證,力圖澄清人們對百濟只與南朝交流的認識謬誤(馮立君《百濟與北族關係問題》,復旦大學《韓國研究論叢》2016年第2期)。作者的地方行政體制剖析,再次提供了另一個角度的新證。我們期待更多的類似微觀研究的出現,能夠逐一擊破許多未知或者曲解的歷史謎團。

如果說關於政治體制的研究,還僅僅是「量米下鍋」,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那麼關於經濟制度的幾項個案則顯示另一種風貌。最典型的是作者關於倉庫制度的研究。文章從1990年代以來在韓國境內相繼出土的新羅、百濟時期記有「椋」字的木簡入手,分析木簡內容,藉助前人木簡釋讀的成果,進一步得出「椋」是與糧食、物品儲存有關的倉庫系統,有仲椋、下椋之分的結論。進而,作者結合帶有「椋」字的硯臺和瓦片,剖析應有專門的「椋司」管理,而且「椋」是有瓦的地上建築。至此,論述已經完成,傳世文獻所謂「外掠部」應是「外椋部」的舛誤也得以糾正。

然而,正如前所說,作者有意無意地是站在東亞的區域文化圈來看待域外半島上的這些歷史現象,因此,更進一步的討論就圍繞「椋」的來源和演變展開。這一部分的結論也將更加令人興味盎然。通過梳理,「椋」在中國現存的傳世文獻中並無倉庫之義,而它從木京聲,從詞源、詞義上與表倉廩之意的「京」同源;從建築形制看,「京」底部當有立柱或高臺,為地面建築物,這與椋的建築形制相合。接下來順著日本學者提示的方向,作者逐次從高句麗壁畫、墓葬墨書題記並結合文獻,發現在4世紀末逃亡到朝鮮半島的中原漢人的壁畫墓中,出現了儲存食物的「京屋」;在5世紀初的高句麗壁畫墓中出現了表倉庫之意的「椋」。至此,完成了一個漢字從中國傳播到半島後產生的變異,當然,作者沒有直接說明百濟與高句麗文化上的聯繫,這裡或許可以約略增加百濟與高句麗的同類型文化很多是同源而異流的論述。

再進一步,作者從日本7世紀木簡中「椋」字的使用,觀察到含有倉庫涵義的「椋」及其建築形制更有可能是經由百濟流傳至日本列島。傳世文獻和簡牘材料均反映出古代朝鮮半島的倉庫制度與中國的倉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與漢四郡以來中國簡牘文化向朝鮮半島輻射,百濟和孫吳、南朝各代政權的友好交流密切相關。韓國木簡在東亞簡牘文化的傳播中,起著連接中國、日本的重要中介作用。

作者關於百濟與中國貸食制度的比較研究,也頗為精彩,利用的是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的3世紀前期「貸食」竹簡、2008年韓國扶餘郡出土的7世紀初百濟「佐官貸食記」木簡。中韓兩地的「貸食」簡在形制、內容、字形等方面,既存在區別,又存在聯繫。傳世文獻和簡牘材料均反映出百濟的貸食制度與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貸食制擁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作者將之歸因於這與百濟和東晉南北朝各代政權的友好交流密切相關。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注意到日本藤原京遺址出土的內容相類的貸食簡,以及日本《律令·雜令》中「官半倍」的穀類貸食規制與百濟貸食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繫,進一步將視角引向東亞文化圈。

通讀全書,雖然題為《韓國木簡研究》,聚焦於高麗王朝以前古代國家百濟、新羅的簡牘文化,但是其所涉論題內在張力頗大,時時注目橫向的東亞文化聯繫。作者引證李成市近年關於東亞木簡文化傳播過程的分析:中國大陸(A)→朝鮮半島(A』→B)→日本列島(B』→C),這裡最為引人注意的其實是A』和B』昭示著文化受容國絕非照搬,而是主動選擇性吸收並促使新的變化。

這正是單純以某一文明中心向外輻射自居所忽視的,A與B、C之間存在表象上的相似和相同,或許是東亞諸國雖然常常被中國人稱作「同文同種」或同屬於所謂漢字文化圈,但始終是獨立於漢字文化之外的文化體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們曾經強調過的,自古代的高句麗、新羅、百濟、日本開始,其攝取中原文明的同時都在極力保留本民族的傳統和風俗。

