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他的名字不是由他的父母家人所取,而是由他自己在考取大學的時候,自己起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吳宓本名叫吳玉衡,為北鬥七星之一的寓意。但他的祖母認為這是不祥的徵兆,於是請吳宓的姑丈,一個詩人起名。但他的姑丈好酒,在他醉醺醺的時候在破紙上寫了「陀曼」二字。在他上學期間,因為他叫吳陀曼經常受到同學的嘲笑。所以,在他考大學時,他隨手拿出一本《康熙字典》時,閉目確指「宓」字,即安靜之意,於是他就改名吳宓。吳宓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他更是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他在比較文學、國學、「紅學」方面都非常有建樹。
在中國,吳宓是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開創者。所以他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他把比較文學引入到中國的學術領域。因為他也是非常精通西方語言文化,所以他將西方和東方文化比較研究,有了許多的發現和結論,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他不僅是開創者,而且,他將比較文學帶入了課堂,培養了中國第一批比較文學的人才。另外他將比較文學用於「紅學」的研究,使得他在「紅學」方面也獨具一格。
他用比較文學,潛心研究《紅樓夢》,並在五四運動之後第一個發表對於《紅樓夢》評論的人。並且,他對於《紅樓夢》的造詣精深,是第一個將「紅學」推廣到國外的人。他曾經用英文《紅樓夢新談》、《石頭記評贊》等極有見地的文學論著,對推動我國和國際紅學的發展研究起了巨大作用。
他在國學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並且參與創辦了清華國學研究院。在國學院建立之初,清華大學名動天下,流傳久遠的「五星聚奎」,即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陳寅恪、李濟。這些人都是由吳宓聘用,並且對國學有巨大的影響和貢獻。
另外,他還創辦了《學衡》雜誌。他的雜誌主張中西結合,既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還要保留傳統的文化。可能在當時與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有一些衝突矛盾,但是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都是表現了一種先進的思想,都是為中國的革命著想。
吳宓,一個影響中國文學界的著名人物,有著真學識、真性情,但是他卻自比古希臘的悲劇人物,而他一生的命運也中了他的讖語。因為,雖然他文學界成就顯著,但是在日常生活,愛情方面卻是一塌糊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麻煩和難題,吳宓先生也是如此。讓我們忘卻他的那些悲情,多去關注他留給我們的知識和思想!