以韓國語(朝鮮語)為例,它本身是一種與阿爾泰語系有著諸多相似特徵的黏著語,雖然現代韓國語中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四分之三比例的「漢字詞」,即來自漢語的借詞,但如果仔細比對,其中相當一部分數量已經與今日漢語意義迥異。而且,更重要的是,另外四分之一的「固有詞」充當的角色更為核心。

現代韓文書中的漢字

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古代朝鮮半島與日本對大陸文化的攝取,對象並非限於漢文明,在移民、宗教、制度、物品等諸多文化中有不少來自草原和內亞的文明要素。同樣以韓國語為例,如果將其與阿爾泰語系語法結構對比,我們能夠看到諸多基本層面的高度相似性。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有些歷史現象更為直觀,例如朝鮮半島粟特裔移民的來源(劉永連《朝鮮半島康安諸姓群體初探》,《文史》2013年第2輯),就清楚地說明介於中原和草原之間的東北亞,在文化受容上的多源與多元特徵。

放眼東亞甚至東部歐亞更廣泛區域的內在交流互動史,雖然存在強勢的文明外向傳播,但這並不表示一向被視為文化圈邊緣的成員只是一味被動接受,除了如李成市所指出的變異後再傳播的情況,實際上還存在逆向傳播、交叉傳播。仍以朝鮮半島為例,高麗時代雕造的八萬大藏經,經過高麗王朝僧人和王室的努力,融合吸收了北宋開寶藏和契丹大藏經的精華。到了近代,中國本土的大藏經體系散佚殘破,日本採取高麗大藏經為底本鉛字排印大正新修大藏經,成為當代世界佛學研究和佛教史研究的最具影響的版本之一。

朝鮮半島歷史與文明的再研究,或許是我們發現中國、反思東亞、回望古代的重要途徑,目前中國學界業已熱烈推動多年的「域外漢籍研究」和「從周邊看中國」已經取得不少進展。「在日本、朝鮮文獻中還可以看到很多本國人忽略,而異域人所關心的歷史細節,這些細節是本國文獻所不載的。」(葛兆光:《想像異域》,中華書局,2014年,第15頁)「這批域外漢籍對中國文化的每一步發展都作出了呼應,對中國古籍所提出的問題,或照著講,或接著講,或對著講。從公元八世紀以降,構成了一幅不間斷而又多變幻的歷史圖景,涉及到制度、法律、經濟、思想、宗教、歷史、教育、文學、藝術、醫藥、民間信仰和習俗等各個方面,系統而且深入。」(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叢書·總序》,《中華讀書報》2007年7月11日)這些業已展開的大規模研究,帶有鮮明的自覺意識,其中所強調的漢字文獻作為一個整體,「即便需要做分類,也不以國家、民族、地域劃分,而是以性質劃分」的觀念非常有見地,值得更多的歷史學人關注。

除了漢字文獻,歷史研究者特別是民族史研究學者,在使用非漢語文獻方面也有悠久的傳統。例如,對於已經死亡的古突厥—回鶻文獻、西夏文文獻、契丹文字的解讀,對於滿文檔案的大量使用,等等。這其中既有與漢傳佛教密切相關的文獻,也有能夠與中原帝王詔敕對應的譯本,更有漢文典籍無法完全承載的異域信息,對於中國內外文化交流細節和實相的揭示功莫大焉。當然,無法迴避也無須迴避的是中原漢文典籍的重要性仍然是根本性的,新材料的使用常常是與瀚如煙海的傳統材料合璧時才更加光芒萬丈。

古代文化交流面相的多樣性附著於歷史本身的複雜性之上,歷史女神又恰好饋贈給人們或來自地下,或藏之異域府庫,或形諸他族文字的記錄。對於這些記錄,諸多像本書作者一樣的學者在孜孜不倦地釋讀、研究。至少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在東部歐亞區域內——中國古代帝國及其「周邊」的世界,文化傳播的中心與邊緣並非一成不變。

而作為可以被重新發現的「朝鮮半島」,應該不止海東一個。它們和海東的朝鮮半島一樣,親近中原古國,受容漢字文明,保存本土文化,衍生新型文明,有時也反哺中國。

它們是誰,它們在哪裡?

如果能積累更多像本書一樣細緻而專門的漢字文化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成果,更自覺地綜合運用中國、邊地、域外的多維視角及其史料,或許我們會有更為豐富的學術發現,能更為透徹地理解漢字文明之於歷史和當下世界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在古代,中國是東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領袖,其文明一直受東亞各民族推崇,漢字也成為東亞各國的通用文字——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均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即使是他們自創的民族文字(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字喃)也都是以漢字為藍本進行仿製的。
  • 史書讀不懂,地名人名易混淆,該國民眾呼籲:恢復漢字!
    3000多年前,一個中國人帶著一幫中國人跑到朝鮮半島,在那裡建立一個國家,把中國漢字語言帶了過來。這就是史書記載的箕子朝鮮。後來西漢時期的燕國人衛滿也跑到朝鮮半島,又把漢文化在這裡固化下來。漢武帝甚至霸氣把朝鮮劃為大漢四郡。此後歷朝歷代,古代朝鮮與韓國作為中國藩屬國,國王封號由中原皇帝封,甚至連史書都用漢字記載。後來朝鮮有一個國王叫李裪,在漢語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語言叫「諺文」,這就是韓語的雛形。但「諺文」在官方文書上卻總是引起歧義,無奈之下官方文書只能用漢字表述。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朝鮮半島於公元前2世紀開始大範圍接受漢字,並逐漸將漢字作為規範的官方文字,雖在4世紀創造出「鄉札」「吏讀」的書寫形式,但仍是以漢字轉寫的方式來記錄朝鮮語。15世紀,朝鮮雖創造出本民族文字——諺文,但是直到19世紀末,漢字一直作為官方文字被使用。在古代朝鮮半島,無論是其國號及官爵稱謂,還是其基本制度,乃至其文學創作,主要都是以漢字記錄下來的。
  • 韓國廢除漢字,民眾連史書都看不懂,遭日網友無情嘲諷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當國際社交網站提起韓國棄用漢字這個話題時,日本網友總喜歡站出來擼幾句韓國人。氣的韓國網友一頓回懟,一場日韓口水大戰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開啟。那麼日本為什麼會嘲諷韓國呢?實際上是因為自從韓國全面廢除漢字後,韓國文化開始出現嚴重的斷層和困擾,新一代的年輕人根本看不懂本國的古典文獻書籍,因為都是漢字記載。用日本網友的話說,那就是歷史古籍正成為韓國民眾心中的天書。那麼韓國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棄用漢字的呢?嚴格來說是從二戰後的1946年朝鮮全面禁止使用漢字開始!
  • 韓國為何沒有知名作家?廢除漢字的後遺症,如今仍被日本嘲笑
    我們都知道,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華夏五千年多年流傳下來的漢文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它變化多端、奧妙無窮,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延續,但其影響卻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本身。對周邊其他國家來說,漢字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古代的朝鮮。
  • 讀朝鮮半島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並分析其形成原因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的東亞地區,半島東北部和北部分別於俄羅斯和我國相鄰,半島往西隔黃海與我國山東半島相望,南部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東部隔日本海與日本相望。朝鮮半島上主要有兩個國家,分別是北部的朝鮮和南部的韓國。
  • 韓國廢除漢字以後,當地春聯該怎麼寫?和中國春聯已經有很大不同
    而我們國家漢字,則是一個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並且沒有經歷過斷層的文字,漢字的歷史擁有著6000多年的時間,長久以來都是漢語的記錄符號,為中國的文化奠基了堅實的基礎,也因此中國如今才會有著這麼完整的文字存在。也是相對的,因為漢字的發明,中國從古代以來就是強國之一,也因此將漢語的影響力傳播到了全世界,甚至建設了一個文化圈,那就是東亞文化圈。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相比日本,為什麼越南和韓國都廢除漢字?
    中國上下五千年,漢語文字更是文化中的精華,古代中國的附屬國,基本都是用漢字,可是在近代,為什麼越南和韓國能廢除漢字,日本卻沒廢除漢字?從廢除漢字,到宣稱漢字其實是韓國發明的,再到運動會作弊,無不是其強烈民族自尊心在作祟。
  • 韓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為什麼現在會成為基督教國家?
    韓國古代歷史上的漢文文獻 第一:儒學的興盛與衰落 公元4世紀,佛教開始傳入到朝鮮半島,韓國的佛教是漢傳佛教的組成部分
  • 渾天儀出現在韓國紙幣上 文化傳承難分你我他
    韓國銀行於1月22日正式發行新版韓元紙幣,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天儀赫然出現在新版萬元紙幣上。這種做法,在韓國被一些人批評為忽視了韓國紙幣所應有的本國歷史文化內涵;而在中國則被一些人解讀為韓國是「搶」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因此或是義憤填膺大聲指責,或是痛心疾首自愧不如。筆者以為,中韓兩國的這兩種看法皆大可不必。
  • 日本成功發射韓國衛星 可用來監視朝鮮半島(圖)
    近1個小時後,「阿里郎3」號進入朝鮮半島上空,與韓國航空宇宙研究院地面站完成信息接收。  「阿里郎3」號每天將以98分鐘為周期繞地球飛行14圈,拍攝地球影像。當地時間每天凌晨1時30分和下午1時30分,「阿里郎3」號以每秒7.4公裡的速度穿越朝鮮半島上空。衛星攜帶的高性能光學數位照相機圖像解析度為0.7米級別,能分辨出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大小型號。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朝鮮海事船入侵韓國領海,新年期間半島局勢更趨緊繃
    金投網2月8日訊——韓國聯合社報導,朝鮮的一艘海事巡邏船在周一(2月8日)早間越境闖入韓國海域,在韓國海軍鳴炮示警後撤退。而韓國軍方發言人此後也證實了這一消息。這起事件發生之前,朝鮮方面剛剛在周日(2月7日)利用彈道飛彈技術發射了「人造衛星」,並遭到了聯合國安理會的一致譴責,上月,朝鮮進行了其第四次公開核試驗,試爆了一個據其所稱為「氫彈」的爆炸裝置。
  • 韓國出土6世紀土地文書木簡,寫有94個漢字
    據韓國《東亞日報》10日報導,韓國文化遺產廳9日表示,在慶尚北道慶山市一處遺址出土了寫有94個(漢)字的木簡。與木簡一併被發掘的,還有人臉形狀的陶器,其被推測為祭祀用途。韓國《東亞日報》報導截圖據《東亞日報》報導,木簡長約74.2釐米,由經過打磨的彎木製成,其6個面上寫有文字。
  • 韓國漢字研究第一人:漢字並非中國文字,是韓國的
    韓國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而韓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差別很多。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文化都沒有中國那樣悠久,但是韓國作為中國的鄰國,感受著中國近些年來的巨大變化,心裡難免有壓力。加上韓國方面爭強好勝的心理,於是鬧出了許多笑話。中國歷史上傑出人物很多,而韓國曾「偷梁換柱」,把中國歷史人物稱為「韓國人」。
  • 該國廢除漢字近50年,推行表音文字,如今看到這一幕,國人笑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尤其是在古代,那時候中國的周邊國家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比如越南、日本、朝鮮等。如今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中華文化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喜愛中華文化,甚至很多外國人直接到我們國家來學習漢語和漢文化。
  • 半島造句和解釋_半島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半島(bàn dǎo)。三面臨水、一面連接大陸的陸地。[徐遲《地質之光》:「它在地質上也是相當破碎的,半島、島嶼、岬角、港灣相間。」]半島在教材中的例句:1、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鄰近的朝鮮半島和日本,後來又傳到阿拉伯世界和歐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0、紙的發明)半島參考例句:1、巴爾幹半島位處東南歐,是歐亞之間的重要據點。
  • 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
    西亞、北非蘇美爾早期文字系統屬漢字支系文化(BSBQ204)蘇美爾人聚居生活的西域大夏國,地處亞非歐三大地理板塊交接地帶,是早期人類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可以說,搞懂了早期西域大夏國歷史,也就搞懂了早期人類文化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